曉航

曉航

曉航,1967年生,社會名稱叫做作家,原名蔡曉航,北京人。1990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物理化學系,1995年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系。搞過科研,當過電台主持人,現從事貿易工作。200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平時喜歡足球,象棋,音樂,繪畫和啤酒,小說也為至愛之一。

個人簡介


曉航
曉航
曉航曾經搞過科研,做過電台主持人,現(2008年)從事貿易工作。曉航一直以來在中短篇小說創作上成績比較突出,尤其是近三年(2005年至2008年)來,他的創作成績比較大,比較集中,先後獲得過小說選刊獎、人民文學獎,最終得了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小說《師兄的透鏡》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2004年—2006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主要作品


《一起去水城》
曉航
曉航
《通往夏日之窗》《努力忘記的日落時分》
《佛 光》
《我們的湯匙》
《當情人已成往事》
《零落九天——謹以此篇獻給往事工作室》
《有誰為我哭泣》
《當兄弟已成往事》
《師兄的透鏡》
《照我無眠 》

相關評價


曉航是一位值得關注的作家,他像一縷清新的風,給文壇帶來一股清涼。曉航的小說以其獨特的故事題材、意外的布局構造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善於拉開讀者和主人公的距離,創造一個“虛擬”的故事空間。運用特有的邏輯和超凡的想象建造一個個關於“理想”的故事。

小說觀


曉航——《舊夢如花》
曉航——《舊夢如花》
曉航的作品與科學及科學家有關。但曉航把這些科學及科學家的故事講得趣味叢生。這是與他的小說觀分不開的。這位學理科出身的、至今仍在從事與理科有關工作的業餘作家。最反對把小說理性化和觀念化,而強調要把小說的故事寫得充滿可讀性。他的小說的確具備這樣的特點,從他結構故事的機智中,可以看出他經過理科訓練的思維長處。不過,曉航反對小說的理性化和觀念化。並不意味著他對文學精神的放棄。
文學的精神對於小說家而言更多的時候不是主動、自覺追求的結果。而是與小說家的文化素養、精神品質有關。曉航的小說雖然以故事取勝,但並沒有淪為庸常的通俗小說,就在於作者在故事講述中滲透了他對科學家精神境界的情感傾向。如《當魚水落花已成往事》講述的是物理學家打賭的故事,卻讓讀者感到了科學家的可愛之處。曉航把他的人物安排在慾望化的時代。但這些用科學知識裝備起來的人物,無論是吳文清、杜及峰,還是吳文清的學術接班人孔落,都在恪守著共同的精神承諾。這種精神承諾使他們能夠最終抵制住物質的誘惑和挾裹,沒有遊離於真理的光輝照耀之外。他的其他幾部作品也都涉及到這樣的問題。
曉航曾說過:“我一直以為文學是一個特別私人的愛好,雖然不至於像情人那樣隱秘,但它至少不應該在世俗生活中常常被提起,。別說去獲取什麼可觀的現實利益。我參與這種“私人”的“星際旅行”的一個主要願望就是通過非凡的努力,到達那種神的光輝可以照耀我的地方。因為理想的存在,我越是在現實中沉浸,就越是反對那種庸俗的現實主義。它使雞毛蒜皮無限擴大,並以微笑的面容扼殺了文學應有的想象力。在我的觀念中,文學的任務應該是這樣:它必須創造一個迥異於庸常經驗的嶄新世界,並努力探索形而上層面的解決之道。”①這可以說是曉航對於自己小說觀的最好表達。“可讀性”、“超功利得失”、“理想主義”、“想象”、“形而上”,這些是他小說觀里的關鍵詞。
曉航運用自己獨特的視角選擇了一個嶄新的文學方向,為了追求文學理想主義亦或是理想主義的文學做出了一次頗有意義的努力!而這種努力在不知不覺中也為曉航建構起了一個獨特的、相對恆定的世界觀和價值論。使他的作品呈現出獨特的倫理價值。

理想主義


曉航
曉航
馮敏先生對曉航的作品曾做過一些專門的論述,他認為曉航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作家。他對自己、對文學、對宇宙間那些巨大的未解的謎團始終懷有探索的激情。他用心靈與宇宙對話,探索著人和宇宙的關係,在形而上的層面構建起自己的文學殿堂。
曉航的作品中不僅流露出一種對人的本質的深刻理解和洞察;還有著對生命的堅定信仰;以及對人性善良的肯定和召喚。不管怎樣運用想象來虛構故事,他總是讓筆下的人物忠誠地捍衛著作為人的尊嚴和責任,堅守著一個人的基本立場。
然而,曉航的這些思考被他一絲一縷、細密地隱藏在故事裡。既不張揚也不喧嘩,甚至於不到最後關頭,你都不知道在你手裡的竟然是一幅人間極品。
比如《師兄的透鏡》里,朴一凡的形象讓平庸無聊的讀者無地自容,曉航後來將這個狂妄自大的傢伙移出了敘述現場。他的形象變得虛幻迷離,而正是這個虛幻迷離的影子引導著讀者朝著“真理”,朝著一個美好的“目的”。朝著“空山雨後”的境界攀緣。讀者會發現,真理也許就在通往目的地的途中。師兄的透鏡放在了遙遠的星系,也凝聚了讀者散亂的思緒。
《當魚水落花已成往事》也在捍衛真理,這裡的捍衛似乎更加艱難。面對物慾橫流的世界。這些高智商的學者進行了新的人生選擇,就連孔落這位最後的堅定分子,也一度痴迷於生活的誤區。他們是矛盾的,因為他們仍然在心靈的角落裡保留了一份信念,仍然能夠看到真理的影子。但他們仍然要捍衛。雖然此時的捍衛已經失去了力量,他們只能捍衛最後的尊嚴,捍衛師生的情感。
捍衛真理也就是維護理想,捍衛的努力也就是對理想的堅持,曉航在不知不覺中,在他人物身上泄露了自己的秘密。這些作品都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理解,也實踐了作者理想主義的小說觀。

虛與實之間


曉航
曉航
曉航善於把他的理想和形而上的思考落實在一個個實在、平常的故事裡。這本身就是一個“虛”與“實”的艱難嫁接。曉航的每一個故事讀來都有點似曾相識又有點與眾不同。讓讀者在一杯平常的茶中喝出“他味”。這種“他味”恐怕就是很多當下作品所缺少的吧。

倫理價值


“小說是一種偉大的精神現象,本質上是一種與道德完善、人性解放和精神拯救密切相關的倫理現象。在小說的倫理價值構成中具有核心意義的,還是作者的情感方式和道德態度,是作者對他人處境和命運的人道關懷。一個真正的小說家,必須以一種介入的姿態,即以一種體現著同情和愛意的倫理姿態展開敘事。只有這樣他才能寫出包含著豐富而偉大人類情感內容的作品。”?④用李建軍這段話來評價曉航的小說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從對現實的關係說:小說倫理意味著對殘缺和罪惡的清醒質疑和尖銳批判的勇氣。意味著對市場的曖昧誘惑和體制的公開裹挾的拒絕。從人與物的關係來說:小說倫理意味著平等的對話,意味著對他者的同情、尊重和愛。公正而客觀地觀察、敘述每一個人物的內心生活和外部動作。從與讀者的關係說:小說倫理意味著嚴肅的責任意識、巧妙的認知說服和溫和的道德勸善。”
曉航的小說有很高的倫理價值。他筆下的科學家雖然受到過生活的嘲弄和物慾的誘惑,但最終守住了科學家的責任;他筆下的罪犯雖然罪惡滔天,但良心未泯;他筆下的愛情總是衝破現實庸俗主義的圍追堵截,閃爍著迷人的光輝;他筆下總有幾個超凡脫俗又實際平和的人;他的作品中滲透著對每一個普通人的關懷……
除了批判不夠鋒利外,無論從對現實的關係、從人與物的關係還是從與讀者的關係,曉航的作品總是恰到好處地表達著他想要表達的東西。讀者從他的作品中看到希望。感到溫暖,收穫喜悅。付出同情,悲憫人生……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樣顯豁地表達主流意識太過“膚淺”,但是恰恰是這種“膚淺”,帶領讀者遠離了媚俗的慾望展覽、粗鄙的暴力展示和無聊的無病呻吟。
曉航的小說就像一棵生機勃勃的小樹,在駐足觀賞之餘,讓人神清氣爽,回味無窮。

所創作品


《舊夢如花》

曉航
曉航作品
曉航作品
2008年3月份,青年作家曉航最新長篇小說《舊夢如花》,由重慶出版社出版。該書為“中國作家實力榜”系列作品之一,小說以作者曾經發表的三個中篇小說故事為藍本,重新穿插結構而成。曉航時說,他進行這樣的“串燒”有探索的意思在裡面,讓舊作在新的結構下形成聚合效應。
故事三部中篇串成長篇
《舊夢如花》這部小說曉航認為它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長篇,“2006年踢球時,我把腳趾給弄骨折了,為了打發時間就決定把此前寫的《當兄弟已成往事》,《當情人已成往事》,《當魚水落花已成往事》的‘往事三部曲’串聯起來,變成一個長篇。”曉航介紹,用來串《往事三部曲》的是一個叫《重返過去》的小說,“那是1996年發表在《十月》上面的一個中篇小說,是我在經貿大學時期寫的。當時用到了一些物理學的概念,讓主人公重返過去的歲月,追憶往事。串寫時,我加了一些有關心理學的戲劇治療手段,並以這位心理師對主人公的治療為線索,將小說串聯起來展開敘述。”
一直將寫作當作業餘愛好的曉航表示,進行文學創作以來,他一直堅持中短篇小說的寫作,直到今天還沒有寫出一部長篇小說。“將三部中篇串成一個長篇,其實是曉航一直以來的一個想法,曉航始終覺得自己應該在30多歲以前給青春一個紀念,以銘記那段逝去的時光。”在曉航看來,他沒想到2006年那個人生低谷,給他的未來帶來如此豐富的意義,“想想,這些年不如意事常八九,這可能就是生活的磨礪。沒有那些事情的侵擾與阻攔,就絕不會有時間寫下這部小說。”
曉航認為進行這樣的“串燒”有探索的意義,“按照我的創作計劃,把這3部中篇小說重新組合排列到一塊,它獲得的效果將是1+1+1>3。對青春的祭奠與追憶一直是曉航心頭的隱痛,將這三個小說疊加起來,充分構成了曉航想表達的情懷,即青春理想逝去后帶來的嚴重精神後遺症。這同時也成為曉航寫作這部小說的內在動機。”曉航說,《舊夢如花》是他對已逝青春的悼念,寫完這部小說,他將停止對青春的書寫,轉而開闢其他題材。

《師兄的透鏡》

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日前揭曉並頒獎,青年作家曉航以《師兄的透鏡》斬獲中篇小說獎。曉航認為獲獎充分說明了評委會對他智性寫作方式的肯定。對於當下一些堅持對現實進行無意義重複摹寫的作家,曉航表示厭惡,他拒絕這種寫作方式。
《師兄的透鏡》,講述了科學天才師兄朴一凡領導研究撲捉“宇宙的第一絲星光”的故事。由於自身被健忘症困擾,朴一凡巧妙地遠走,指引師弟程宇遵循自己的思路,在經歷重重錯誤后最終發現觀察“宇宙的第一絲星光”的方法。對於這部小說,評委會的授獎辭是:小說借一個科學家攜借來的名畫潛逃的故事框架,凸現了一種天才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途徑,充盈著理性智慧的趣味。曉航稱,《師兄的透鏡》之所以能獲獎,除了小說內容紮實外,評委會的包容是更重要的原因,“這部小說並不好讀,其中包含了大量天文、繪畫、光學等知識,融故事、推理演繹於一體,評委會看中的也許正是蘊涵其中的智性寫作”。

智性寫作


所謂智性寫作,是指作家在小說創作中總是試圖將哲學、真理、科學轉化為小說敘事的主要趣味,但是往往又被所描寫的世俗力量所瓦解和復義化。從十餘年前發表第一篇小說《有誰為我哭泣》起,曉航一直遵循這樣的創作理念,《零落九天》,《努力忘記的落日時分》,《當情人已成為往事》,《師兄的透鏡》等無不如此。在這些小說中,曉航巧借現實故事的外殼,將一些看似毫無關聯的線索、情節、隱喻搭建在一起,最終建構起對科學、人生哲學的探索以及對生命的詭秘追問。曉航生於上世紀60年代,畢業於理工類學院,從事過科研工作,做過電台主持人,目前從事商業貿易。僅從他的專業背景與所從事的職業來說,很難將他與文學聯繫起來。曉航認為,正是他的理工科背景使他擁有與一般作家不同的思維方式,也就是不同的世界觀和看待事物的態度,從而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寫作之路。
曉航說,他喜歡具有“實在意義”的現實主義作品,反對對現實無意義的重複摹寫,“即我自己命名的‘庸俗現實主義寫作方式’。在曉航看來,一個真正的好的文學作品就是要重新組織事實,重新建構世界,或者說給世界一個新的解釋”。曉航稱,儘管他反對“庸俗的現實主義摹寫”,但這並不是說他不關注現實,”我力圖通過個人的現實世界與非現實世界的融合,來完成對現實的關照”。
然而,曉航的這種智性寫作不可避免地為讀者閱讀設置了障礙,“我偶爾也能感受到,但既然這已經是貼在我作品上的標籤,那就隨它去吧。創作就是要獨具個性,我不可能照顧到所有讀者的閱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