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庄村

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粟城鄉下轄村

後庄村位於縣城的東面,距離縣城30多公里,離粟城鄉政府還有16公里。後庄村現有112戶,350口人。其中有黨員20人,五保戶10人,低保戶11人,村裡主要勞動力有186人。村裡土地總面積472畝,人均土地面積1.5畝。其中耕地面積有432畝,其它面積60畝,水澆地佔60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467畝。糧食總產量78噸,出售量有40噸。09年一年我村的總收入達到126.5萬元,農民所得總額為87萬元,人均總收入為2486元。

村莊歷史


華北新華日報為了充實報社各部門人員和骨幹力量,1940年7月在後庄村開辦職業學校。學員30多人,其中20多人是從中共晉南地委劇團來的,年齡在13至18歲之間。職業學校於1940年7月開學,1941年3月底結束。
王顯周任華北新華日報職業學校校長,王治蔭任指導員,教員有孫久青、袁公華等人,陳達主管生活及後勤供應。學校開設的課程有語文、算術、自然、史地等。1940年秋季敵人大“掃蕩”時,報社在後庄的人員和機器設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出於安全等因素的考慮,職業學校在敵人“掃蕩”結束后遷往石灰窯村。這批學員於1941年3月底畢業。學員劉平、楊新民、張宗良、楊文勝、谷景俊、楊復興等全部分配到報社的排字、打版、電台、木刻、醫務、總務等部門工作。華北新華日報職業學校只辦了此一期就停辦,以後只辦過短期培訓班。
後庄村距縣城50多華里,地處大山溝深處,60多戶人家300餘口人居于山腳下。由於山高溝深,地形狹窄,村莊北高南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村外一條小河常年不斷,東南北均為險峻高山,只有向西沿溝一條小路,極為隱蔽。
1939年10月9日,《新華日報》華北版由武鄉縣遷往遼縣後庄村,出版報紙40多期(123期—163期),年底遷往武鄉縣安樂庄。在後庄雖然只有三個多月時間,報社卻利用後庄的水資源,創辦了造紙廠、油墨廠,這兩個小廠至1940年秋才離開後庄。

地址條件


上水石系古苔蘚蟲化石,距今約有一億三千萬至一億九千萬年。石質堅硬,呈黃、褐、白等色,外形美觀多姿,大部分呈管狀、中空、條紋式,獨具特色。山坡溝谷均有分佈,屬石灰岩,質地上乘。
我村上水石顏色呈棕紅、土黃、橙黃等色,質地較軟,帶有許多洞孔,顯蓬鬆狀。石體上布滿縱橫交錯的管狀孔,容易加工成“奇峰異洞”等景觀造型,但加工、砍鑿時用力不能太猛,否則容易斷裂。上水石吸水迅速,在傾刻間能將水吸至石頭頂端,浸濕整塊石體,石上可隨意植綠,是製作盆景的上佳石料。

經濟發展


後庄村茂豐生態莊園充分利用農村移民搬遷后的閑置資源,實行治理和開發並舉,大力發展莊園經濟、改善生態環境、開發綠色產業,公司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真正實現了利益雙贏,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有效的渠道。3年來為南溝、後庄、口則、下交漳等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勞動就業機會,使當地農民增收170萬元。進入2008年,公司審時度勢,制定了“整體規劃、分期開發、因地制宜、科學管理、適時管護”的發展規劃,積極組織公司的人力、資金、技術等資源,有序紮實開展莊園經濟開發,在開發中完善、在完善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在提高中總結經驗,經公司全體人員共同努力,位於粟城鄉後庄村的莊園經濟已初具規模,發展勢頭良好。2008年,公司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盤山公路建設。為了加強深度開發,增強與外界的高效對接,公司積極改善基地的交通狀況,共投資68萬元建成路面寬3.5m、厚度為18cm的水泥路。二是特色農家休閑度假村建設。幾年來,該公司在發展生態農業和精品農業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發展觀光農業。2008年制定了建設鄉村特色農家休閑度假村的方案,並實施建設。目前,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共投資72.5萬元。其中,建院落7個,59間,1026m2;會議室7間,147m2;餐廳、廚房、庫房11間,145.5m2;接待室3間,45m2;戲台一座;石祖廟一座。三是核桃園基地綜合管理工程。2008年新補栽核桃樹800餘株,復剪生產核桃樹910株,柿子樹108株,並對20720株幼樹和生產核桃樹進行了四季管理。同時,積極興建水利工程,保障農業高效發展,2008年,修建381m3、52m3、25m3蓄水池3個,埋設管道2900m,改造和新建大口井3個,漿砌護地壩262m,干砌護地壩2433m,鋪設灌溉管網30000m,總計投資29.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