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之讎

九世之讎

九世之讎,漢語成語,讀音jiǔ shì zhī chóu,意思是指久遠的深仇,原本指國讎等意義重大的仇恨,不適用於一般的私人恩怨,出自《公羊傳·庄公四年》。

出處


《公羊傳·庄公四年》:“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評齊襄公為報九世之前齊哀公被烹殺之仇滅紀一事)

示例


九世之讎,百年之德,至於今而始報之子孫,即報者亦不知其所以。(章炳麟《菌說》)

歷史


齊襄公復九世之讎的故事出自《公羊傳》中,講的是西周時期紀國的國君看到齊國的國君對周天子很不尊重,便認為這是一個機會,於是他就對周夷王說:“齊國的國君齊哀公一直對您很不敬,現在您應該將他殺了,讓其他不敬您的諸侯王看看,這就是不尊敬您的下場。”周夷王聽后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就將齊哀公給殺死了。
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齊哀公是被周夷王烹殺的,這種死法很是殘酷,史稱“哀公烹乎周”。周夷王本來想用這件事達到震懾諸侯王的作用,但萬萬沒想到適得其反,各國的諸侯王害怕自己以後也會落得齊哀公的下場,反周的情緒也越來越強烈。
齊哀公,齊癸公之子,公元前879年-公元前868年在位。
齊哀公是中國西周時期齊國的第五任君王。他的祖父是齊國第三任王呂得,他的父親是齊國第四任王呂慈母。
齊癸公五十二年(辛巳,公元前880年),齊癸公死後,其兒子呂不辰繼承王位,為齊哀公。周懿王時,紀侯(紀國的國君)在周王前進讒言,說了不少齊哀公的壞話。
齊哀公十二年(癸巳,公元前868年),在位12年的齊哀公被周夷王烹殺。
齊襄公即位后,在伐紀報仇方面表現得非常堅決。公元前695年,也就是齊襄公即位的第三年,齊襄公就發兵攻打紀國,紀國不得不求救於魯國魯桓公出面調停,組織會盟,紀國的危機有所緩解。然而,齊襄公並沒有放棄滅掉紀國的念頭。次年,齊襄公殺死魯桓公和鄭君子亹,紀國失去了魯、鄭兩國的保護,形勢急轉直下。
公元前693年,齊襄公撕毀盟約,打著為九世祖報仇的旗號,再次興兵伐紀,連下三城,驅其民而占其地。兩年後,紀國分裂,紀侯之弟紀季將酅邑獻給齊國,甘做齊國的附庸。
公元前690年,齊襄公派兵攻破紀國都城,紀侯將剩下的國土交給紀季,出國逃亡一去不返,紀國滅亡。
春秋三傳對此事曾有爭議,因為當時的風俗是,家仇只論五世。公羊傳認為國讎不受世代限制,左傳反對。
後來,漢武帝說:”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遂堅決北伐匈奴。因為漢高祖曾有“白登之圍”被迫貢獻金帛女子的恥辱;呂后也遭遇過匈奴致書之辱;文景兩代,也都不斷遭受匈奴入侵,所以,漢武帝決心復仇,解決邊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