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食管炎

真菌性食管炎

真菌性食管炎是指真菌侵襲食管黏膜所致的炎症。病原菌以念珠菌最常見,其中又以白念珠菌感染最多見。其他少見的真菌感染有麴黴屬、組織胞漿菌屬、隱球菌屬和芽生菌屬,均為外襲菌。主要表現咽下疼痛、吞咽困難、出血、噁心和嘔吐。主要採用藥物治療,如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嚴重者可造成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穿孔、食管-氣管瘺等。通過積極治療,效果尚可。

你需要到那個科室就診


● 消化內科或內科

病因


● 真菌存在於許多人的皮膚、黏膜。在機體抵抗力減弱或菌群失調可致感染,食管是較常侵犯的器官。
● 易發因素有:
● ● 長期應用抗菌藥物
● ● 可能會破壞菌群平衡,抑制機體免疫功能,使食管黏膜屏障作用減弱。
● ● 應用非甾體抗炎葯
● ● 如長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使消化道黏膜保護功能下降,黏膜易被真菌侵犯。
● ● 應用糖皮質激素
● ● 可促使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溶解,抗體減少,增加了真菌的毒素作用。
● ● 不良的生活習慣
● ● 過量飲酒、吸煙、生活不規律等不良習慣。
● ● 老年人
● ● 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及抗感染能力均下降。
● ● 慢性疾病
● ● 如惡性腫瘤、糖尿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胃十二指腸疾病、反流性食管炎等。
● 食管的真菌感染有3種形式:
● ● 急性感染見於極度衰弱的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會導致死亡。
● ● 亞急性感染常導致食管狹窄形成;
● ● 慢性感染通常由於兒童期開始,多合併粘膜下真菌感染的免疫功能低下。

癥狀


● 真菌性食管炎主要表現為胸骨后疼痛或燒灼感、咽下疼痛、咽下困難、出血、噁心嘔吐等。

典型癥狀

● 咽下疼痛
● ● 最為常見。一般在吞咽流食和固體食物時均可以發生,亦可表現為胸骨后疼痛,向背部放射。
● 吞咽困難
● ● 較常見。可伴有食物反流及嘔吐。
● 出血
● ● 偶見,表現為嘔血或黑便。
● 噁心和嘔吐

其他表現

● 本病常見與鵝口瘡並存。有引起真菌感染的基礎病變,如食管本身和其他部位的腫瘤以及全身病變。

檢查


● 真菌性食管炎可以通過實驗室檢查、食管X線鋇劑檢查、食管鏡檢查等進行確診。
● 實驗室檢查
● ● 主要是進行血常規檢查和血清學試驗。血常規檢查可以檢測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數目有無變化,血清學試驗可以檢測血清中的念珠菌抗體。可以幫助診斷真菌性食管炎。
● 食管X線鋇劑檢查
● ● 食管X線鋇劑造影能幫助診斷真菌性食管炎,可觀察食管蠕動是否正常,食管黏膜是有粗亂、不規則狀或顆粒狀等改變,還可以觀察有無與食管相關的其他疾病。
● 食管鏡檢查
● ● 通過該項檢查可以做組織活檢,可以確診本病。

診斷


● 醫生可通過癥狀體征、相關檢查進行診斷。
● 真菌性食管炎的典型癥狀為咽下疼痛、吞咽困難、出血、噁心和嘔吐。
● 血常規常可發現中性粒細胞減少。
● 血清學試驗測定已感染病人血清凝集效價有2/3高於1:160;用放免法和酶聯法檢測血清中甘露聚糖抗原(念珠菌細胞壁上的多糖);用瓊脂凝膠擴散和反向免疫電泳檢測念珠菌抗體;在已感染者血清中抗原及其抗體效價有1/3迅速升高。
● 食管X線鋇劑檢查對診斷有一定幫助。主要病變在食管下2/3,可表現為蠕動減弱或瀰漫性痙攣。但食管X線鋇劑造影正常並不能排除食管念珠菌病存在。
● 食管鏡檢查:鏡下食管黏膜呈現水腫、充血、糜爛、潰瘍,觸之易出血。黏膜表面覆蓋白色斑點或假膜。可進行活檢及細胞刷塗片和培養。若培養陽性尚不足以診斷,因念珠菌是胃腸道一種共生菌,必須塗片見有真菌菌絲,活檢組織見有菌絲侵入上皮方可確診。

真菌性食管炎需要和那些疾病鑒別


● 真菌性食管炎單純通過癥狀很難進行診斷,必須到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才能確診。
● 需要與本病鑒別的疾病包括食管靜脈曲張、食管癌、化膿性食管炎等。
● 可以通過食管鏡進行鑒別。

治療


● 積極予以正規抗真菌治療,伴食管狹窄或穿孔者,採取手術治療。

一般治療

● 改善營養狀況,提高免疫功能。
● 如果經常使用糖皮質激素、抗生素等,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停用這些藥物。

藥物治療

● 臨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藥物有氟康唑、酮康唑、制黴菌素、兩性黴素B和伊曲康唑等,一般持續使用10天即可。若病情無完全好轉,可能會延長使用藥物的時間。

手術治療

● 伴食管狹窄、穿孔等併發症時,予外科手術治療。真菌感染所致食管嚴重狹窄,外科治療需慎重。

真菌性食管炎有那些危害


● 真菌性食管炎可出現咽下疼痛、吞咽困難、出血等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 真菌性食管炎可能引起食管狹窄、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穿孔、食管-氣管瘺、敗血症等。

預后


● 正規抗真菌治療常可取得良好效果。
● 對抗生素治療原發感染的同時繼發的真菌感染,臨床頗難處理,治療效果也常不佳。

預防


● 不濫用藥品
● ● 按醫囑使用藥物,不可自行加量,避免濫用。
● 加強鍛煉
● ● 加強體育鍛煉,保持心情愉悅,提高機體免疫力。
● 定期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