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戲
由秦腔演變而成的川劇聲腔
系秦腔演變而成。秦腔進入四川,約在明末清初。
目錄
據清•沈荀蔚《蜀難敘略》記載,順治十六年,張獻忠部將高承恩與楊國明在嘉定(今樂山)相聚時“奏女樂演傳奇,以侑酒”。另據吳珍奇在《昭化縣誌》中載,順康年間,在昭化、中江一帶已有完整的戲曲演出。其生旦凈丑,刀戟劍棒,無所不奇。當地人說此乃秦腔,也實為可能。因昭化古名“葭萌關”,是秦地入川要衝,此時,陝班來川演出秦腔,實為常事。秦腔在四川流傳的記載,尤以康熙五十一年,曾任綿竹縣令的陸箕永所作竹枝詞,最為有力。他在《綿竹竹枝詞》中記道:“山村社戲賽神幢,鐵板檀槽柘作梆,一派秦聲渾不斷,有時低雲說吹腔。”同時,他還記載了對彈戲的接受過程。說,“俗尚亂談(彈)於初見其頗駭,觀久習之,反取其不通,是資笑談也。”(《綿竹縣誌》卷三十二)雍正七年(1730)四川黃廷桂在一份中也提到四川的秦腔活動,如稱:“駐藏鑾儀使周瑛,抵藏之後,竟於川省兵丁中,擇其能唱亂彈者,攢湊成班,各命分認角色,以藏布製成戲衣,不時裝扮歌唱,以供笑樂。”而乾隆四十六年(1781)江西巡撫郝拓在給乾隆奏摺中也談及,“秦腔,弋陽……四川、雲貴……皆所盛行。”與上述時間較早者,乾隆三十六年(1771)清庭用兵金川時,秦腔藝人張銀花隨軍演出。秦腔注入四川,還由於川陝貿易往來,陝西會館林立四川各地,如定晉岩樵叟在《成都竹枝詞》中所述:“會館雖多數陝西,西秦梆子響高低;觀場人多坐板凳,炮響酬神散一齊。”同時,在什邡一帶已秦腔戲班“慶華班”與“金貴班”,演齣劇目有《白羅衫•賀喜》等,名令魏長生住成都東較場口,在寓蓉期間,曾全登台演出秦腔戲《漢貞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