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慶宮
唐長安城三大宮殿群之一
興慶宮是唐長安城三大宮殿群(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之一,稱為“南內”。位於長安外郭東城春明門內。興慶宮內建有興慶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和沉香亭等建築物。
興慶宮是唐玄宗做藩王時期的府邸,唐玄宗登基后大規模擴建,成為長安城三大內之一;是唐玄宗開元、天寶時代的中國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與愛妃楊玉環長期居住的地方。
天寶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亂之後,興慶宮失去了政治活動中心的地位,成為太上皇或太后閑居之所,大多數時間為太后等後宮常駐之地。唐末長安城被毀,興慶宮便從此被廢棄。
1958徠年,在對興慶宮遺址經過考古研究后,在其遺址上建起興慶宮遺址公園。
興慶宮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李隆基登上皇帝寶座,是為唐玄宗(唐明皇),為避其名諱而將隆慶坊改名興慶坊。
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將其同父異母的四位兄弟的府邸遷往興慶坊以西、以北的鄰坊,將興慶坊全坊改為興慶宮。開元八年(720),在興慶宮西南部建成花萼相輝樓和勤政務本樓。
開元十四年(726),興慶宮建造朝堂並擴大範圍,將北側永嘉坊的南半部和西側勝業坊的東半部併入。開元十六年(728)經擴建,正式成為玄宗聽政之所,號稱“南內”。
開元二十年(732),在外郭城東垣增築了一道夾城,使得皇家可以從興慶宮直接與大明宮、曲江池相通。後來在興慶宮南側又增築了一道夾城。
徠開元二十年至二十四年(732~736),向西擴建花萼相輝樓。
天寶十年(751),在興慶殿後增建交泰殿。
天寶十二年(753),維修宮垣。
1955年,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由上海西遷到西安市,這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陝西省、西安市的領導無疑是十分重視的。省市領導幫助交大選擇了在古長安的唐興慶宮遺址的南面建設交通大學。與此同時,西安市政府決定在唐興慶宮的遺址上,建立西安市最大的公園——興慶公園。這真是珠聯璧合,把培養現代高科技知識人才的高等學府交通大學與盛唐時代的文化遺址興慶宮綜合在一起。
1957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興慶宮做了比較全面的考古勘察。
1958年初,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協助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了以西南部建築遺址為主的發掘,配合“興慶公園”建設,清理出十七座建築遺址。
1958年春天,西安市決定動工建設興慶公園,公園佔地48.6公頃。開渠引水,挖湖疊山,植樹種花,根據歷史遺跡,興建亭台樓閣,如沉香亭、南薰閣、花萼相輝樓等等。全市黨政軍民學,男女老少,踴躍參加興慶公園義務勞動累計達17萬人次。交大人與西安市各界人民一起,多次參加勞動。
興慶宮是唐長安城三大宮殿群(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之一,稱為“南內”。位於長安外郭東城春明門內。唐代的興慶宮範圍,東至今仁厚庄與理工大西部,西至今興慶西路,南至今咸寧西路中段,北至今東關長樂坊路南,今遺址開闢有興慶宮公園。
興慶宮
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大唐國泰民安、四海昇平,萬方來朝,唐玄宗、楊貴妃常在興慶宮內舉行大型國務活動、文藝演出,因而在唐詩中留下無數佳作名句,李白那首膾炙人口的《清平調》便是起源於興慶宮的沉香亭。“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今日建有興慶宮公園,是1958年為配合交通大學整體西遷,在唐代興慶宮遺址上修建的,沿用當年興慶宮的池、堂、樓、亭方位和名稱而設計,現沉香亭是在唐代沉香亭原址仿建的。
興慶宮
唐·戎昱《秋望興慶宮》
先皇歌舞地,今日未游巡。幽咽龍池水,凄涼御榻塵。
隨風秋樹葉,對月老宮人。萬事如桑海,悲來欲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