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俞

大腸俞

大腸俞,經穴名。出《脈經》。屬足太陽膀胱經,大腸之背俞穴,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三腰神經的后支和第四腰動,靜脈后支。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細菌性痢疾,腸梗阻,坐骨神經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簡介


● Dàchángshū BL25
● 來源:《針灸甲乙經》
●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 功效:疏調腸胃,理氣化滯
● 屬性:大腸背俞穴

穴名釋義


● 大腸,六腑之一;俞,輸注。本穴是大腸之氣轉輸於後背體表的部位,為大腸之氣轉輸之處,主治大腸疾患,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脊柱,當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簡便取穴

● 正坐或者俯卧位,腰部兩髂嵴高點連線與脊椎相交處,再旁開肩胛骨內緣(近脊柱側點)至后正中線一半的距離,即為此穴。
本穴的精準取穴採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肩胛骨內緣(近脊柱側點)至后正中線為3橫寸,大腸俞到后正中線的距離為1.5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胸腰筋膜淺層,豎脊肌。
● 淺層有第4、5腰神經后支的皮支及伴行的動、靜脈。
● 深層有第4、5腰神經后支的肌支和相應的動、靜脈分支。

主治


● 腸腑疾病,例如腹痛,腹脹,泄瀉,腸鳴,便秘,痢疾,脫肛,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急性腸梗阻。
● 局部疾病,例如腰痛,急慢性闌尾炎,前列腺炎,盆腔炎,骶髂關節炎,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

操作


治療操作

● 直刺0.5~1.2寸;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10分鐘;艾炷灸5~7壯。

古籍摘要


●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腹中雷鳴,腸澼泄利,食不消化,小腹絞痛,腰脊疼僵,或大小便難,不能飲食。大腸俞灸百壯,三日一報。
● 《外台秘要·卷三十九》:大腸轉氣,按之如覆杯,食飲不下,善噎,腹中鳴,腹䐜而腫,暴泄,腰痛,大腸俞主之。
● 《針灸大成·卷六》:主脊強不得俯仰,繞臍切痛,腰痛,腹中氣脹,多食身瘦。

常用配伍


● 配次髎,治大小便不利。
● 配天樞、足三里,治泄瀉、痢疾。
● 配上巨虛、承山,治便秘。
● 配腰陽關、至陽,治腰脊強痛。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