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菌腫

足菌腫

足菌腫是一種發生在皮膚、皮下組織的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疾病。足菌腫常為足部感染真菌或細菌所致,病原體常生長於土壤、腐敗植物中,最常見的感染途徑為刺傷,還可由昆蟲或蛇咬傷所致。足菌腫可分為放線菌性足菌腫和真菌性足菌腫兩大類,典型表現為局限性皮膚腫脹、竇道形成及顆粒排出。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治療不及時,感染繼續向皮下蔓延,可侵入肌肉、筋膜、肌腱和骨骼,嚴重者可能會導致畸形。治療療程較長,部分患者療效不佳,可能會導致截肢。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骨科或外科

病因


● 足菌腫常為足部感染病原體所致,病原體常生長於土壤、腐敗植物中,常見的病原體有馬杜拉霉、尖端賽多孢。常見的感染途徑有以下幾種。
● 赤足走路
● 刺傷
● 昆蟲或蛇咬傷

癥狀


● 無論致病菌種類如何,其臨床表現基本相似,主要有3個典型特徵:局限性皮膚腫脹、竇道形成及顆粒排出。損害通常發生於足部尤其足底,偶爾發生於手部、膝部或陰囊等其他部位。

局限性皮膚腫脹

● 初起為腫脹性小結節,堅硬、無痛。
● 可發展為大腫塊。

竇道形成和顆粒排出

● 腫塊破潰,形成只有外口而無內口的盲道。
● 損害部位可有漿液性、血性或膿性液體排出,其中可見不同顏色的顆粒。

檢查


● 確診足菌腫需要做病原學檢查、X線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病原學檢查

● 醫生對排出的顆粒進行直接鏡檢或培養檢查發現病原體,能確診足菌腫。

X線檢查

● 可了解有無骨質破壞,有助於診斷足菌腫。

組織病理學檢查

● 可檢出足菌腫特有的病理學特徵,能夠確診本病。

診斷


● 醫生根據外傷史、癥狀、病原學檢查、X線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可以診斷足菌腫。
● 患者有足部外傷史。
● 典型表現:局限性皮膚腫脹、竇道形成及顆粒排出。
● 病原學檢查:檢出白色顆粒或黑色顆粒,鏡檢和培養檢查后檢出致病的病原體。
● X線檢查:局灶性骨質破壞伴空洞形成。
● 組織病理學檢查:組織中存在由病原體和機體的壞死組織共同形成的顆粒。

鑒別診斷


● 足菌腫需要和皮膚結核、皮膚腫瘤、孢子絲菌病、著色黴菌病、骨髓炎、骨結核、骨腫瘤和痛風相區別,如果出現局限性皮膚腫脹,皮膚竇道和帶有顆粒物的膿液排出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診斷。
● 醫生通過X線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可作出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足菌腫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及時治療可以改善癥狀。

藥物治療

● 感染病原體種類不同,治療的藥物不同。
● 放線菌性足菌腫可用多種抗生素聯合治療,治癒率較高,常用的藥物有磺胺類,如磺胺嘧啶或磺胺甲噁唑、氨苯碸等。
● 真菌性足菌腫的藥物治療還存在較多困難,以抗真菌治療為主,常用的藥物有伊曲康唑、酮康唑或兩性黴素B等。

手術治療

● 大多數真菌性足菌腫的最佳療法是手術治療,出現骨損害數目少,局限有包膜或嚴重組織破壞時,可採取外科手術清創治療。
● 骨損害嚴重時,可能需要做截肢術、整形術。

危害


● 治療不及時,感染繼續向皮下蔓延,可侵入肌肉、筋膜、肌腱和骨骼,嚴重者可能會導致畸形。

預后


● 治療療程較長,一般及時、規律治療,治療效果較好。
● 部分患者療效不佳,可能會導致截肢。

預防


● 不赤足走路,避免外傷。
● 有傷口要及時清洗、消毒、包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