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實用中醫學的結果 展開
- 北京人民出版社圖書
- 下冊
實用中醫學
北京人民出版社圖書
《實用中醫學》,綜合性醫書。北京中醫醫院、北京市中醫學校編。分上下兩冊。上冊為中醫學基礎部分,包括基礎理論,中藥和方劑。
介紹人與自然,臟象、經絡、病機、辨證論治等中醫基礎理論。常用中草藥567種,古今常用方劑(包括醫院的經驗方)360首;下冊以現代醫學病名。分述內、外、婦、兒、針灸與新醫療法等臨床各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並總結了前人以及編寫單位的臨床實際經驗,並有部分中西醫結合的內容。1975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上冊 中醫學基礎 | 上冊 中醫學基礎 | 第一篇 基礎理論部分 | 第一章 祖國醫學發展史概況 |
一、原始社會時期醫藥知識的萌芽 | 二、奴隸社會時期醫療實踐的初步發展 | 三、封建社會時期中國醫藥學的形成和發展 | (一)戰國、秦漢至隋 |
(二)唐宋至元 | (三)明清至鴉片戰爭以前 |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出現中醫西醫兩個體系 | 五、社會主義社會開展中西醫結合,為創立統一的新醫藥學而努力 |
結束語 | 第二章 陰陽與五行 | 第一節 陰陽 |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
二、陰陽在醫學上的具體應用 | 第二節 五行 |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 二、對五行學說的看法 |
三、五行在醫學上的具體應用和存在的問題 | 第三章 臟腑與經絡 | 第一節 臟腑 | 一、五臟 |
(一)心(附:心包絡) | (二)肝 | (三)脾 | (四)肺 |
(五)腎(附:女子胞) | 二、六腑 | (一)膽 | (二)胃 |
(三)小腸 | (四)大腸 | (五)膀胱 | (六)三焦 |
三、臟腑組織間的關係 |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係 | (二)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 (三)臟與腑之間的關係 |
四、臟腑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及其表現 | (一)精 | (二)氣 | (三)神 |
第二節 經絡 | 一、十二經脈 | 二、奇經八脈 | 第四章 病因與病理 |
第一節 病因 | 一、六淫 | (一)風 | (二)寒 |
(三)暑 | (四)濕 | (五)燥 | (六)火(熱) |
二、疫癘 | 三、七精 | 四、飲食不節 | 五、勞逸過度 |
附:痰飲 | 第二節 病理 | 一、表裡出入 | 二、上下升降 |
三、寒熱進退 | 四、邪正虛實 | 五、氣血失調 | 六、陰陽盛衰 |
第五章 診法與辨證 | 第一節 診法 | 一、望診 | (一)一般觀察 |
(二)局部觀察 | 二、聞診 | (一)聽聲音 | (二)嗅氣味 |
三、問診 | (一)問寒熱 | (二)問汗 | (三)問頭身 |
(四)問胸腹 | (五)問飲食 | (六)問二便 | (七)間睡眠 |
(八)問婦女經、帶、胎、產 | (九)問小兒 | 四、切診 | (一)切脈 |
(二)觸診 | 第二節 辨證 | 一、八綱辨證 | (一)表裡 |
(二)寒熱 | (三)虛實 | (四)陰陽 | 二、六經、衛氣營血、三焦辨證 |
(一) 《傷寒論》六經病辨證 | (二)溫病之衛、氣、營、血病和三焦病辨證 | 三、臟腑辨證 | (一)心病 |
(二)肝病 | (三)脾病 | (四)肺病 | (五)腎病 |
(六)胃病 | (七)小腸病 | (八)大腸病 | (九)膀胱病 |
附一:五臟氣、血、陰、陽虛證鑒別簡表 | 附二:五臟氣、血、陰、陽實證鑒別簡表 | 附三:十二經脈見證 | 第六章 治療法則 |
第一節 治法的特點 | 一、治病求本 | 二、標本緩急 | 三、正治與反治 |
四、祛邪與扶正 | 五、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 六、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 七、虛實補瀉 |
八、辨證論治與辨病治療相結合 | 第二節 治法的運用 | 一、八法的運用 | (一)汗法 |
(二)吐法 | (三)下法 | (四)和法 | (五)溫法 |
(六)清法 | (七)補法 | (八)消法 | (九)八法的配合運用 |
二、常用的治療方法 | 第二篇 藥物方劑部分 | 藥物部分 | 第一章 中藥的一般知識 |
第一節 中藥的來源 | 第二節 藥物的性能 | 一、四氣五味 | 二、升降浮沉 |
三、歸經 | 第三節 中藥的炮製 | 第四節 中藥的用法 | 一、配伍 |
二、用藥禁忌 | 三、劑量 | 第二章 臨床常用藥物 | 第一節 解表葯 |
一、發散風寒葯 荊芥 紫蘇(附:蘇子 蘇梗)防風 白芷 麻黃(附:麻黃根)桂枝 細辛 辛夷花 蒼耳子 生薑 蔥白 | 二、發散風熱葯 豆鼓 薄荷 桑葉 菊花(附:野菊花)牛蒡子 柴胡(附:銀柴胡)葛根(附:葛花)升麻 蟬蛻 浮萍草 | 三、發散風濕葯 羌活 獨活 秦艽 桑枝 蒼朮 木瓜 威靈仙 五加皮 海桐皮 〓薟草 老鸛草 藁本 | 第二節 祛暑葯 香薷 藿香 佩蘭 青蒿(附:青蒿子)白扁豆(附:扁豆衣 扁豆花)綠豆(附:綠豆衣)西瓜翠衣(附:西瓜) |
第三節 瀉下藥 | 一、攻下藥 大黃 芒硝(附:玄明粉)黑白丑 | 二、潤下藥 火麻仁 郁李仁 蜂蜜(附:露蜂房) | 第四節 驅蟲葯 使君子 檳榔 苦楝皮 鶴虱 雷丸 榧子 南瓜子 |
第五節 祛寒葯 乾薑(附:炮姜)高良姜 吳茱萸 薤白 草豆〓 畢澄茄 丁香 艾葉 荔枝核 小茴 川椒 | 第六節 清熱葯 | 一 清熱瀉火藥 石膏 知母 蘆根 梔子 夏枯草 青葙子 決明子 竹茹 淡竹 葉(附:竹葉)胖大海 水紅花子 | 二、清熱燥濕葯 黃芩 黃連 黃柏 龍膽草 秦皮 苦參 白蘚皮 地膚子 |
三、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附:忍冬藤)連翹 紫花地丁 蒲公英 大青葉 板藍根 青黛 山豆根 馬勃 射干 敗醬草(附:苣蕒菜花)馬齒莧 白頭翁 草河車 貫眾 漏蘆 | 四、清熱涼血葯 地黃(附:鮮地黃)玄參 茅根(附:茅花)丹皮 地骨皮 紫草 白薇 犀角 | 第七節 止咳化痰平喘葯 | 一、溫化寒痰止咳平喘葯 杏仁(附:甜杏仁)桔梗 半夏 百部 紫苑 款冬花 白果 旋復花(附:金沸草)白附子 萊菔子(附:萊菔英 地枯羅)白芥子 南星(附:膽星) |
二、清熱化痰止咳平喘葯 前胡 枇杷葉 瓜蔞(附:天花粉)桑白皮 白前 馬兜鈴(附:青木香)葶藶子 天竺黃 竹瀝 瓦楞子 牛黃 | 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葯 沙參 麥冬 天冬 川貝母(附:浙貝母)百合 | 第八節 理氣葯 橘皮(附:橘紅 橘核 橘絡 橘葉)青皮 枳實(附:枳殼)厚朴(附:厚朴花)香附 木香 烏葯 砂仁 白蔻仁 川楝子 大腹皮 香櫞皮 沉香 柿蒂(附:柿霜) | 第九節 消導葯 山楂 神曲 麥芽 稻芽 雞內金 |
第十節 理血葯 | 一、止血藥 仙鶴草 三七 白芨 血餘 棕櫚 烏賊骨 大小薊 藕節 槐花(附:槐角)地榆 側柏葉 蒲黃 茜草 | 二、活血葯 丹參 赤芍 川芎 鬱金 薑黃 五靈脂 延胡索 絲瓜絡(附:絲瓜藤 絲瓜葉)桃仁(附:桃葉 桃花)紅花(附:藏紅花)澤蘭 益母草(附:茺蔚子)乳香 沒藥 穿山甲 三棱 莪術 王不留行 皂角刺(附:皂角、皂角子) | 第十一節 滲濕利水葯 茯苓(附:赤茯苓 茯苓皮 茯神)豬苓 澤瀉 車前子(附:車前草)茵陳 防己 通草 木通 滑石 薏苡仁(附:薏苡根)冬瓜皮(附:冬瓜子) 〓蓄 瞿麥 赤小豆 金錢草 海金沙 土茯苓 冬葵子 萆〓 |
第十二節 安神鎮驚葯 | 一、安神葯 酸棗仁 柏子仁 菖蒲 遠志 合歡皮(附:合歡花)硃砂 琥珀 磁石 | 二、鎮驚葯 鉤藤 天麻 白蒺藜 僵蠶(附:蠶沙)龍骨(附:龍齒)牡蠣 代赭石 石決明 真珠母(附:真珠)地龍 全蠍 蜈蚣 羚羊角 | 第十三節 固澀葯 五味子 蓮子(附:蓮子心 石蓮子 蓮須 蓮房 荷葉 荷梗)訶子 椿樗白皮 肉豆蔻 浮小麥 金櫻子 桑螵蛸 伏龍肝 赤石脂 芡實 烏梅 米殼 |
第十四節 補養葯 | 一、補氣葯 黨參 黃芪 人蔘(附:人蔘蘆 人蔘葉)白朮 山藥(附:山藥藤)黃精 甘草 | 二、補陽葯 附子(附:烏頭)肉桂 淫羊藿 巴戟天 肉蓯蓉 仙茅 補骨脂 益智仁 菟絲子 狗脊 杜仲 續斷 鹿茸(附:鹿角 鹿角膠 鹿角霜) | 三、補血藥 當歸 熟地 白芍 阿膠 紫河車(附:坎〓)何首烏(附:夜交藤)雞血藤 龍眼肉 牛膝 |
四、補陰葯 石斛 玉竹 山茱萸 枸杞子 旱蓮草 女貞子 桑寄生 龜板(附:龜板膠)鱉甲 西洋參 | 附一:臟腑用藥規律 | 一、肝 | 二、膽 |
三、心 | 四、小腸 | 五、脾 | 六、胃 |
七、肺 | 八、大腸 | 九、腎 | 十、膀胱 |
附二:備用藥 | 一、解表葯 芫荽 地椒 白菜頭 檉柳 大豆卷 蔓荊子 土香茹 海風藤 虎骨 干年健 白花蛇 伸筋草 松節 透骨草 天仙藤 徐長卿 柳芽 柳葉 柳枝 絡石藤 芝麻葉 菝葜 野葡萄根 追地風 寬筋藤 粘身草 穿山龍 鳳仙透骨草 石楠藤 烏梢蛇 茄根 | 二、泄下藥 番瀉葉 蘆薈 甘遂 大戟 芫花 續隨子 蜣螂蟲 松子 巴豆 | 三、驅蟲葯 蕪荑 石榴根皮 |
四、祛寒葯 畢撥 紅豆蔻 胡椒 | 五、清熱葯 綠萼梅 谷精草 枳〓子 天葵子 蜀羊泉 蜜蒙花 委陵菜 翻白草 木賊草 苦丁茶 〓草 山慈菇 橄欖 鴨跖草 鬼針草 蛇莓 白花蛇舌草 鐵樹 豬毛菜 海蚌含珠 白蘞 仙人掌 三棵針 半枝蓮 白屈菜 唐松草 當葯 金果欖 鴉膽子 胡黃連 貓爪草 | 虎耳草 石見穿 龍葵 酢漿草 寒水石 胡桐淚 干蟾魚腥草 夜明砂 | 六、止咳化痰平喘葯 一輪貝母 甜瓜子 蛤殼 海藻 昆布 〓果核 礞石 海浮石 錦燈籠 紫色棉花花 向日葵盤 天仙子 鳳凰衣 洋金花 黃荊子 |
七、理氣葯 檀香 甘松 梭羅子 玫瑰花 代代花 祁木香 赤包 八月扎 臭橘葉 | 八、消導葯 阿魏 萊菔汁 魚枕骨 白菜汁 | 九、理血葯 卷柏 地錦草 黃葯子 山茶花 鳳眼草 紫參 薺菜 雞冠花 瓦松 花蕊石 羊蹄 百草霜 墨汁 童便 土三七 衛矛 虻蟲 急性子 劉寄奴 紅娘子 路路通 鳳仙花 月季花 紅曲 土鱉蟲 蠐螬 水蛭 降真香 凌霄花 自然銅 乾漆 鼠婦 蘇木酒 | 十、滲濕利水葯 水蓼 玉米須 抽胡蘆 楮實子 燈芯草 鳳尾草 椒目 澤漆 石葦 茶葉 紫荊皮 半邊蓮 蟋蟀 鈴蘭 |
十一、安神鎮驚葯 榆錢 纈草 花生葉 玳瑁 蛇蛻 鬧羊花 金銀 生鐵落 | 十二、固澀葯 禹餘糧 復盆子 五倍子 明礬 | 十三、補養葯 冬蟲夏草 鎖陽 胡桃肉 雞子黃 糯米 紅糖 棉花根 列當 麻雀 鐘乳石 冰糖 羊肉 大棗 粳米 黑大豆 陳倉米 盤龍參 牛乳 蔥子 韭菜子 胡蘆巴 骨碎補 淡菜 陽起石 海參 | 十四、芳香竅葯 麝香 冰片 蘇合香 安息香 |
十五、外用藥 硫磺 醋 皂礬 雄黃 石灰 銀硃 樟腦 大楓子 輕粉 鉛丹 水銀 斑蝥 鉛粉 芙蓉葉 狼毒 砒石 白降丹 爐甘石 木槿皮 蜂蠟 蓖麻子 蟾酥 血竭 硼砂 象皮 番木鱉 木鱉子 松香 孩兒茶 壁虎 密陀僧 硇砂 藤黃 食鹽 大青鹽 | 方劑部分 | 第一章 方劑的基本知識 | 第一節 方劑的組成和變化 |
一、方劑的組成原則 | 二、方劑的加減變化 | 1. 藥味加減的變化 | 2. 配伍方面的變化 |
3. 藥量加減的變化 | 第二節 方劑的劑型和服用方法 | 一、方劑的劑型 | 二、服用方法 |
第二章 臨床常用方劑 | 第一節 解表劑 | 一、辛溫解表 | 蔥豉湯 |
〔附方〕 | 1. 蔥白散(原名神白散) | 2. 蔥豉桔梗湯 | 荊防敗毒散 |
二、辛涼解表 | 桑菊飲 | 銀翹散 | 竹葉柳蒡湯 |
三、補益解表 | 參蘇飲 | 加減葳蕤湯 | 第二節 祛暑劑 |
一、清暑 | 清絡飲 | 二、祛暑解表 | 香薷散 |
〔附方〕 | 1. 新加香薷飲 | 2. 黃連香薷飲 | 藿香正氣散 |
三、清暑利濕 | 六一散 | 〔附方〕 | 1. 硃砂六一散(原名益元散) |
2. 薄荷六一散(原名雞蘇散) | 3. 青黛六一散(原名碧玉散) | 三仁湯 | 四、清暑益氣 |
清暑益氣湯 | 第三節 祛風濕劑 | 一、宣散風濕 | 羌活勝濕湯 |
麻杏苡甘湯 | 川芎茶調散 | 二、疏風活絡 | 蠲痹湯 |
獨活寄生湯 | 〔附方〕 | 1. 三痹湯 | 2. 宣痹湯 |
牽正散 | 第四節 清熱、瀉火劑 | 一、清氣分熱 | (一)內科常見病 感冒(流行性感冒)咳嗽 哮喘 中暑 昏厥 眩暈(附:耳原性眩暈)中風 高血壓 驚悸、怔忡 失眠、健忘 癲狂 癇證(癲癇)臟躁 呃逆 嘔吐 泄瀉(急、慢性腸炎)痢疾 便秘 脫肛 遺尿 尿閉 淋證 遺精 陽萎 瘧疾 黃疸 水腫 頭痛 脅痛 |
胃脘痛 腹痛 腰痛 腿股風(會骨神經痛)漏肩風(肩關節周圍炎)痹證 痿證 | (二)婦科、兒科常見病 月經不調 經閉 痛經 帶下(包括外陰炎、陰道炎、宮頸糜爛等)滯產 陰挺 乳少、回乳 小兒急、慢驚風 疳積 | (三)外科、五官科常見病 髮際瘡 丹毒 疔瘡 痄腮 乳癰 腸癰 瘰癘 落枕 蕁麻疹 癭氣 幾種急腹症 耳鳴、耳聾 暴發火眼 近視 鼻淵 牙痛 咽瘤 | 第三章 新醫療法 |
第一節 耳針療法 | 耳殼的解剖部位 | 耳針的穴位 | 治療方法與步驟 |
注意事項 | 各系統參考穴位 | 第二節 手針療法 | 手背部穴位 |
手掌部穴位 | 第三節 頭針療法 | 刺激區的劃分 | 操作手法 |
適應症 | 第四節 水針療法 | 腰腿疼常見的痛點部位 | 治療方法 |
注意事項 | 第五節 埋線療法 | 穴位的選擇 | 操作方法 |
體會 | 第六節 挑治療法 | 第七節 經絡綜合療法 | 尋找陽性反應物的方法 |
治療方法 | 附:按摩療法 | 第一節 基本手法和操作原則 | 基本手法 |
操作原則 | 第二節 常見病症的治療 | 落枕 | 肩關節周圍炎 |
踝關節扭傷 | 跟腱炎 | 腰、背肌勞損 | 膝關節風濕症 |
胃炎(或成人消化不良) |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 腹瀉或慢性痢疾 | 小兒消化不良 |
頭痛 | 偏頭痛 | 口眼歪斜 | 坐骨神經痛 |
頸椎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