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城鄉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下轄鄉

牛城鄉,隸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靈壽縣,地處靈壽縣西南部,東與靈壽鎮為鄰,南與鹿泉區黃壁庄鎮相鄰,西與平山縣接壤,北與狗台鄉為鄰,行政區域面積38.87平方千米。

1953年,設東王角鄉;1984年,改為牛城鄉;1996年,中傾井鄉併入。截至2018年末,牛城鄉戶籍人口有24614人。截至2020年6月,牛城鄉轄16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牛城村市場路1號。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牛城鄉常住人口為18154人。

2011年末,牛城鄉實現生產總值1894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3000萬元,財政收入19850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9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94.52元。2018年,牛城鄉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建制沿革


靈壽縣轄鄉。
1953年置東王角鄉,
1958年改牛城公社,劃歸獲鹿縣,
1975年復歸靈壽縣,
1982年改名牛城公社,
1984年改鄉,
1996年中傾井鄉併入。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牛城鄉轄16個行政村:牛城、南傾井、中傾井、北傾井、傾井庄、忽凍、牛城庄、中王角、東王角、西王角、東窪、西窪、西城南、東城南、城西、故城。
截至2020年6月,牛城鄉轄16個行政村:牛城村、東王角村、中王角村、西王角村、東窪村、西窪村、忽凍村、傾井庄村、牛城庄村、南傾井村、中傾井村、北傾井村、東城南村、西城南村、故城村、城西村,鄉人民政府駐牛城村市場路1號。

自然資源


資源條件

(1)荒嶺10000畝,灘塗5000畝,近鄰黃壁庄水庫。滹沱河途徑忽凍、傾井庄村2村。有小型水庫2座(西城南、西窪)。

地域面積

牛城鄉共46.54平方公里。耕地28392畝(其中:水田150畝,水澆地20884畝,旱地28242畝),人均1.33畝。
牛城鄉
牛城鄉

人口民族


人口概況

2011年末,牛城鄉總人口2161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30人,城鎮化率4.3%。另有流動人口2682人。總人口中,男性10999人,佔50.9%;女性10611人,佔49.1%;14歲以下5893人,佔27.3%;15—64歲14140人,佔65.4%;65歲以上1577人,佔7.3%。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2011年,人口出生率23.9‰,人口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長率17.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64人。
2017年末,牛城鄉常住人口為24793人。
截至2018年末,牛城鄉戶籍人口有24614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牛城鄉常住人口為18154人。

民俗文化

傾井庄村民間花會有傳統的高蹺,牛城、城西、故城傳統民間花會有秧歌跑旱船

發展現狀

產業結構為:三產比例為:1:5.7:1.2
主導和特色產業分別為:種植業和養殖業

未來戰略

2010年及今後的發展目標:採取各種措施,挖掘各種潛力,結合鄉情,發揮特長,力爭財政收入增長15%,一般財政收入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投資分別增長18%和2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
工作思路及重大舉措:
1、精心謀划,科學定位,規劃產業園區。
2、千方百計抓好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

社會事業


農業
牛城鄉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牛城鄉生產糧食10044噸,人均464.8千克,小麥3.666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等。2011年,油料作物種植面積0.385萬畝,產量495噸,其中花生467噸;蔬菜種植面積3998畝,產量7978噸。
牛城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為主。2011年,牛城鄉生豬飼養量5150頭,年末存欄11220頭;羊飼養量1509隻,年末存欄1509隻;牛飼養量1042頭。
截至2011年末,牛城鄉累計造林2.8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0.35萬株,林木覆蓋率42.3%。2011年,水果產量1106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梨,其中蘋果248噸,梨850噸。漁業以水產養殖為主,可用於水產養殖的水域面積6.5平方千米、灘塗2.7平方千米。擁有各類捕撈漁船109艘,捕撈水產7.237噸;水產品總產量7.680噸。2011年,大型農業機械2599台(輛)。
工業
牛城鄉是水泥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水泥為主的工業體系,重點規劃了南傾井水泥工業園。2011年,牛城鄉工業總產值達到2.4億元,比上年增長31.6%,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15.3%。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家,職工15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8億元,比上年增長30%。教育事業
2011年末,牛城鄉有幼兒園(所)8所,在園幼兒248人,專任教師20人;小學15所,在校生1850人,專任教師7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65人,專任教師3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5%,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5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達55萬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牛城鄉有文化藝術團體6個,會員200個;公共圖書室9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藏書1.6萬冊。
體育事業
2011年末,牛城鄉有體育場地15處。體育社團16個。9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牛城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6個,衛生所12個;病床103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79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4張,固定資產總值0.16億元。專業衛生人員89人,其中執業醫師35人,執業助理醫師18人,註冊護士29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1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6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2萬人次,住院手術105台次,出院病人0.08萬人次。2011年,牛城鄉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1%,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4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9618人,參合率99.3%;孕產婦死亡率1/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1‰、1‰、1‰。

醫療教育

牛城教育,突出抓好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和教學質量、改善辦學條件等工作。投資350萬元的牛城一中,實驗樓、宿舍、餐廳、浴室等後期工程已完成,教學樓已投入使用。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100%,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控制率1%以下。
大力普及衛生知識,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大力實施農民健康工程,投資15萬元新建牛城、西王角、忽凍三個村衛生所,完成衛生所標準化建設。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增參保580人,全鄉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了94.5%,緩解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改善病人就醫環境,投資5萬元,裝修鄉衛生院手術室,建設食堂。

社會保障

2011年,牛城鄉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21戶,人數406人,支出53.99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18人,支出29萬元。自然災害受災人口2580人,緊急轉移安置14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897畝,倒塌房屋3間,直接經濟損失150萬元,救災支出2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5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0.8萬元。新增就業人員1222人,有325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432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0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全年共幫助65戶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

環境保護

抓好資源環境和環境保護工作。大力開展綠化工程,我鄉全面開展造林綠化工程,建造合格林面積達1000畝。採取堅決措施,禁止了在黃壁庄水庫保護區範圍內使用高含磷、劇毒、高殘留農藥。嚴禁在水庫一級保護區灘地和岸地設置禽、畜養殖場和屠宰場。在拆遷作業施工時,採取洒水、圍擋等防塵措施。建築拆遷施工現場的垃圾渣土在拆除后3日內清運完畢,拆除完工後的場地在5日內設置硬質圍擋。完成世升建材廠水泥機立窯拆除工作、水泥粉磨站治理工作。

交通狀況

牛城鄉有066縣道經過境內。

信訪穩定

牛城鄉始終把維護社會穩定作為第一責任,沒有出現赴縣以上集體訪,個訪也有明顯下降,2009年1月牛城鄉政府被評為奧運安保先進單位。國慶安保期間,我鄉做到了“6個不發生”,實現了省、市委提出的到省集體訪、非正常進京仿“零指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進展順利,不斷完善“三位一體”大調解體系,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

城鄉建設

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圍繞縣環境整治工作部署,加大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力度。16個行政村都成立了保潔隊伍,建立垃圾傾倒點,鄉村面貌有了較大改觀。

風景名勝


中山靈壽古城
(1)中山靈壽古城遺址地跨平山、靈壽兩縣,位於平山縣上三汲村和靈壽縣故城村一帶。中山靈壽古城遺址(東堡城區)位於靈壽縣城西北7.5公里處的牛城鄉故城村(村在古城區內),中山靈壽古城遺址是我縣的一個潛在的文化品牌。
牛城半島生態觀光園
(2)牛城半島生態觀光園位於中山湖北岸,距省會石家莊約25公里。景區在整個湖面環抱之中,水面碧波蕩漾,岸邊鬱郁叢叢。項目建成后,與五嶽寨橫山湖三夢山等旅遊景點連為一體,還可自沙湖度假村騎馬觀光至此,形成靈壽縣旅遊專線。該項目還與平山西柏坡和鹿泉抱犢寨相呼應,可吸引到平山、鹿泉旅遊的遊客來此休閑、觀光。

黨政建設


2004年,鑒於農村黨員管理不規範、黨員素質偏低等現象,牛城鄉黨委書記趙國強提出了在農村黨員中開展“一掛兩聯三規範”活動。
活動開展以來,整個牛城鄉面貌有了很大改觀。
通過“一掛”
1.增強了黨員的榮譽感;2.增強了黨員的責任感;3.增強了黨員的使命感;4.加強了群眾對黨員的監督作用。“一掛”不僅使黨員本人時刻牢記自己作為一名黨員的職責,還讓家屬起到了作為黨員家屬的表率作用,同時還帶動了普通群眾主動向黨員戶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村風、民風更加文明和諧。
通過“兩聯”
一是各種鄰里糾紛百分之九十得到化解,群眾所思所盼能及時向村雙委反映,群眾急需辦理的一些個人事務能得到黨員和村幹部的及時幫助,從而緩解了幹群關係。
二是村內各項工作有了黨員的連帶作用,能很快得到黨員、群眾的大力支持,不支持的能及時提出意見建議,避免了過去村內工作透明度低,群眾不理解、甚至持懷疑態度的現象。
“三規範”
通過規範黨小組、規範組織關係、規範組織生活,使廣大黨員增強了組織性、紀律性,黨員能夠及時掌握黨的各項政策,並及時向群眾宣傳,使黨員養成了積極學習、主動學習的習慣,黨員素質不斷提高、黨員思想不斷進步,每個黨員都能以更高標準要求自己。
牛城鄉原來是全縣有名的上訪大戶,這項活動開展以來,沒發生一例影響較大的集體訪,個訪、非正常訪明顯下降。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2008年奧運安保工作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先進單位,趙國強書記榮立三等功。全縣在牛城鄉召開綜合治理穩定工作經驗交流現場。不僅如此,近幾年牛城鄉各項工作在全縣均名列前茅:2007年,我鄉在全縣春季植樹活動中獲得第二名;2008年我鄉在全縣環境整治拉練工作中名列第三;2009年我鄉在全縣環境整治活動中獲得第四名。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據傳,魏晉時期,滹沱河水時常泛濫成災,為攔洪水南流,在原村址的南邊明石溝鑄成鐵牛群攔水。後來人們在此建立了村莊,故取名為牛城。牛城鄉因鄉人民政府駐牛城村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