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瑪三世
原泰國國王
拉瑪三世,泰國國王,策陀皇子(Prince Jett'a),1824年—1851年在位,謚號帕喃格勞(P'ra Nang Klao),進貢稱鄭福。
拉瑪三世策陀王子,謚號帕喃格勞,1824年—1851年在位,中國史書稱鄭福。他於1787年3月31日出生於吞武里老王宮,取名“孟昭策陀”(“孟昭”既國王之孫,當時一世王還在位),是二世王與麗妃的兒子。道光四年,鄭佛在位十五年。傳位策陀皇子,五年遣使入貢請封,自稱鄭福。鄭福在位期間遣使入貢凡五次。
1787年3月31日出生於吞武里老王宮,取名“孟昭策陀”(“孟昭”既國王之孫,當時一世王還在位),是二世王與麗妃的兒子。
1803年,二世王被封為前宮總管,即副王。他也被封為“拍翁昭”,即國王之子,實際是副王之子。不久他就涉及朝政,任職警察部門。1807年,他21歲的時候按例進入大王宮玉佛寺出家,后駐守曼谷克隆區拉查細他拉寺,還俗后即被封為警察總監。
他偵破努起王子謀反案后,1813年他被二世王封為“如耳目一樣的攝政王”,並統管港務、王室資產、大理院、警務等。
道光四年,鄭佛在位十五年。傳位策陀皇子,五年遣使入貢請封,自稱鄭福。鄭福在位期間遣使入貢凡五次。
道光六年五月十四日,據兩廣總督阮元殘題本。
道光九年正月二十四日,據兩廣總督李鴻賓題本。
道光九年八月二十七日,據兩廣總督李鴻賓殘題本。
道光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據兩廣總督盧坤等奏本。
道光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據上諭。
三世王先後與35個妃嬪生下51個子女,但他也未冊封過任何一個妃嬪為王后。因此他的子女沒有一個取得“昭華”,即王子或公主的爵位稱號,也就沒有一個子女具有王位繼承權。其中緣由,除了他一生沒有真正的有過愛情外,更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他的王位原本是屬於他的王弟—蒙固王子的。
他病重之時,召見帕康公爵覲見時,對他言及:自己子女中沒有一個能夠擔任領導暹羅的大任,六王子希力泰還算聰明,可惜又英年早逝。能夠治理好國家的,非太子(即蒙固王子)莫屬。帕康公爵連夜趕到班尼衛寺院,求見該寺住持—蒙固大師,分析時勢,懇請他在三世王駕崩後繼承王位,直至他答允才離開。
1851年4月2日凌晨4點,三世王駕崩。王公大臣及僧侶委員會馬上召開會議,大家一致贊同三世王的選擇。3日,成群結隊的人們開始到班尼衛寺迎接蒙固王子回宮。他回宮以後,先向三世王的遺體撒聖水,然後進入玉佛寺帕宇母束佛堂接受王公大臣的朝拜。當晚,他又返回了班尼衛寺,並坐禪一天。4月5日重返玉佛寺帕宇母束佛堂坐禪,準備還俗登基。4月6日凌晨1時,還俗后的蒙固王子在大王宮阿瑪輦金鑾殿正式繼位,即拉瑪四世蒙固國王,或稱宗浩國王。拉瑪四世登基后,對王兄拉瑪三世很是感激,親自為他主持了盛況空前的火化儀式,隨後將大王宮北面的“火化場”,改名為“王家田廣場”。
早在二世王時代,他就日理萬機,無暇於詩歌文學戲劇,特別是順通蒲,使他更加厭煩這些。即位他便宣布自己更注重國家其他方面的發展,尤其是佛教(佛教的傳播推動了暹羅教育事業的發展)。順通蒲后被他削爵為民,趕出了王宮。雖然如此,他自己也還是創造了許多文學作品,如《大海的宣言》《黑公主教妹》《孟人敗北》《大城王朝演義》等。1836年,他還下令將重要的文學作品刻在卧佛寺的一面牆上,並將佛教經典、星相卜文和傳統醫學刻在另一面牆上,保留了大量的文化精華。
三世王繼續推薦對外開放的政策,不僅繼續與中國保持良好的外貿關係,多次派遣御使前往北京,還積極推進與西方列國的交流。他本人還有一艘商船,早在繼位之前,他就在海外貿易中賺了很多錢,二世王一度稱他是偉大的商人。他比王族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清楚海外貿易的意義,這也許正是他積極打開國門的原因之一。
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暹羅一向把緬甸視為僅次於中國的大帝國,英國向緬甸的宣戰,給暹羅上下帶來極大的影響。1825年,英國官員亨利伯尼上尉領命來到曼谷,請求暹羅與英國結盟,提供運輸後勤以及大象、戰馬等交通工具協助英國。談判進行的很順利。1826年3月29日,伯尼將合約草本提交暹羅,6月20日,雙方就簽訂了正式的《暹英條約》(即《伯尼條約》)。條約規定,兩國相互和平友好,互不干擾國界領土;除非允許,拒絕租借土地或建立商館;禁止鴉片輸入暹羅,英國商船停靠曼谷須交納關稅等;暹羅也允許英國商人經商更多的自由。
1828年8月23日,美國人格斯拉夫女士和湯姆林先生,首次來到暹羅。五年後,美國總統安德魯瀠克遜的特使艾德曼圠伯特,也於1833年3月20日於暹羅簽訂了類似英國合約的《暹美通商合約》。1835年7月中旬,丹迪布拉多攜妻來到暹羅,創辦了暹羅第一份報紙,並開創了暹羅的印刷業。
1840年,在新加坡的暹羅官員向法國駐新加坡總領事表示,暹羅願意與法國建立政治及商貿關係,可惜當時法國人並不感興趣。
拉瑪三世時期,由於對外貿易繁榮,曼谷也開始越來越富有。城市開始擴張,曼谷周圍也開始形成了許多數千人的市鎮。但1841年鴉片戰爭以後,中英簽訂的不平等《南京條約》,引起了暹羅的一定警惕,並於1843年,收回了英國在暹羅收購食糖的權益,還禁止私人在對其他物產如木材的貿易。同時,由於法國、美國等國的傳教士相繼在暹羅開設了基督教堂和教會學校,三世王下令取締教堂和修道院,但由於總總原因,沒有完全實現。西方列國對於暹羅的這些種種後退行為大為不滿,他們也決心打開這個暹羅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