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津烈士陵園

渣津烈士陵園

1928年8月,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率領紅五軍進駐修水,9月29日,在渣津桂花橋頭全殲敵朱培德部一個憲兵營后,輾轉到達台庄,進行了著名的台庄整編,恢復重建了中共湘鄂贛邊特委。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渣津地區犧牲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587名,湧現了像陳秋光、徐光華、方幼梅、張伯琴等著名的革命烈士。為褒揚先烈的歷史功績,1952年中共修水縣委、修水縣人民政府決定在此興建烈士陵園。

目錄

正文


渣津烈士陵園位於江西省修水縣渣津鎮,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殷商時期古艾侯國都城所在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修水蘇區的中心區域。
1927年8月下旬,秋收起義部隊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三營和四團駐紮渣津,9月9日,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師部機關駐紮於渣津萬壽宮,10日,在萬壽宮后大沙洲召開了數千軍民參加的誓師大會,號召工農大眾團結起來,拿起武器同國民黨反動派作殊死的鬥爭。1928年8月,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率領紅五軍進駐修水,9月29日,在渣津桂花橋頭全殲敵朱培德部一個憲兵營后,輾轉到達台庄,進行了著名的台庄整編,恢復重建了中共湘鄂贛邊特委。1930年底至1931年初中共贛北特委(后改為贛北分區委)曾駐紮渣津黃泥灣,領導贛北黨組織和人民開展革命鬥爭。同時這裡又是中共修水中心縣委、中共修水縣委、修水縣蘇維埃政府的所在地,是駐修水上衫的中共湘鄂贛省委、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的門戶,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
渣津烈士陵園
渣津烈士陵園
的重要戰役“黃坊大捷”就發生於此。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渣津地區犧牲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587名,湧現了像陳秋光、徐光華、方幼梅、張伯琴等著名的革命烈士。
為褒揚先烈的歷史功績,1952年中共修水縣委、修水縣人民政府決定在此興建烈士陵園。該陵園佔地面積17340m2,公墓面積2148m2,89級台階登上烈士公墓,公墓內安放著1006名革命烈士的遺骸,松柏長青、鳥語花香。
每年的清明節,這裡人群肅穆,哀樂低迦,前來公墓憑弔、祭掃的幹部群眾和青少年絡繹不絕。多年來這裡已成為青少年入團、入隊、新黨員入黨宣誓的莊嚴場所,成為渣津地區一大紅色旅遊景點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