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壞死

骨壞死

骨壞死是骨血供中斷或受損,引起骨細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隨後的修復,繼而導致骨結構改變,引起疼痛、功能障礙的疾病。骨壞死是由於激素、酒精、缺血、感染、骨折等因素導致骨組織局部缺血改變,使骨組織失去血液供應或其血液循環發生障礙,進而導致骨系統的細胞死亡和骨組織結構的破壞,實際上是由於骨缺血造成的骨梗死。骨壞死多發於21~50歲人群,男性較女性多發,好發於股骨頭。骨壞死的主要癥狀是疼痛及肢體功能障礙。股骨頭壞死的早期表現多為腹股溝、臀部和大腿部位為主的關節痛,偶伴有膝關節疼痛。疼痛間斷髮作並逐漸加重。主要治療方式有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經過治療可以保護關節功能,預后較好。

就診科室


● 骨科或外科

病因


● 骨壞死的病因較多,總體上可分為兩大類。

創傷性因素

● 骨折。
● 關節外傷性脫位。

非創傷性因素

● 使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 乙醇中毒:飲酒過量。
● 減壓病:如沉箱工作人員、深海潛水員等。
● 鐮狀細胞貧血。
● 其他:系統性紅斑狼瘡、抗磷脂綜合征、戈謝病、易栓症等。

癥狀


● 骨壞死的主要癥狀是疼痛及肢體功能障礙。股骨頭壞死的早期表現多為腹股溝、臀部和大腿部位為主的關節痛,偶伴有膝關節疼痛。疼痛間斷髮作並逐漸加重,如果是雙側病變可呈交替性疼痛。典型體征為腹股溝區深部壓痛,可放射至臀或膝部。

檢查


● 確診骨壞死主要通過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
● 體格檢查
● ● 確定壞死部位是否有壓痛和關節活動障礙。
● 影像學檢查
● ● X線平片、CT觀察是否存在骨密度、骨質改變,確定是否存在骨塌陷及病變延伸範圍;MRI檢查是否存在骨異常信號;放射性核素掃描及γ閃爍照相具有診斷學意義。
● 組織學檢查
● ● 發現骨細胞空陷窩多於50%且累及毗鄰的多根骨小梁,存在骨髓壞死有助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骨壞死,主要根據癥狀和體格檢查,結合X線平片等影像學檢查,一般能做出診斷。
● 癥狀
● ● 疼痛及肢體功能障礙。
● 體格檢查
● ● 壞死部位壓痛,關節活動障礙。
● 影像學檢查
● ● X線平片上看到骨密度改變;CT可發現早期細微骨質改變,存在骨塌陷;MRI有骨異常信號;放射性核素掃描及γ閃爍照相出現熱區中有冷區可確診。

鑒別診斷


● 應與骨關節炎、骨折等疾病鑒別。
● 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別,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影像學檢查和神經系統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治療方式主要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
● 非手術療法
● ● 包括保護性負重、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康復鍛煉等。適用於病灶範圍小,骨外形基本正常且廣泛硬化的病例。非甾體抗炎葯、抗凝葯、血管擴張劑、雙磷酸鹽等對特定類型病人可能有一定療效。中藥和物理治療也有一定的療效。
● 手術療法
● ● 癥狀較重者或其它療法無效者,可採用手術治療,如截骨矯形術、關節置換術等。

危害


● 局部長期慢性疼痛,關節活動障礙,影響生活。

預后


● 經過治療可以保護關節功能,預后較好。

預防


● 生產、生活中注意安全,避免外傷。
● 慎用糖皮質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