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林則徐故居的結果 展開

林則徐故居

北京

林則徐故居是一個長方形的小四合院。林則徐1811年春進京會試,中進士后選入翰林院庶吉士。1813年他偕妻鄭淑卿到京師就任,曾住在這裡。當時林則徐還是個俸祿微薄的小京官,在這裡經常給人起草繕書摺子,做些應酬文章增加收入。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賈家衚衕31號,區重點保護文物。

故居探訪


林則徐故居
林則徐故居
林則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主要工作業績就是著名的廣東虎門銷煙。其實在此前後,他還在江西、雲南、浙江、陝西、湖南、湖北、河南等十幾個省市工作過,而他本身又是福州人。話說到這兒,您發現沒有,林則徐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好像唯獨沒跟北京發生過什麼關係。但是,前不久有觀眾提供線索說,就在北京宣武區菜市口一帶發現了林則徐故居。這會是真的嗎?
林則徐故居
林則徐故居
菜市口,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跟老輩兒人打聽這地界兒的歷史,十有八九都會提到當年殺人砍頭的刑場,往深了還能跟您念叨念叨在這兒英勇就義的“戊戌六君子”。但是一說到著名的緝毒大隊長——林則徐,就全都一問三不知啦。幸虧我們的編導提前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在一本名叫《北京名居》的書上找到了相關的信息,賈家衚衕第一次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一路打聽,我們把第一目標鎖定在了賈家衚衕31號院。
看來我們還真找對了,但是我們還是得問問這位大爺,您怎麼就能確定林則徐曾經住在這兒呢?他可是1850年就去世了。從歲數上看,你們也不可能見過面啊。沒想到咱還真問著了。
就在我們堅信這賈家衚衕31號的確是林則徐故居的時候,卻從另一位街坊嘴裡得到了另一種說法:不是故居,是會館。口說無憑,他拿出一本書,上面明明白白寫著:“莆陽會館坐落在宣武區賈家衚衕舊門牌19號。”而這位先生告訴我們說,舊門牌的19號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賈家衚衕3l號。
會館,其實說白了就是個省市的駐京辦事處。紹興會館就因為魯迅曾經居住過,所以又被認為是魯迅故居,瀏陽會館又叫譚嗣同故居,那麼林則徐是否在莆陽會館居住過昵?您還真猜著了。
有資料記載,說林則徐1811年中進士后,返回福州接取家眷,於1813年6月4日重抵京城,住進莆陽會館。他在那裡居住的時間並不長,當年年底就搬到了宣武區的粉房琉璃街。林則徐這輩子就幹了一件大事——虎門銷煙。也正是為了這件事兒,他被道光皇帝革職查辦,發配伊犁。但是知道這其中細節的人,都得出一個結論:道光皇帝有點卸磨殺驢的嫌疑。
話說當年,林則徐擔任湖廣總督。為響應全國號召,當地的緝毒工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道光皇帝聽說之後,急召林則徐進宮,於是倆人開始了長達八天、多達八次的君臣密談,共商緝毒大計。據說林則徐第一次進宮的時候,風塵僕僕,結果正事沒談成,道光皇帝就讓林則徐回家休息去了。接下來的幾天里,道光挺心疼這位未來的緝毒大隊長,准許他騎馬進宮,沒想到,林則徐不會騎馬,得,您就坐轎子吧。從此之後,他成了第一個坐轎子出入皇宮的大臣。
幾天之後,林則徐就肩負著緝毒重任奔赴廣東了,這才有了我們所熟悉的虎門銷煙。但是在此之後沒多久,曾經對林則徐恩寵有加的道光皇帝就翻臉了,將他革職查辦,發配伊犁。

普寧故居


文昌閣

文昌閣——林則徐病逝舊址
位於普寧故城洪陽城北,康熙六十年(1721年)建,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現存完整。三進九間二天井,坐北向南,面闊13。97米,深57。6米,地面鋪紅磚。中進大廳有四根棱形巨石柱,木構架為抬梁式,屋頂是歇山頂。後進為三間式(一廳二房)兩層閣樓,面重檐。建築風格呈莊重古樸大方。文昌閣自康熙年間建成至同治年間重修,一直布穀用:既是祀文昌神像之處,又兼作經臨使節停駐的“公司公館”。文昌閣後來作為黃都書院(洪陽一帶古為黃坑都,簡稱黃都)、普寧女子師範、洪陽鎮小校址,醬油廠廠址,1982年起為洪陽鎮第三小學校址。
道光三十年(1850年),普寧分司公館迎來一位大名鼎的過往使節——欽差大臣林則徐。原來林則徐前一年告假回家鄉福州(古稱侯官)養病,時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爆發,道光三十年農曆九月,清廷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兼廣西巡撫,要他“馳赴廣西”。林則徐因抱病趕路,病情加重,農曆十月中旬來到普寧,已是沉痾在身,不得不停下來治病,林則徐下榻文昌閣後進閣樓樓下東廂房。知縣即舉薦本縣名醫黃華珍為之診病。十月下旬,林則徐病入膏肓,葯后無效,遂於十月二十二日在文昌閣溘然長逝。
關於“林則徐在普寧”,民間有這樣的傳說:林則徐帶病上任,日夜兼程到達揭陽縣時,該縣知縣見林已病危,為推卸責任,借口揭陽沒有名醫,要林趕到普寧。當林則徐從揭陽轉到普寧時,普寧知縣即舉薦洪陽人黃華珍醫師為之診病,斷為“風寒入里”,當即立下脈論、症論、方論。但因隨員從中作梗,林則徐未服用黃華珍之方葯,數日後病逝。后朝廷驗黃醫師的斷論和方葯,認為甚確,惜林則徐未能用其葯,則通過縣官賜給黃華珍一匾曰“杏林春滿”。
林則徐駐文昌閣治病時,普寧舉人方青錢日夜隨侍在側。棼則徐感其情誼深厚,送方青錢一聯,聯云:筆頭風月三千客詩律胸懷十萬兵林則徐臨終時邊呼“星斗南。。。”,有一種說法,“星斗南”乃是“新豆欄”諧音。“新豆欄”是廣州一條街名,鴉片戰爭前後,洋商買辦經常聚集於新豆欄,曾被林則徐查處過。當時,林則徐的行轅內曾僱用一個廚子名叫鄭發。後來帝國主義者通過洋商收買鄭發,要他謀害林則徐。鄭發見利忘義,想方設法重新當了林則徐的廚子,在林則徐進食中暗放寒瀉藥物,使他致死。林則徐臨終時邊呼“新豆欄”,就是他朦朧中突然看到鄭發,發覺了這一陰謀。
林則徐忠正無私的高尚品質和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長留人間,林則徐忠魂歸宿之處——文昌閣,前來觀訪問期間各界人士近年來絡繹不絕。1988年,文昌閣被普寧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福州故居


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文藻北路。系林則徐手置,其父母均百年於此。坐北朝南,前臨
小河,沿河有照牆一道,牆側設有鼓吹亭一座。亭與宅第之間有石板鋪小街橫穿。宅第毗連三座。主座坐中,前後三進,均為“五間排”,周圍風火高牆。大門面闊五間,正中六扇門,上有豎匾“尚書第”,兩旁十二扇木格子戶扇,設聽差房。門後有插屏門,第一進正中為廳堂,兩側為會客花廳,廳前兩廊,安放儀仗與執事牌。廳後有雨蓋(覆龜亭)連第二進。第二進同樣五間排廳堂,為林則徐父母居處。第三進庭院、披榭、五間排雙層樓閣:底層東西兩廂分別是林則徐夫婦和長子汝舟夫婦卧室;樓上藏書處,名“七十二峰樓”,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則徐回籍養病時居此。主座東西兩側各有一座三間排院落:西邊為林則徐胞弟沛霖住居,東邊為林則徐第三子拱樞住宅和揖斗樓。民國39年(1948年)福州大洪水,房屋大部分倒塌,後由居民葺蓋,現僅存主座二進木構架及東側揖斗樓。1961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師友肯臨容膝地;兒孫莫負等身書。
這是林則徐故居藏書樓的對聯。林則徐藏書樓在通湖路東邊文藻河北面,自購的舊房子“雲左山房”中。雲左山房面積約2000平方米,有豎匾“尚書第”。第一進正中為廳堂,兩側為會客花廳。第二進為林則徐父母居處。第三進五間排雙層樓閣,底層東西兩廂分別是林則徐夫婦和長子汝舟夫婦卧室,這樓上就是林則徐藏書處,名“七十二峰樓”。
福州是“海濱鄒魯”,歷史文化名城,歷代讀書、著書、藏書的專家學者、文人墨客很多。現在還有不少人家藏圖書成千上萬冊,有的做學問,有的靠家傳,有的是樂趣,也有的只是附庸風雅而已。清黃宗羲說的很精闢:“嘗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過去,福州的藏書家可是“國家級”的。比如明代福州紅雨樓就與與寧波天一閣齊名。紅雨樓是徐熥、徐勃(火勃)藏書樓,遺址在觀巷南端,緊靠于山北麓。當時二徐故居佔地三四畝。紅雨樓在住宅之南,樓旁邊種了幾十株桃樹,陽春三月,“桃之夭夭”后,落紅片片,故名“紅雨”。紅雨樓主人徐氏兄弟,皆廣聞博學,工詩詞,精考證,是明代全國著名的學者。
徐勃(火勃)認為:“人生之樂,莫過於閉戶讀書。”主張“傳布為藏”,即收藏圖書是為了流傳給更多的人閱讀。
他晚年編寫的《紅雨樓書目》、《紅雨樓題跋》等名聞全國。紅雨樓實際上是一個藏書樓群。紅雨樓東南有綠玉齋,是徐熥於萬曆十七年創建的,內藏國內罕見的圖書數千卷。綠玉齋東邊有宛羽樓,是曹學佺資助營建的。紅雨樓之西有清暉閣,也是藏書樓。紅雨樓藏書吸引不少國內專家學者來閱覽。遠來借讀的多住他家,免費食宿,時間久了,難以為繼,最後只好典當東西來應付,被人稱為“窮孟嘗”。他活不上50歲就死了,墓在東門外桑溪。弟弟徐勃(火勃)活了80多歲,一生辛勤著作,仍然大力搜羅圖書。至晚年,積書7萬多卷,和天一閣相當。
上世紀50年代末期,北京圖書館古籍部主任徐千里來到福州講學。他認為紅雨樓所藏珍貴書目,遠遠超過寧波天一閣。現在福建省圖書館善本室尚可看到不少鈴有紅雨樓印章的圖書。龔易圖的藏書樓名氣也很大。龔易圖(1830一一1888),字藹仁,進士出身,清光緒年間,歷官廣東、湖南等省布政使。他在福州修建了4座著名的園林別墅,即半野軒、環碧軒、武陵別墅(英蓉園)和雙驂園。雙驂園是依託烏石山坡麓圍牆而建,收藏10萬多卷古籍。其中不乏宋刻、元明清善本,尤以宋刻建陽麻沙本最為珍貴。當時評價說雙驂園藏書之富之精,堪稱閩省第一,可和清末江南“皕宋”、“鐵琴銅劍”、“八千卷嘉惠堂”三大藏書樓媲美。林紓以“白雲朝夕異;明月古今同”題福州雙驂園。
龔易圖後來又買了許多書,收藏在他的北後街環碧軒(遺址今是西湖賓館)大通樓上,額題“五萬卷藏書楹”,楹聯為:“藏書豈為兒孫計,有志都教館閣登。”

故居重修


林則徐故居重修背後的故事
據《福建日報》賴文忠報道,對於第六、第七屆省政協委員陳以強來說,5月26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天,位於福州市文藻山路的林則徐故居修復工程正式啟動。林則徐故居的修復,牽動著政協委員的心。從1994年起,陳以強、林祝光等上百位省政協委員,多次為此事提出提案。上一屆委員卸任了,下一屆委員接著提。政協委員的呼籲聲傳遞了整整13年。陳以強的林則徐遺跡情結“對於林則徐遺跡的保護,我有三大心愿——林則徐出生地的修復、林則徐故居的修復和林則徐陵園從軍事營地分離出來。”說起自己的林則徐遺跡情結,陳以強——省社科院研究員、三角檢字法發明人,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陳先生對於林則徐遺跡的關注,源於一位朋友的到訪。1985年,陳先生從瀋陽調回家鄉福建工作。1988年,一位瀋陽老友到福建出差,拜訪陳先生時提出想參觀民族英雄林則徐在故鄉的遺跡。當時,陳先生好不容易打聽到林則徐故居在文藻山路,林則徐陵園在某軍事營地,就帶著友人前往參觀。可是這次參觀卻讓他們很不舒服——在林則徐故居,看到的是一片荒涼,故居不僅殘破不堪,而且被一些居民戶和單位長期佔用;當他們欲前往林則徐陵園時,卻被拒之門外。“對於林則徐這位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華人中有著巨大影響的民族英雄,作為林則徐的家鄉人,若不能保護好他的遺跡,確實是令人汗顏。”陳先生回憶起當時的感受。位於福州市文藻山路的林則徐故居,又稱“雲左山房”,總面積3405平方米,系清道光初年(1821年1829年)林則徐為官后購置的舊房屋。正座計三進,面闊五間,東西各兩進。大門額題“尚書第”,門外有照壁;一進為廳堂,旁邊會客;二進有楫斗樓等,
為林則徐父母居室;三進有兩層五間排的“七十二峰樓”,樓下住林則徐夫婦和其長子,樓上為書房。1948年6月,“七十二峰樓”等毀於大洪水,現僅存第二進的大廳和楫斗樓。1991年,陳先生向省政協六屆4次會議提交了“加緊重建林則徐故居工作”和“林則徐墓從軍事營區分離出來”兩份提案,前者還被評為當年優秀提案。在政協委員的關注下,有關部門積極行動,展開調研。但是,由於故居內住戶較多,重建工作需要資金達數百萬元。林則徐墓的分離難度更大。兩項工作進展緩慢,甚至停止。1993年,福州市“三坊七巷”改造工程啟動后,陳以強在省政協七屆一次會議上,提出“將重建林則徐故居納入‘三坊七巷’保護改造規劃”的提案。然而,由於文藻山路位於“三坊七巷”改造範圍之外,有關部門不好勉強把這一工程納入“三坊七巷”改造工程。雖然如此,在委員的關注之下,此時林則徐故居的保護修復工作已經開始,修復圖紙也已出爐,但故居內住戶的拆遷安置卻阻力很大,致使修復工作再次擱淺。三個心愿實現了兩個為了林則徐遺跡的修復工作,幾年來陳以強展開了詳細的調查,並走訪了林則徐的後人。調查的結果讓陳先生心痛不已。位於福州市左營司巷的林則徐出生地和幼年讀書處是林則徐出生、就讀、中舉、完婚、中進士和走上仕途的搖籃,其憂國憂民的思想就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形成的。但一位房地產開發商瞄上了這裡。1991年,這裡被福州市政府列為名人故居加以保護,然而神通廣大的開發商還是從有關部門批租到這兩處地塊,拆除了林則徐出生地的遺跡,計劃興建高級商住樓“則徐花園”。文藻山路的林則徐故居的拆遷工作雖然已經開始,但有一家單位居然在這裡建了三間店面。了解到這些情況后,陳先生再也坐不住了。1994年省政協七屆二次會議期間,他向大會提交了“要求原地按原樣修復林則徐出生地”和“迫切要求落實優秀提案”兩份提案,要求對林則徐出生地和故居進行保護、重建。但時過境遷,林則徐出生地和故居的保護工作不僅沒有進展,“則徐花園”工地還進駐了建築工人。1995年3月,省政協七屆三次會議召開前夕,陳先生奮筆疾書,三易其稿,寫下了“抓緊時間修建林則徐系列遺跡,以嶄新面貌迎接97香港回歸”的提案,提出了保護和修復林則徐出生地與讀書地、西湖桂齋、林則徐故居、林則徐墓、林文忠公祠、升山摩崖石刻等六處林則徐遺跡的提議。為了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他特地申請了大會發言,並寫出了6000多字的發言稿。4月2日,陳以強的發言在大會上引發了陣陣掌聲,原本規定的15分鐘發言大會破例讓他說了23分鐘。發言結束后,當時的省委書記賈慶林、省長陳明義上前與陳以強握手,讚揚他講得好,表示定將此事辦好。與陳老心神相契的吳承業、許一鳴、方曉丘、林其屏、胡大展、林壽琦、林祝光等百名委員在提案上簽名,表示支持。這一提案很快被大會確認為當年的重點提案。會議結束后,福州市很快採取行動。當時的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專門召開了市委常委會,研究林則徐遺跡修復事宜。隨後福州市有關部門與開發商協商,以1200萬元人民幣的補償收回了林則徐出生地的兩塊地,對其進行修復。1997年迎香港回歸之際,福州市開展了以紀念林則徐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先後擴建了林則徐紀念館,修復了林則徐出生地、墓地、桂齋等,並在林則徐出生地內豎林則徐紀念碑。至此,陳老的第一個心愿終於實現了。由於自己的提案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1995年之後陳以強沒有對此再提出提案,林則徐遺跡逐一得到修復。但是,一直讓他魂牽夢縈的林則徐故居修復工作卻進展緩慢,由於一些歷史原因,故居內部分居民和單位的拆遷遇到了阻力。1998年,陳先生不再擔任省政協委員,但修復林則徐故居的提案卻沒有因此中斷。1998年,省政協八屆委員上任后,包括林則徐第六代孫子林壽琦、第六代孫女林祝光在內的省政協委員,又多次提交了重修林則徐故居的提案。但由於拆遷和資金方面的困難,林則徐故居的修復工作一直進展緩慢,甚至擱淺。2002年10月,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何立峰對故居的修復工作再次批示,福州市委召集各有關部門協調故居的拆遷修復事宜。今年1月7日,在省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林祝光再次提出了“儘快修復林則徐故居,迎接2005年林則徐誕辰220周年”的提案。在政協委員的不斷呼籲和有關部門的積極協調下,今年2月,福州市拆遷工程處向福州市房管局申請仲裁,對剩下的三戶拆遷的住宅戶強制拆遷。4月29日,仲裁通知書下達,責令有關拆遷戶於5月6日前搬離。5月25日,拆遷工作結束,第二天,故居的修復工作馬上展開。省政協委員呼籲了13年之久的林則徐故居重修工程終於正式啟動。“我的三個心愿終於完成了兩個。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第三個心愿——林則徐墓從軍事營地剝離出來——能夠實現。”陳以強說。

保護擴建


林則徐紀念館保護及擴建工作平穩推進工程位於澳門路西側東南角,東臨澳門路、南臨道山路,佔地8600平方米,其中林則徐紀念館總建築面積5160平方米,總投資5408.8萬元。目前,擴建工程已動工,設計方案正報批。紀念館在林文忠公祠和林春浦故居的基礎上向南擴建,建成后將是園林式、多功能、現代化的展覽館,包括林則徐故居展示、生平事迹展示、禁毒展覽、多媒體展示和科研辦公等功能。

簡介


林則徐故居
林則徐故居
林則徐(1785-1850) 則徐之名的來源:則,君子是則是效。徐:巡撫徐嗣曾(新任福建巡撫徐嗣曾是一個清官)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謚號文忠。晚號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清嘉慶三年(1798年)中秀才,就讀鰲峰書院。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任廈門海防同知書記,后入福建巡撫張師誠幕府。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先後任江西鄉試副考官、雲南鄉試正考官。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監察御史轉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興水利,發展農業,頗有政聲。元撫:以巡撫徐嗣曾為榜樣的意思。少穆石麟,據程恩澤《題林暘谷年丈飼鶴圖遺照》詩及注的解釋,林則徐出生那天晚上,林賓日“夢中親見鳳凰飛”,這使他立即聯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類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為是吉兆,因此在給兒子取名“則徐”之餘又給字“少穆”,“石麟”。林則徐早年家境貧寒,但受過良好的教育。嘉慶十六年賜進士。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指揮了抗英鬥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被譽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生平介紹

林則徐於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東街(今福州市鼓樓區)一個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家庭里。父親林賓日,以教讀、講學為生。僅靠父親教私塾的微薄收無法維持生活,於是,母親用手工勞動來分擔家庭的困窘。
在科舉時代,林則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兒子能在仕宦之途發達上升。林則徐性聰穎,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嘉慶三年(1798年),他14歲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鰲峰書院讀書,受教於具有實學的鄭光策和陳壽祺。在父親和親友的影響下,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嘉慶九年(1804年),20歲中舉人。父親的淳淳教導使林則徐的學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此後由於家庭日難,外出當塾師。在十一年(1806年)秋,應房永清之聘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這裡的鴉片煙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招入幕府。他在張幕中獲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禮、樂等知識以及官場經驗,為他日後的“入仕”準備了些必要條件。

入場官

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則徐會試中選,賜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進入了官場,實現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編修。此後歷任國史館協修、撰文官、翻書房行走、清秘堂辦事、江西鄉試副考官、雲南鄉試正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在京官時期,他矢志做一個濟世匡時的正直官吏。於是,他“文學而潛修”。為了通於政事,“益究心經世學,雖居清秘、於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綜核無遺”。在京師為官七年中,他廣泛搜集元、明以來幾十位專家關於興修畿輔水利的奏疏、著述,寫了《北直水利書》。書中明確指出“直隸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農為天下本務,稻又為農家之本務”。認為只有發展華北水利,提倡種稻,就地解決漕糧,才能合理解決南糧北運及由此產生的漕運積弊問題。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林則徐曾在京參加過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壺”的文藝團體“宣南詩社”,結識了龔自珍、魏源等人,在詩社裡進行詩文酬唱活動。
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則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積極甄拔人才,建議興修海塘水利,頗有作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種阻力難以應付,曾發泄“支左還絀右”“三嘆作吏難”這樣的苦悶。終於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辭職回籍。林則徐為人民做過許多好事,但由於性情過於急躁,請人寫“制怒”大字懸掛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復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鹽運使,整頓鹽政,取得成效。林則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寵信,很快跨入官場上青雲直上時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蘇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頓吏治、清理積案,平反冤獄,並把鴉片毒害視為社會弊端加以嚴禁。江蘇這一年夏秋之際大雨成災,松江饑民聚眾告災,洶洶將變。林則徐反對調兵鎮壓,親自赴松江安定災民,採取一系列救災措施,緩和了階級矛盾。年底入覲歸來,署江寧布政使,讓林則徐負責全省災賑事務。但道光四年秋,林則徐先後遭父母喪,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七年(1827)六月任陝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調任江寧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間,陝南略陽一帶發生水災,遂留陝暫理原職,赴略陽察看災情,安置受災百姓,同時還參與了縣城移建事宜。往返陝南時,曾赴紫柏山張良廟、定軍山諸葛亮墓、武侯祠憑弔。他在《定軍山謁武侯墓》詩中寫道:“大星雖隕大名留,一線皇綱詡漢劉。抱膝之人知管樂,鞠躬終右匹伊周。定寒沔水居民淚,月黑祁山故壘秋。歸首定軍軍莫定,墓門深鎖陣雲愁。”道光十年(1830年)服喪完畢。道光十年(1830)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調任河南布政使,擢東河河道總督。從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則徐先後任湖北、河南、江寧布政使。“—歲之中,周曆三省、所至貪墨吏望風解緩。疆臣重其才,皆折節傾心下之。”他為清朝統治的長遠利益,銳意整頓財政,興修水利,救災辦賑”,“一時賢名滿天下。”十月,升任河東河道總督。面對關係到河道民生重大問題,決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節,工固瀾安。”為了治理黃河,親自頂著寒風,步行幾百里,對備用的幾千個治水商梁秸進行檢查,還將沿河地勢,水流情況。繪畫張掛,便於了解和治理。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調任江蘇巡撫。從這一年起到十六年間,他對農業、漕務、水利、救災、吏治各方面都做出過成績,尤重提倡新的農耕技術,推廣新農具。他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到:“地力必資人力,土功皆屬農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疇多一分之利賴。”林則徐這種農耕思想,是在實際考察中體驗出來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蘇大水災,林則徐不顧報災限期和朝廷斥責,詳盡陳述災情,呼籲緩徵漕賦,提出“多寬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氣”請求,這對發展生產,蘇息民困在客觀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時,他分析水災原因是由於吳淞江、黃浦江、婁河及與之相表裡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於是決定興修白茆河、婁河,還修建海塘,這些在我國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這一時期,林則徐對清王朝的財經政策、貿易政策提出異議,反對一概禁用洋錢,並第一次婉轉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鑄銀幣,建立本國銀本位制度的主張。這是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這也是適應政治經濟形勢變化,保護本國工商業者,保護民族經濟獨立發展,抵制西方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先進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廣總督。面對湖北境內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濫成災,林則徐採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漢數千里長堤,安瀾普慶,並支河裡堤,亦無一處漫口,”對保障江漢沿岸州縣的生命財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林則徐整飭吏治,嚴懲貪贓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於言教”,林則徐十分注意嚴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則,處處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時,入湖北發出《傳牌》,禁止沿途阿諛奉迎,借端勒索。在總督任內,仍保持“一切秉公辦理”的作風。林則徐辦事兢兢業業,是當時官場中最廉明能幹、正直無私受群眾愛戴的好宮。

經歷

當時鴉片問題漸成為政治性爭論問題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許乃濟倡“馳禁論”,請准民間販賣吸食,使鴉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鴻爐寺卿黃爵滋提出“嚴禁論”,以重治吸食為先。林則徐曾向朝廷上奏,請求嚴禁鴉片。未等皇上批示,就開始在全省厲行禁煙,收繳煙土、煙膏與煙具,並配製“斷癮藥丸”,供人戒煙,成效卓著。隨後又一道奏摺,力陳煙禁特別是杜絕鴉片來源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並針對反對派的駁斥強調說:“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舉棋不定的道光帝認識到嚴禁鴉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於是,被迫接受嚴禁主張,決定禁煙。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查辦禁煙。
入廣州之前.林則徐先弄清廣州受鴉片毒害情況,查找各家煙館,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於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廣州,於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則徐會同鄧延楨等傳訊十三行洋商,責令轉交諭帖,命外國鴉片販子限期繳煙,並具結保證今後永不夾帶鴉片,他還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絕交出,經過堅決的鬥爭,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販子,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餘斤。於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已經來臨的1839是使禁煙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對林則徐一生來說是最輝煌的歲月。
在查禁鴉片時期,林則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寫了一幅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幅對聯形象生動,寓意深刻。上聯諄諄告誡自己,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把事情辦好,立於不敗之地;下聯砥礪自己,當官必須堅決杜絕私慾,才能像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挺立世間。林則徐提倡的這種精神,令人欽敬,為後人之鑒。
1839年3月10日林則徐經過兩個月的旅程到達廣州,成千山萬的人擠滿了珠江兩岸,人人爭睹欽差的風采。整個廣州都在等待和傾聽欽差大臣的聲音,林則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轅門外貼出的兩張告示《收呈示稿》宣明欽差大臣道廣州的目的使查辦海口事件。另一個《關防示稿》無異於欽差大臣此行的第一個宣言,是採取禁煙行動的先聲。這個告示是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向廣州官員、百姓和外國人的首次公開亮相,它不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為了駕奴極其複雜的局面。林則徐的日記記載,他當天住在越華書院。
1839年3月18日,林則徐發布兩個諭貼。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國人離開廣州。3月21日下令包圍商館。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國鴉片販子顛地。
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到來,矛盾自然轉移到他身上,他到達當天,林則徐下令停泊在黃浦江上的一切外國船隻封艙,當天晚上封鎖商館,並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國僱員。但是義律是一個十足的大流氓,面對林則徐的命令,出爾反爾,採取無賴、訛詐、欺騙、撒謊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義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則徐的對手,3月28日,向林則徐呈送了《義律遵諭呈單繳煙二萬零二百八十三箱稟》。
從林則徐1839年3月10日到達廣州,到義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繳出全部鴉片,總共18天,這充分說明了林則徐收繳鴉片第一回合的勝利。
林則徐與鄧廷楨等人會商后,就收繳的地點、驗收、押運、存儲、看管、守衛等各個環節做了無懈可擊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則徐、鄧廷楨鄧親赴虎門檢查收繳前各項準備工作。
4月11日開始收繳,林則徐親自監督收繳全過程。
5月18日,實用了34天,共收繳煙土19187箱,又2119袋,總重量1188127公斤。
收繳的這段日子,林則徐一刻不怠的監督這一龐雜的過程。日夜操勞,一絲不苟,無一紕漏。繳煙獲得了完全的勝利,但如此巨量的鴉片如何處置,外國人推測中國可能對鴉片實行專賣,從而使鴉片買賣合法化,但他們想錯了。林則徐報告道光皇帝,要求驗明實物數量,然後焚毀。道光對林則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讓林則徐和鄧廷楨、怡良等人將收繳的鴉片就地銷毀。
6月3日,歷時23天的虎門銷煙,在林則徐的指揮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虎門銷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虎門銷煙,展示出中華民族無以倫比的偉大形象,是抗擊外來侵略的勝利。林則徐,理所當然地是這一事件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完成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已毫無愧色地成為歷史巨人了。
150年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他不斷的在世界各地瘋狂的掠奪殖民地,還企圖用鴉片打開中國的大門。
廣州市外國煙販子的販毒中心。1838年廣州地方政府處決一個中國的鴉片販子,英國煙商竟然出來阻撓,激起了廣州人民的義憤。1839年2月,一萬多名群眾到外國人民居住的旅館前示威,聲討外國煙販干涉中國內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則徐到了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他一面加緊整頓海防,嚴拿煙販;一面限令外國煙商交出鴉片。林則徐在給外國煙商的通知中說:“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由於林則徐堅定的態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國煙商被迫交出鴉片2萬多箱。
林則徐下令在虎門將鴉片公開銷毀,並帶領大、小官員親自監督。他令人將鴉片放入挖好的兩個大池子里,池中放入滷水,鴉片浸泡半日後,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將生水煮沸,就把鴉片銷毀了。經過22天,才把繳獲的鴉片全部銷毀。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虎門銷煙”。
銷煙的正義行動,取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虎門海灘每天都有上萬人觀看,人們無不拍手稱快。外國人看到這情形,也對林則徐禁煙的果斷表示欽佩。
虎門銷煙是我國近代史上反帝鬥爭中的光輝一頁,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史上第一個偉大勝利,這一壯舉,維護了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增長了中國人民的鬥志。
林則徐在廣州查鴉片的過程中,意識到英國會發動侵略戰爭。為了戰勝敵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經過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變敵人的長處為自己的長處,即魏源歸納闡述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於是林則徐親自主持,組織翻譯班子,把外國人講述中國的言論翻譯成《華事夷言》,作為當時中國官吏的一種“參考消息”;為了了解外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情報,將英商主辦的《廣州周報》譯成《澳門新聞報》;為了解西方的地理、歷史、政治,又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為《四洲志》,這是我國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介紹西方地理的書;還翻譯瑞士法學家瓦特爾的《國際法》。其中一條規定:“各國有禁止外國貨物不準進口的權利。”說明中國禁煙完全合乎《國際法》。在軍事方面,著手加強和改善沿海一帶防禦力量。林則徐專門從外國買來200多門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為了改進軍事技術,又搜集並組織了大炮瞄準法,戰船圖書等資料。林則徐敢於學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精神,受到人們高度讚揚,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個人。”雖然林則徐對西方認識比較膚淺,接觸西學的目的是出於外交、軍事需要,但畢竟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對中國近代維新思想起到啟蒙作用。
英國殖民者不肯放棄罪惡的鴉片貿易,而且蓄謀要用武力侵略中國。林則徐在廣東一邊禁煙,“邊積極備戰,修建炮台,拉攔江木排鐵鏈,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漁民編成水勇,屢敗英軍的挑釁。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龍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擊戰的勝利。道光帝盲目驕傲,下旨停止英國貿易。於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則徐任兩廣總督。鴉片戰爭爆發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廣州,與林則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脅利誘下,擅自簽定割讓香港,賠償煙價六百萬元的《穿鼻草約》。但他卻把這一切都歸罪於林則徐。
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他忍辱負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憂國憂民,並不為個人的坎坷而唏噓,當與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別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勵詩句。這是他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寫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則徐不顧年高體衰,從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萬里”,實地勘察了南疆八個城,加深了對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林則徐所譯資料中發現沙俄對中國的威脅,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國防思想,成為近代“防塞論”的先驅。於是他明確向伊犁將軍布彥泰提出“屯田耕戰”,有備無患。他還領導群眾興修水利,推廣坎兒井和紡車,人們為紀念他的業績,稱為“林公井”“林公車”。林則徐根據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結合當時沙俄脅迫清廷開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脅的嚴重性,臨終時尚告誡“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林則徐的遠見卓識,已被後來的歷史所證實。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開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則徐,調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補,十一月以三品頂戴署理陝甘總督。二十六年(1846)四月,授陝西巡撫,七月初九(8月30日)抵陝上任。這時的陝西,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鴉片戰爭時,清廷為解決軍費困難,除調撥陝西徵收的鹽稅外,還強令陝西捐銀一百多萬兩。鴉片戰爭后給外國侵略者的賠款也攤派到陝西,僅西安府咸寧、長安兩縣的賠款銀,年徵收就在二萬兩以上,相當於上繳正銀數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連發生災荒,勞苦群眾生活異常艱難;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與當地回民聯合起來,反抗官府的鬥爭此起彼伏。
林到任後下令對“刀客”嚴加鎮壓,並申明對地方官中鎮壓得力者將奏請朝廷予以嘉獎;同時,又採取了一系列賑災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萬石存糧向貧民平,對於無力購糧的極貧戶與老弱病殘者,由官方收養,省城西安即收養極貧百姓三四千人;勸紳商富戶出錢出糧救濟其所在村寨的貧困戶,並令地方官與各地富戶收買、質押耕牛,以免影響耕種;另一方面,向清廷連上《被旱各屬分別緩徵折》《咸寧等十二州縣應徵糧石展限奏銷折》,請求朝廷緩徵錢、糧。為從根本上免除災荒,他籌議興修關中水利,命陝西督糧道張集馨對《關中勝跡圖志》一書加以研究,提出方案。這一計劃終因費用太大,未能實現。林通過上述多種辦法,使陝西局勢得到暫時的穩定,但他卻因勞累成疾,只好奏請朝廷准假三個月,開缺醫治。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清廷命林則徐為雲貴總督。到任后,以維護雲南邊境安定得力加太子太保,賞戴花翎。二十九年(1849)秋,因病重奏請開缺回鄉調治,翌年三月返抵侯官。九月,又被清廷命為欽差大臣,去廣西鎮壓拜上帝會的反清武裝起義。他抱病從侯官起程,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逝於潮州普寧行館。在報喪奏摺到京前,清廷於十月二十四日(11月27日)還命他暫署廣西巡撫。
在任滇都時,他提出整頓雲南礦政,鼓勵私人開採,提倡商辦等主張。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著萌芽中的資本主義思想。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辭歸。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為進剿太平軍,再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理廣西軍務。在赴任途中,1850年11月22日暴卒於潮州普寧縣行館,終年66歲。死後晉贈太子太傅,照總督例賜恤,歷任一切處分悉行開復,謚文忠。

英國政府的態度

關於鴉片貿易,英國政府的態度十分明確,它在巴麥尊給義律的訓令中得到了明確的表達,一八三八年六月十五日,巴麥尊寫道:
“關於構成您一八三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十九日和十二月七日來信主題的鴉片走私貿易,我必須說,女王陛下政府不能夠為了使英國臣民能夠破壞他們前去貿易的那個國家的法律的目的而進行干預。因此,這些人由於更有效的執行中國關於此問題的法律而可能遭受的損失,必須由那些因他們自己的行動造成該損失的人士承擔。”〔《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上冊),第258頁,胡濱譯,中華書局〕
在後來英國政府決定派遣武裝部隊前來中國時,巴麥尊在發給義律的有關指示中也仍然強調:“女王陛下政府絕不懷疑中國政府有權禁止將鴉片輸入中國,並且有權查獲和沒收那些外國人或中國臣民不顧適當制訂的禁令而輸入中國領土內的任何鴉片。”〔《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下冊),第523頁〕
當義律因為全面違反英國政府的指示而遭免職之後,巴麥尊在發給新任全權大臣的長篇訓令中再次重申:
“女王陛下政府對於這件事情(指禁止鴉片)不提出任何要求,因為他們沒有權利這樣做。中國政府完全有權禁止鴉片,如果它願意的話,從事一項違禁品貿易的英國臣民必須承擔這樣做的後果。”〔《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下冊),第906頁〕
對於鴉片貿易,義律在通告中說:
“本首席監督進一步發出通知,警告所有那些在虎門以內的這種帆船、快艇或用其它方式裝配的小船中從事上述非法鴉片貿易的女王陛下臣民:如果有任何中國人因任何英國臣民或臣民們嚴重造成的死亡或任何傷害前來,該英國臣民或臣民們被正式判定有罪后,將受到重大的懲罰,如同該罪行是在威斯敏斯特的女王陛下法院管轄範圍內所犯的一樣。
本首席監督進一步發布通知,警告所有那些擁有這種帆船、快艇或用其它方式裝配的小船在虎門以內從事該非法鴉片貿易的英國臣民:如果中國政府認為適於捕獲並沒收那些船隻,女王陛下政府將決不進行干涉。
本首席監督進一步發布通知,警告所有受雇於這些帆船、快艇和用其它方式裝配的船隻在虎門以內從事非法鴉片貿易的英國臣民:對執行搜尋和捕獲任務的中國政府官員進行武力抵抗是一種非法行為,而且他們將按照這種方式承擔後果並接受懲罰,即如同上述武力抵抗是在他們本國或任何外國反對他們本國政府官員或任何其它外國政府官員一樣。”〔《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上冊),第350頁〕
即使就是因為“林維喜案件”而被林則徐驅逐到海上四處飄泊之後,義律也沒有改變他對鴉片貿易的態度,他在給巴麥尊的信中寫道,沒有任何人比他“對於在中國沿海進行的這種強制貿易所帶來的恥辱和罪惡抱有更深刻的厭惡態度,我不知道在該貿易與海盜行為之間有何選擇”。〔《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上冊),第483頁〕
這些史料可以看出,英國政府承認滿清政府完全有權制止鴉片走私,對他們所採取的禁煙措施並不企圖干預。

林則徐著作

林則徐從政40年,歷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雖然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這是他一生活動和思想的主流。林則徐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則徐生平愛好詩詞、書法,著有《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書》《荷戈紀程》等著作。所遺奏稿、日記、公牘、書札、詩文等,新中國成立后輯為《林則徐集》。
林則徐對聯
一副對聯,寫在乾隆紙上的,稍微有點破舊,上書:
社燕逢春留好語,
地無寒谷春常在。
下聯有“歲在丁丑年贈林則徐”然後有一個“少穆”繁體字的印章(這個看的不是很清楚,大概是),一個“林則徐”繁體字的印章。另外,那個“贈”字,在對聯上看起來是個“木”字旁,是“橧”這樣一個字,那到底是不是“贈送”的贈呢,還是有其他什麼意思?
解釋:
1,“少穆”是林公的另一個號,2,社燕就是燕子,因為它們春社之日飛來,秋社之日飛走,所以詩人稱其為社燕。至於春社秋社,那是各地民間的社慶習俗,多數是人神共樂的形式。3,逢春,自然是指春天來,燕子歸,4,留好語,是指人聲燕語好氣象。5,寒谷本指深山溪谷。因日光罕照而苦寒,故稱寒谷。這裡顯然泛指處處春暖無寒了。6,橧字本身有這個字,其義是堆聚柴薪的寮房或豬圈等偏隅。7,至此,話題要偏一偏:此文物上的模糊字是一個還是兩個?如果是指的同一處,那就要嚴格分清是“贈”還是“橧”,果只有一“橧”字,則此作品出自林公本身無疑,因為“橧”字是林公自己對住屋的謙稱。有“少穆”加章為證,林公墨寶必矣!8,詩句有景有情,景即所見所寫,情乃歌太平是也!
另一副:
上聯:狀開元景三陽態,下聯:探得花香一樹春。落款是辛丑年少穆林則徐,下面是兩個印章,依次是林則徐印,之後是少穆。都是繁體字。
林則徐語
1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2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3林則徐說: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有容乃大千秋幾?無欲則剛百世師.比武守疆驅虎豹,論文說理寓詩詞。為官首要心身正,蓋世功勛有口碑

林則徐星

2000年9月20日在民族英雄林則徐誕辰215周年之際,坐落在林則徐出生地福州市左營司的“林則徐星”紀念碑揭幕,寓意著“林則徐星”從這裡升起。1996年6月7日,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陳建生院士發現了一顆小行星。按照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的規定,誰發現了小行星,誰就擁有命名權。陳建生院士領導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和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成員、北京天文台朱進博士,提議將新發現的這顆小行星命名為“林則徐星”。林則徐的禁毒和治水業績,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公認,因此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了中科院的建議。“林則徐星”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沿橢圓軌道以4.11年的周期繞太陽運動。
林則徐這一舉動給中華民族爭回一口氣!!!

紀念場所

福州林則徐紀念館
福州林則徐廣場
林則徐故居
福州林則徐出生地紀念館家祠
澳門林則徐紀念館
紐約林則徐銅像
林則徐出生地紀念館(林則徐讀書處)
虎門林則徐紀念碑
伊犁林則徐紀念館銅象
林則徐墓
蛇口林則徐銅像
林則徐不辭辛苦參與抗英防務(蠟像)
電影《林則徐》
編劇導演:鄭君里,岑范
攝影:黃紹芬,曹威業
主要演員:趙丹,高正,夏天,韓非,秦怡,鄧楠
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上映日期:1959年
簡介:
19世紀初,英帝國主義的大批鴉片毒害著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民。清朝道光皇帝晏寧特委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廣州禁煙。禁煙一事,遭到反對派頭目穆彰阿和琦善的阻撓,他們暗中破壞。林則徐依靠廣州官兵和群眾,一面整頓殘破不堪的海防,一面迫使英商交出全部鴉片。取得了虎門銷煙二萬多箱的勝利。1840年,英政府以此為借口發動了侵華戰爭,林則徐在人民支持下打敗侵略者,但卻遭到國內反動派迫害,被子革職發配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