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扭龍

扭扭龍

扭扭龍又叫板凳龍、板燈龍、獨龍、板凳燈、橋燈等,是江西省崇仁縣一種地方民俗文化活動,始於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原發源於崇仁縣相山鎮林頭村、苔洲村,現亦流行於孫坊、白露、河上等十餘個鄉鎮。每年元宵節前後舉行舞板凳龍活動,三四天內游遍全鎮各村,寓意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平安。

表演形式


徠扭扭龍是用一條長約5尺的木板兩端挖孔,木板上綴4至6個方形燈籠,內燃蠟燭,每人肩扛一條,用木棒把兩板燈的孔洞互相連接,首尾另加紙紮的龍頭和龍尾,像一條紅色透明的長龍,綿延數百米,呈長蛇形狀行進,沿途吸引眾多群眾觀看。

起源及演變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在林頭村,“扭扭龍”據傳源於“舞龍求雨”的宗事活動。相傳在很久以前,遇上大旱,東海龍王不顧一切躍出水面,帶來一場大雨,乾旱解除了,龍王卻違反了天條,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間。人們便把一段段龍體放在板凳上連接起來,並紛紛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來。後來為了紀念東海龍王,人們每逢新年或宗祀活動就舞起了“板凳龍”。此外,該村還流傳著一段歷史故事:相傳明朝初年,相山鎮林頭村人是來自全國九省十一市的移民,人員紛雜,互不往來。而林頭村方氏開基人方中鑒卻廣行善事,修廟搭橋,在當地享有盛譽。他發動全村人每戶製作一節“板凳龍”,再串成長龍。每逢宗祠活動,全村人同舞“板凳龍”。林頭村人從此和睦相處,互幫互助。因為方中鑒的義舉,明崇禎十三年(1640),皇帝為其敕立“世尚義坊”、“聖旨門”兩座牌坊,至今還屹立在村頭。
扭扭龍
扭扭龍
“板凳龍”在苔洲村也有一段美好的傳說。相傳在很多年前,該村附近常有盜寇出沒,欺詐百姓,弄得民不聊生。甘氏一先賢為了團結村民,凝聚人心,全村上下形成一股繩驅趕盜寇。之後,他發動全村人每戶製作一節“板凳龍”,再串成長龍。每逢盜寇出沒時期,全村人同舞“板凳龍”以壯聲勢,將盜寇趕跑。苔洲村人從此更加團結協作,和睦相處。後來,為了紀念這位先賢,人們每逢新年或宗祠活動就舞起“板凳龍”,成為習俗流傳下來。
苔洲板凳龍原來不長,只有數十米。近些年來,富裕了的村民不斷擴大板凳龍的規模。2002年後,便改由該村每戶出一條板凳出演,由龍頭、龍中段、龍尾三部分組成,龍身則是300塊形似板凳的木板連接而成,上裝有彩色燈籠。舞龍手們都是該村百里挑一的壯漢,個個穿草鞋,打綁腿,扎腰帶,生龍活虎。舞龍時,前有大紅燈籠開道,後有五彩旗幡擁隨,鼓樂喧天,長號動地,流光溢彩的巨龍,時而似游龍嬉水,排成一字長蛇陣,時而似蛟龍出海,山呼海嘯般飛旋於村頭街巷,好生雄壯。

文化價值


“扭扭龍”的藝術性不是很強,它的精髓在於凝聚人心,團結協作。如今,崇仁孫坊、白露、河上等十餘個鄉鎮都有這種燈彩活動。獨凳龍、九節龍,或是二龍同舞等多種耍法,不斷豐富“扭扭龍”的內涵。舞“扭扭龍”也不限於同宗族人氏,他們或是三五好友同舞一節龍,或是多人同耍幾條龍,沒有宗族限制,展現出無窮的魅力,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2006年元宵佳節,相山鎮林頭村數百農民舞的“扭扭龍”來到撫州市城區贛東大道表演,“板燈龍”綿延數百米呈長蛇形狀環繞城市行進一周,觀眾無不嘖嘖稱奇,嘆為觀止。
“扭扭龍”作為龍舞文化表現形式的一種,蘊含廣大人民群眾智慧、表現民族繁榮昌盛人們生活如意的精神象徵。龍這一形象最早出現在我國古代的圖騰崇拜文化中,人們認為它是一種能夠呼風喚雨並能夠幫助人們消災賜福的神物,所以,在後來發展起來的龍舞文化中,人們將龍舞作為一種蘊含著祈福、娛樂等內容的文化,並在一些傳統和現代節日中經常出現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