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業銀行
1915年在北京成立的銀行
鹽業銀行成立於1915年3月,總管理處設於北京。1913年梁士詒代理財政總長時,曾向當時國務院建議設立鹽務實業銀行。
鹽業銀行成立時,由袁世凱的表弟張鎮芳任經理。清末時張曾任鹽運使,民國初曾任河南督軍、總統府顧問。原由鹽務署撥給官款,實行官商合辦,經收全部鹽稅收入;並“得代理國庫金的一部分”。第二年袁世凱病死,鹽務署不撥官款,改為商辦,成立時實收資本 125 萬元,1925年增至650萬元,1933年增至750萬元。1917年張鎮芳因參與張勳復辟而被捕,總經理改由當時天津造幣廠廠長的吳鼎昌擔任。
吳鼎昌擔任鹽業銀行總經理后,首先是充實股本,以擴大鹽業銀行在社會上的影響。鹽業銀行在北洋政府時期,營業發達,存款吸收甚多。
1949年後,銀行先後通過北五行(即北四行及由北四行聯營機構改組的聯合銀行)的“聯管”和金融業全行業的公私合營。
鹽業銀行由袁世凱表弟、張伯駒之父、久任長蘆鹽運使的張鎮芳創辦。天津鹽業銀行開業時,本市八大家中的楊、黃、石、卞等家為其股東,踴躍“堆花”,裝倉存款達兩千萬元。它憑藉天津水陸通達的地理優勢,鹽業為主的經濟條件,通商口岸的開放格局,吸納民間遊資,利用北洋背景,發展業務,擴張勢力。以抵押、收購等方式掌控大批紗廠、航運、外貿、鹽業、化工等企業,金融觸角遍及國內外,成為當時商業銀行中執牛耳者。其總經理吳鼎昌被蔣介石任命為實業部長、貴州省主席、國民黨政府文官長,可見它的金融實力和政治背景不可小覷。其彰顯鼎盛的傑作就是1929年花費120萬元建成的銀行辦公大廈。該行開辦之始,原“以輔助鹽商維護鹽民生計、上裕國稅、下便民食為宗旨”,系鹽務專業銀行,與長蘆鹽商建立起大宗往來,並在鹽務產銷區先後設機構為鹽務提供服務。后,因鹽務署不僅不撥官款,而且又將前撥資金調回,經收鹽稅也未能成為事實,加之該行在鹽務區的業務開展不暢,不得不全部改招商股,裁撤部分網點,轉為普通商業銀行,經營普通商業銀行業務。該總行初設北京,於1928年8月移至天津,1934年6月又遷至上海。全國解放后,該行先於1951年9月參加“北五行”聯營聯管,又於1952年11月加入私營金融業的全行業公私合營而完成其歷史使命。
鹽業銀行設總管理處(對外文書、契約則用總行名義)統轄全行,總管理處下設分支行及辦事處。分行直轄於總管理處;支行歸指定的分行管轄,亦直轄於總管理處;辦事處歸指定的分行或支行管轄。總管理處設總經理和協理各1人,總經理由股東總會就400股以上,協理就300股以上之股東選出。總經理下設秘書室、文牘科、稽核室、會計科;分行經理下設保管課、出納課、營業課、會計課、文書課。該行第一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為張鎮芳。1917年張鎮芳因參與張勳復辟而被捕,總經理職務改由當時天津造幣廠廠長吳鼎昌繼任,袁乃寬任協理。1932年張鎮芳去職后,吳鼎昌又兼任董事長職務,直至1937年後由任振采兼代總經理和董事長職務,直到抗戰勝利。1946年i1月第20次股東會議改選董監事會,推舉王紹賢為總經理,陳亦侯為協理,任振採為董事長,劉彭陽為常務董事,吳鼎昌、周作民、錢新之、張伯駒等為董事,直至全國解放。
鹽業銀行股東最初額定資本為500萬元(分5萬股,每股100元),先收四分之一以上開業,至1922年全數收足。為適應業務不斷發展的需要,1923年董事會議決增加股本為1000萬元,實收750.萬元,至1946年才收足原定之數額。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改革幣制發行金圓券后,迫令該行調整股本為金圓券120萬元,仍由各股東按原比例認繳。全國解放后該行增資為舊人民幣3億元。
鹽業銀行資力雄厚,在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與浙江興業銀行交替為私營銀行之首。該行成立當年末存款額為463.5萬元,1925年增至2770.1萬元,增長4.97倍;1937年又增至9165.5萬元,增長19.7倍。放款由1915年的403。8萬元,增至1937年的7814.1萬元,增長18.35倍。據1934年經營統計,放款占存款比例超過90%的年份有12次,超過100%的年份有9次。此外,該行還以巨額資金購入國內公債和外幣債券,亦為當時銀行業之牛耳。特別是購入的善後借款公債、中法五厘美金公債、中比六厘美金公債、滬寧鐵路英鎊公債、克利甫斯以鹽稅擔保的英鎊公債等,為鹽業銀行取得了巨額暴利。抗戰勝利后,該行首腦易人,領導作風保守,加上惡性通貨和官僚資本勢力不斷膨脹,業務處於日益萎縮狀態。
該行成立當年純益9.57萬元,1925年達188.5萬元,增長了18.7倍,11年累計純益1332.9萬元,為同期實收股東年累計額3825.8萬元的34.84%。其中從1918年起,連續四年股東年純益率超過40%,1919年曾高達47.6%,效益之高居當時各行之首。1926年以後效益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