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科學院

中央軍事委員會下屬軍事科學研究機關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成立於1958年3月15日,位於北京西山腳下,是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下的軍事科學研究機關,是全軍軍事科學研究中心,是計劃協調全軍軍事科學研究工作的機構。軍事科學院的軍事科學研究工作是國家與軍隊軍事思想與理論重要的“智囊團”“思想庫”和“信息源”。

徠軍事科學院長期以來一直進行著軍事基礎理論和國防建設、軍隊建設重大問題的研究;編修軍隊的條令、條例和其他有關的軍事法規;為中央軍委和總部機關提供戰略性建議和諮詢,提供軍事學術研究的相關信息;組織協調全軍的軍事學術研究工作,進行全軍的軍事科研管理工作。

截至2017年7月,軍事科學院設有軍事戰略、作戰理論與條令、軍隊建設、軍事歷史與百科、外國軍事以及軍隊政治工作等領域的研究部門,負責中國軍事科學學會的日常工作。截至2016年10月,軍事科學院擁有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機構簡介


中國軍事科學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關於軍事理論的高級研究機構,全軍軍事學術研究的中心和計劃、協調機構。直屬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設有戰爭理論、戰略、戰役、戰術、軍制、軍事歷史、外國軍事學術、軍事辭書、軍事運籌分析、軍隊政治工作等研究部門和組織計劃、政治工作、院務工作機關。軍事科學院於1958年3月15日正式成立。葉劍英任第一任院長兼政治委員。
在中國加快軍事現代化、加強透明化的進程中,軍事科學院坐落在北京頤和園玉泉山之間,將星閃耀,高級軍官雲集,卻又不乏文人墨客所特有的儒雅風采。
軍事科學院應當說是中國最安全的地方之一。在文化大革命的歲月,造反呼聲甚至到了中南海,高音喇叭吵得周恩來總理無法入眠,一向任勞任怨的周總理也忍不住說,文化大革命讓我少活十年。但在風景秀美的西山腳下的軍事科學院基本保持平靜安寧。
因此,在1976年2月2日,中央發出“一號文件”宣布葉劍英“身體原因”不再主持中央軍委的工作之後,就一直住在那裡。9個月之後,葉劍英同華國鋒、汪東興等人也是在那裡,更具體地說軍事科學院2號樓構思、籌劃了粉碎“四人幫”的鬥爭。
如果說國防大學是培養將軍的學府,軍事科學院則是有實戰經驗的將帥總結過去、研究未來戰略戰術的地方。

歷史發展


創建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系統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理論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總結古今中外的戰爭經驗,尤其是人民解放軍的建軍和作戰經驗,以及編寫合成軍隊的條令條例,探索現代化條件下武裝力量建設和人民戰爭的規律,以適應國防現代化建設和未來反侵略戰爭的需要,產生了組建專門軍事科學研究機構的需求。
自1955年起,中央軍委領導多次召開會議,討論成立軍事科學研究的專門機構。
1956年9月,葉劍英元帥向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提出建立軍事科學院的建議。
1956年12月3日,中央軍委正式發布關於軍事科學院籌備委員會的決定,由葉劍英負責籌建工作。
1957年4月22日,中央軍委決定以訓練總監部軍事科學條令部為基礎組建軍事科學院。7月,中央軍委確定軍事科學研究機關的編製,設軍事史、軍事學術、軍事技術3個學部和學術秘書處、辦公室、行政事務管理處、政治處、幹部處、翻譯處等部門,共316人。10月24日,國防部發布命令,正式命名軍事科學院全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科學條令部從訓練總監部分出,成為軍事科學院的組建基礎。

成立初期

1958年1月25日,國防部批准軍事科學院的組織規程,規定軍事科學院直接隸屬中央軍委和國防部領導。3月15日,軍事科學院正式成立,編製為大軍區級,直屬中央軍委領導,由葉劍英元帥擔任首任院長兼政治委員。為了加強軍事科學院的建設,黨中央、中央軍委選調了一批功勛卓著的高級將領擔任院領導,其中包括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的粟裕、王樹聲兩位大將,宋時輪、王新亭、楊至成、彭紹輝、鍾期光、蕭華、鄧華、劉震等8位上將。
1959年1月,根據中央軍委決定,由軍事科學院在北京主持召開全軍第一次科學研究工作會議,國防部長彭德懷、總參謀長黃克誠到會並作重要講話。此後分別於1961年、1991年、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召開了第二至第七次全軍軍事科學研究工作會議。
至1966年上半年,設有院辦公室、政治部、院務部和戰爭理論、戰術、戰史、外國軍事等4個研究部,以及軍事技術直觀教研館,共有研究人員500餘人。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軍事科學院的建設遭到嚴重破壞,科研工作一度處於停頓狀態。
1969年11月,全院人員被裁減3/4,軍事技術直觀教研館被撤銷。
1972年10月,重新調整編製,設辦公室、政治部、戰理部、戰術部、戰史部、外軍部。

改革開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軍事科學院逐步恢復和發展,全院工作人員達1000餘人,組織編製又作過多次調整,設有計劃指導部(后改稱計劃組織部)、政治部、院務部和戰略、戰役戰術、軍制、軍事歷史、外國軍事、軍事百科等研究部和毛澤東軍事思想、軍隊政治工作、軍事運籌分析等研究所,以及軍事學術雜誌社、軍事科學出版社、軍事圖書館等單位。
1986年、1999年,中央軍委以文件形式對軍事科學院的職能任務明確為:“軍事科學院是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下的軍事科學研究機關,是全軍軍事科學研究中心,是計劃協調全軍軍事科學研究工作的機構,是軍委、總部從軍事理論高度指導國防建設、軍隊建設的助手。”
1988年,開始招收軍事學碩士研究生。
1994年,開始招收軍事學博士研究生。
2003年,中央軍委明確軍事科學院的職能任務為:“軍事科學院是中央軍委領導下的軍事科學研究機關,是全軍軍事科學研究中心,是計劃和協調全軍軍事科學研究工作的機構”。
2011年,軍委明確賦予軍事科學院培養軍事學高級專門人才的職能,並正式將軍事科學院研究生教育納入軍隊院校教育體系。
2012年後,軍事科學院編製設有科研指導部、政治部、院務部、軍事戰略研究部、作戰理論和條令研究部、軍隊建設研究部、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外國軍事研究部、軍隊政治工作研究中心等單位。
2012年,軍事科學院被確定為對外開放單位。

調整組建

2017年7月19日,新調整組建的軍事科學院成立大會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軍事科學院授軍旗、致訓詞,出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重新調整組建后,軍事科學院將由八大研究院、一個研究生院、兩個中心共同組成。

基本任務


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和作戰經驗,中國歷代的、外國的軍事理論和經驗,探索現代條件下武裝力量建設和人民戰爭的規律,為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反侵略戰爭服務。

機構建設


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
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注重開展政治工作研究,是我軍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也是政治工作不斷發展進步的重要保證。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和軍隊使命任務的拓展,對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成立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承擔計劃協調全軍政治工作研究的責任,對於適應思想政治領域新形勢、加強軍隊政治工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中心是在中央軍委和總部領導直接關懷下成立的,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軍隊政治工作研究的一項重要舉措。研究中心在現有軍事科研工作的框架機制內,承擔計劃協調全軍政治工作研究的責任。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由該院政治工作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和從軍內外聘請的特邀高級研究員、兼職研究員組成。
軍事科學院院長劉成軍、政委劉源為研究中心成立揭牌。研究中心為首批46位特邀高級研究員頒發了聘書。
總政治部、駐京各大單位、軍委辦公廳和中央機關有關部門負責人,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劉繼賢、王兆海,副政委年福純,國防大學副校長任海泉以及軍地專家學者100多人出席成立大會。

突出貢獻


構建軍事法規體系

在軍科院史館展廳,陳列著一份經葉劍英元帥當年批改的作戰條令文稿。
新中國建立初期,軍隊沒有自己的戰鬥條令和管理法規,部隊訓練和院校教學所採用的各種作戰條令,均是從前蘇軍翻譯過來的。正在籌劃建設正規化人民軍隊的毛澤東主席對1958年創建的軍事科學院明確指示:“我們要集中一批有豐富戰鬥經驗的同志,搞出自己的戰鬥條令來。”從而開啟了我軍自主編修作戰條令的歷程。
為落實毛主席的重要指示,軍事科學院院長兼政委葉劍英元帥提出了“統一規劃、全軍動手”科研方法,要求高級將領撰寫作戰體會,總結我軍作戰經驗。同時選調一批有豐富戰鬥經驗的部隊師團領導當研究員編寫條令。他與粟裕、王樹聲大將,宋時輪、彭紹輝、楊至成、王新亭、鍾期光等老一輩革命家和軍事家親自動手,一起研究編寫條令的指導思想、條令體系和結構安排,親自組織全軍會議,分工編寫和綜合匯稿,進行審查和修改定稿工作。經過幾代科研人員的努力,編寫出《合成軍隊戰鬥條令概則》、《合成軍隊步兵戰鬥條令》、《合成軍隊軍師戰鬥條令》、《合成軍隊團營戰鬥條令》等既符合未來戰爭的實際情況、又適應我軍實際需要的作戰條令,成為我軍作戰法規建設的第一塊基石。
然而,條令條例的編修始終以我軍軍事戰略的發展,特別是軍事戰略方針的調整、充實為依據。新軍事戰略方針確定之時,也是作戰條令展開編修之日。軍事科學院以打贏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為總題目,努力探討未來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探討作戰指導和作戰方法問題,及時研究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局部戰爭條件下、信息化局部戰爭條件下我軍作戰特點和規律,創造性地回答、解決並提出了“三打”、“三防”,“整體作戰、重點打擊”,“整體合同、縱深立體、重點打擊”等戰役戰鬥指導思想、基本戰法等,先後完成了一系列研究報告,推出了《聯合戰役綱要》、《陸軍戰役綱要》、《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時政治工作綱要》等法規性著作,豐富和發展了我軍作戰理論體系。同時,編修了《內務條令》、《紀律條令》等法規。50年春華秋實,軍科人編修完成了幾代戰鬥條令和管理條例法規任務,為加強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提供了規範的標準和依據。

提供軍事指導理論

50年間,軍事科學院始終牢牢把握軍事科學發展方向,把馬列主義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研究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不斷開展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研究。傾注幾代科研人員心血的《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列寧軍事文集》、《斯大林軍事文集》,《毛澤東軍事文選》、《毛澤東軍事文集》、《鄧小平論國防和軍隊建設》、《鄧小平軍事文選》等一批經典著作,以及《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鄧小平新時期軍事理論研究》、《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和《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研究》等一批系統研究革命領袖軍事理論的著作,相繼問世。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軍科人率先組成數個課題組,圍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履行人民軍隊的歷史使命展開專題研究,編著出版了《國防和軍隊建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提要》、《堅持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若干重大問題研究》、《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等理論專著和研究報告,有力地促進了黨的軍事指導理論成果在實踐中貫徹落實,為服務軍事實踐發揮了重要作用。

服務軍事戰略決策

從軍隊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從百萬大裁軍到體制編製調整,從合成訓練到中外聯合軍事演習等等,在我軍建設發展的重大歷史關頭,軍事科學院始終深謀遠慮,心繫黨的發展、國家的安危、戰爭的勝負,發揮著參謀助手的作用。
20世紀70年代初,院政委粟裕大將帶領研究人員跑遍我國“三北”邊境地區,實地考察兵要地誌,深入部隊,就未來反侵略戰爭中如何開展人民戰爭的問題,多次向黨中央、中央軍委提出現代條件下衛國建軍的方略。1979年1月,他在軍事學院和中央黨校作了《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的報告中,系統闡述了未來反侵略戰爭,特別是戰爭初期的戰略戰術構想,創造性地提出了我軍在未來作戰中的指導方針和作戰方法。在軍內外引起強烈反響,被總部列為全軍高級幹部的必讀材料。對全軍幹部學習和研究軍事科學,活躍軍事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出於這種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50年來,軍科人緊跟世界軍事發展的步伐,緊密結合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和軍事鬥爭準備的實際,圍繞軍事戰略方針調整、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等重大問題,不斷拓展軍事科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出了一大批軍事科學研究的創新成果。先後向軍委和總部呈送了一系列研究報告和諮詢建議,為重大戰略決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服務。

研究解決現實問題

創新徠軍事理論,服務軍事實踐,是中國軍事科研事業50年發展史的真實寫照。
為贏得21世紀軍事發展的戰略主動權,軍事科學院對新時期軍隊建設與軍事鬥爭準備,對未來軍隊和戰場進行“超前”設計。特別在我軍由建設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的重要歷史時刻,他們站在世界軍事發展的前沿,不斷整合利用軍內外科研資源,謀划中國軍事理論創新。
2005年暮春,軍事科學院主要領導率領數十名專家學者組成的考察團走向軍事鬥爭準備一線部隊展開聯合調研。這支隊伍,彙集了軍事戰略、戰役戰術、軍隊建設和世界軍事等多個研究方向的軍事理論研究專家。
大量重大現實課題不斷浮出水面,牽引著專家學者們的思緒。從05年開始,這樣的集體調研,就成為軍事科學院長期堅持的制度。2006年,40餘名科研骨幹組成的考察團,奔赴山東和遼東半島各軍兵種部隊;2007年,又有40多名專家學者走進成都戰區。
針對不同歷史時期軍隊面臨的不同形勢,軍事科學院專家學者以國防建設、軍隊建設和軍事鬥爭中的重大現實問題為主要內容,及時上報預測性、對策性研究報告,提供大量信息資料。近些年來,他們向軍委、總部上報了《從黨的指導思想和思想路線創新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重大意義》、《國防和軍隊建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綱要》等一批諮詢報告,撰寫了相關理論專著,為軍委和總部規劃和指導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為全面推進人民解放軍戰略轉型、贏得未來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勝利,提供了理論支撐,發揮了“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
從上世紀80年代對外開放以來,軍事科學院科研人員先後出訪了40多個國家,接待了幾十個國家軍內外人士來訪,與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10多個國外學術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學術交流關係。僅2001年至今,參加各類外事活動500餘次,參加人員2600餘人;出國(境)175批,300餘人。
豐富的外事活動,開拓了軍科人的學術視野,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國軍隊的了解與互信。軍事科學院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軍事科學學會“香山國際論壇”和七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形成了面向世界、開放交流的新格局。
軍事科學院在開展對外軍事學術交流中借鑒外軍經驗,先後翻譯出版了《戰爭論》、《軍事戰略》等一大批軍事名著。還相繼出版了《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等一批工具書。這些成果都具有開創性,許多都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的空白。

科研條件


研究部門

八大研究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國防工程研究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系統工程研究院、戰爭研究院、防化研究院、軍事法制研究院、國防科技創新研究院
兩個中心:評估論證中心、軍事科學信息中心

交流合作

2006年開始,由中國軍事科學學會主辦的“國際安全合作與亞太地區安全”論壇,即“香山論壇”每兩年在軍事科學院舉辦一次,成為中外防務專家學者交流的一個重要論壇,逐步升級為一個具有品牌效應的高端安全和防務論壇。
截至2008年3月,軍事科學院同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層軍事科研機構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學術聯繫;邀請和接待了100多個外國學術團體來院進行雙向學術交流。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截至2017年7月,軍事科學院在軍事科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軍事科學院先後編著了《戰略學》《戰役學綱要》《國家軍制學》等600多部學科基礎理論著作。
截至2017年7月,軍事科學院在軍事著作領域,軍事科學院出版了《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選》《周恩來軍事文選》等一大批國家、軍隊領導人和高級將領的軍事著作,系統總結了解放軍寶貴的戰爭經驗。同時,軍事科學院還編譯了《戰爭論》《軍隊大腦》等350多部外國軍事理論著作。
截至2017年7月,軍事科學院在軍事歷史研究領域,軍事科學院組織編寫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抗美援朝戰爭史》《中國抗日戰爭史》《戰後世界局部戰爭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世界軍事革命史》等300多部軍事歷史著作,不但系統總結梳理了中國自己的軍事歷史,更以中國視角梳理了世界軍事歷史。
截至2017年7月,軍事科學院在軍事工具書領域,軍事科學院編纂了《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軍用主題詞表》等130多部重要的軍事辭書和工具書。特別是軍事科學院相關研究機構每年編纂發布的各類報告、年鑒成為相關領域研究人員的必備參考,如由世界軍事研究部編纂發布的《世界軍事年鑒》、由非戰爭軍事行動研究中心編纂發布的《世界非戰爭軍事行動年鑒》、由國防政策研究中心編纂發布的《戰略評估》。
海灣戰爭以後,軍事科學院提出了“高技術戰爭”的新概念,對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特點規律與戰略戰役指導進行了研究,提出研究報告。
截至2008年3月,軍事科學院開展了馬恩列斯經典軍事理論、黨的三代領導核心軍事思想和胡錦濤關於新形勢下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研究,先後完成了《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選》《列寧斯大林軍事文選》《毛澤東軍事文集》《鄧小平軍事文集》《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研究》《國防和軍隊建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提要》等一系列具有權威性、系統性的研究成果。
2013年11月,國防和軍隊改革納入國家全面深化改革上升為黨的意志和國家行為後,軍事科學院承擔了“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深入推進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等多項基礎課題研究。

學術期刊

● 《中國軍事科學》
《中國軍事科學》是軍事科學刊物,曾被評為社科雙高期刊,主管單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中國軍事科學雜誌編委會,由中國軍事科學學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主辦。主要有主題論壇、戰略、國防和軍隊建設、作戰與訓練、軍事歷史、外國軍事、學術爭鳴等欄目。
● 《國防》
《國防》(月刊)創刊於1984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主辦。主要欄目有:本刊特稿、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國防動員建設、國防動員研究、人民武裝建設、徵兵工作、學生軍訓、外軍瞭望、國防科普等。是擁有紙質期刊出版許可的正式刊物;《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以下簡稱電子雜誌社)為擁有網際網路出版許可和網際網路信息服務許可的出版單位。
● 《外國軍事學術》
《外國軍事學術》是由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國際軍事分會、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主辦的期刊,主要欄目有特稿戰略、國防和軍隊建設、聯合作戰、戰役戰術、特種部隊、武器裝備、戰爭法、教育訓練、後勤等。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10月,軍事科學院擁有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一級學科博士點:軍事思想與軍事歷史、戰略學、軍隊指揮學、軍事管理學、軍隊政治工作學
二級學科博士點:聯合戰役學、合同戰術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戰役學、戰術學、軍事訓練學、軍事後勤學、軍事裝備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08年3月,軍事科學院培養碩士研究生16批次、博士研究生10批次,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等14所院校簽署了聯合辦學協議,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某集團軍建立了全軍第一個研究生軍事訓練基地。

獎項設置

軍事科學院於2006年設立以第一任院長兼政治委員葉劍英元帥姓名命名的“葉劍英軍事科研獎”,以及面向青年科研人員的“軍事科研優秀青年人才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據悉,這兩個獎項設立以來,已有12位資深研究員榮獲“葉劍英軍事科研獎”,22位青年研究員榮獲“軍事科研優秀青年人才獎”,有力推動了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和軍事科學繁榮發展。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 院徽
中國軍事科學院
中國軍事科學院
● 紀念徽章
建院周年紀念徽章。
中國軍事科學院
中國軍事科學院

領導題詞

1978年3月15日,在軍事科學院建院20周年之際,鄧小平同志親臨視察,並題詞:“繼承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發展我國軍事科學。”
1990年5月22日,江澤民同志為軍事科學院題詞“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發展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為國防建設和未來反侵略戰爭服務。”
1991年1月,江澤民同志為中國軍事科學學會成立題詞“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科學而奮鬥。”

精神文化

● 軍科精神
堅定信念,心繫軍科,求實創新,安貧樂道,團結和諧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楊學軍 
副院長賀福初 
副院長梅宏 
政治委員白呂 
歷任領導
歷任院長歷任政治委員
葉劍英(1957.11-1972.10)葉劍英(兼,1957.11-1972.10)
宋時輪(1972.11-1985.11)粟裕(第一,1972.11-1983.01)
鄭文翰(1985.11-1990.04)王樹聲(第二,1972.11-1974.01)
蔣順學(1990.04-1992.10)王新亭(1972.11-1975.08)
趙南起(1992.10-1995.07)廖漢生(1973.12-1975.02)
徐惠滋(1995.07-1997.11)劉志堅(第二,1975.03-08)
劉精鬆(1997.11-1998.12)肖華(第二,1975.08-1977.04)
王祖訓(1998.12-2001.07)袁昇平(第二,1978.12-1980.01)
葛振峰(2001.07-2002.10)梁必業(1982.12-1985.11)
張定發(2002.10-2003.06)王誠漢(1985.11-1990.04)
鄭申俠(2003.07-2007.09)楊永斌(1990.04-1992.10)
劉成軍(2007.09-2014.11)張序三(1992.10-1993.12)
高津(2014.12-2016.01)張工(1993.12-2000.06)
蔡英挺(2016.02-2017.01)溫宗仁(2000.06-2005.12)
鄭和(2017.01-2017.06) 劉源(2005.12-2010.12)
楊學軍(2017.7-) 孫思敬(2010.12-2014.12) 
--------------------許耀元(2014.12-2017.7)
--------------------方向(2017.7-) 
--------------------白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