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痙

柔痙

柔痙,病名。痙病而見有汗者。一作柔痓。證見身熱汗出,頸項強急,頭搖口噤,手足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脈沉遲。

簡介


● 英文名稱:Febrile Convulsion Without Chill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

名詞解釋


● 以身熱汗出,頸項強急,頭搖口噤,手足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脈沉遲為主要表現的痙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柔痙,一作柔痓,痙病而見有汗者。

病因病機

● 柔痙為筋脈之病,與肝、脾(胃)、腎及督脈密切相關,基本病機為素體津液不足,外感風寒濕邪,風邪偏勝,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而拘急發痙。

臨床表現

● 柔痙以身熱汗出,頸項強急,頭搖口噤,手足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脈沉遲為主要表現。

柔痙和剛痙

● 張仲景《金匱要略》在繼承內經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痙證可分為“柔痙”和“剛痙”,柔痙和剛痙都屬與太陽痙病,具有太陽表證和筋脈拘急的癥狀。風邪偏勝,表虛有汗為柔痙;寒邪偏勝,外感表實無汗為剛痙。剛痙和柔痙在於“有汗”與“無汗”之別。

治則治法

● 柔痙治療重在調和營衛,滋生津液,代表方瓜蔞桂枝湯。有暑季感受濕熱所致者,可見身體重著,有汗而熱,肢節拘攣,方用白朮苡仁湯。

預防調護

● 預防:勞逸結合、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防止外邪侵襲和外傷感染等;痙證發病前往往有先兆表現,應密切觀察。
● 調護
● ● 病床需平整鬆軟,並設床欄;發病時應盡量減少搬動患者。
● ● 病室保持安靜、光線柔和,減少噪音刺激,以免驚擾患者。
● ● 急性發作時注意保護舌體和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假牙及呼吸道異物,以防堵塞氣道。
● ● 對頻繁肢體抽動者,要避免強行按壓或捆綁,防止骨折。
● ● 因高熱發痙者需給予降溫處理,並確保水分的補充。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