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縣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轄縣

茂縣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轄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四周與北川、安縣、綿竹、什邡、彭州、汶川、理縣、松潘9縣相鄰。南北寬94.8公里,東西長116.5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31°24′~32°17′、東經102°56′~104°10′,幅員面積4064.33平方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脈海拔多在4000米左右。西部最高峰萬年雪峰海拔5230米,東部土門河下游谷底海拔890米為境內最低點。幅員面積3903.28平方公里。

茂縣位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過渡地帶,

截徠至2019年末,茂縣轄11鎮,共149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95361人(2020年),是全國最大的羌族聚居縣,除羌族外,境內還居住著漢族、藏族、回族等17個民族。

2018年7月31日,四川省政府批准茂縣退出貧困縣序列。2020年,茂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0248萬元,年均增長3.2%;實現地方一般公共財政收入20049萬元。

歷史沿革


古代

羌城全景
羌城全景
《山海經》:“古巴蜀西部的大山都稱作岷山(西山皆岷)。《巴蜀史跡探索》:“岷即崑崙的急讀。”岷,上古傳西王母坐下之龍,即蜿蜒起伏,生氣充盈的岷山山脈,得西王母風水恩澤,峽岷江彎曲變作青白二龍,環抱有情,山水聚會,群山相接,峰巒四起,迎接雙龍脈真跡。二龍歡愉地南來西海(古傳茂州為西海),西王母察覺遣九鼎來鎮(九鼎山),岷龍急回首潛于山溝(今龍洞溝)。西王母命南極仙翁(老人)看守,不準其亂動。岷龍而生九子不安本分爭奪九鼎山腳下海(湖)內明珠(后之茂縣),攪得湖水千丈淹沒生靈,這九子是:贔屭、頁屭、鮁魻、潮風、蠻吻、蒲牢、狻猊、睚眥、狴犴。九鼎山神報於西王母娘娘得知命神農執“八卦”將九子打下凡塵,從此定一龍狴犴變作小廟山、二龍狻猊居在黑龍潭、三龍蒲牢卧伏羊午溝、四龍蠻吻撮箕山、五龍潮風青土灣、六龍鮁魻驢子坪、七龍睚眥頭伸大廟山、八龍頁屭變作銅蛇回頭望金龜(金龜包)子、九龍贔屭水渦羊家灣,明月風清來把愛子銀龜(銀龜包)看。從此風浪靜——西海湖,龍來氐羌黃河頭,征塵漫漫幾春秋。據眾多文獻考證,岷江上遊河谷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華陽國志》:“古汶山郡(茂縣)崇伯鯀有莘氏女治水……汶山郡的塗禹山生禹。待禹治水,西海變良田。夏後有蜀山部族開拓桑麻,蜀山氏養蠶演變為蠶叢部族,夏曾今建都於蠶陵轄汶山(茂縣),系冉駹聚居區。2001年6月至2002年9月成都、阿壩、茂縣三家文物部門聯合在茂縣城南2.5公里處考察營盤山,又命雲頂山,“文革”時期叫紅旗山。出土文物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近萬件,經專家考證屬新石器時代文化。
戰國至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汶山一帶設湔氐道。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汶山郡建汶江縣,以冉駹地置汶山郡領綿箎、湔氐、汶江、廣柔、蠶陵五縣,何以為憑?1978年4月在城東北掘出石棺群墓30餘座,出土文物1000餘件。1984年6月再次清理出1400餘件文物。有雙耳罐、小單耳罐、銅短劍、直口罐、陶器……經專家考證均系秦漢物品。
三國時,蜀漢仍置汶山郡,汶江道改置汶江縣。
西晉(公元265—316年)改汶江縣為廣陽縣,羌人常到汶江縣城販羊易物。還道朝廷順羌人意願多養羊,而稱廣羊。羌人樂而稱羊州,斯時據羌耆老傳有唱《羊州戲》的羌家小曲。
東晉(公元317—420年)仍置汶山郡,廢廣陽縣。但《羊州戲》以在羌區廣為流傳,羌人不知汶山郡,卻只曉羊州城。
南北朝的梁朝.普通三年(公元522年)置繩州北部郡,仍置廣陽縣。州、縣址於一地。
北周的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改繩州為汶州,州治在廣陽郡(茂縣),羌人仍稱羊州。
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罷廣陽郡,改汶州為蜀州,五年後該為會州,改廣陽縣為汶山縣。會州治地在汶山(茂縣)縣。
隋煬帝三年(公元607年)罷會州、翼州、合置汶山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恢復會州到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總管府。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為南會州。到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南會州為茂州。稗官野史云:昔會州(茂縣)林茂山青,氣候宜人,廣產稻穀,唐太宗見此地林茂糧豐故更名為茂州。懼羌人南侵,州址命名為“鎖羊城”;派唐勇將竇一虎鎮守茂周,竇見茂州駹水繞城真乃魚米之鄉氣候宜人樂鎮於此。因北方有變,調竇將軍北征,竇在茂州的安樂窩擁兵自重,唐太宗知之道:“人怕老來窮,谷怕午時風。請天神你到稻穀揚花時颳風吧。”天神依唐太宗議,每天到午時吹起風來。稻穀長勢須好,稻穀揚不起花乃空殼。竇將軍方移師北上,從此每日颳起風來至今不變。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茂州為通化郡。
唐.干元元年(公元753年)恢復茂州,屬劍南道管轄。
唐.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張延賞見茂州城年久失修,重修茂州城。后茂州別駕重修宇堡壁雉堞。
五代十國:前蜀王建天復七年(公元907年)仍置茂州,據傳有鳳翔於州府之上,州官將州府命名為鳳儀城,在今之茂縣城。轄汶山、汶川、石泉、通化四縣。
北宋.太宗雍熙時(公元984年)茂州城內有326家煙戶。
北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茂州知州范百常主持修築茂州城,。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在汶山縣設置威戎軍使,以免戎羌造反。
徠南宋.孝宗幹道七年(公元1171年)為防羌人攻城,設土丁200餘名。他們衣食不能足,有部分土丁給羌人當短工,每逢上面檢查操練,還向羌王(冉駹山莊王)借衣甲器械應付后歸還。
元朝.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設茂州,只轄汶山、汶川兩縣,屬土蕃宣慰司所轄。
明朝.洪武初,僉事楚重華修茂州城,將土築處換成磚石,復修東勝、南明、西平、北定四門,還引三溪入城,以供飲用。到成化(公元1465年)中期,巡撫張贊又修築外城擴北定門、外南阜康門、青波門。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恢復汶山、汶川、石泉、通化四縣置茂州省縣為周治。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茂州知州于敏在內城西南一隅,建知州署衙。時有茶業:山西會館、豐盛會、本立生、義和全、聚盛源,四大茶號。在塔水墩還有裕國祥、祥福、恆豐三大運點。
明.永樂三年(公元1403年)建經幢,位於內城治平寺(皇壇坡處),據《茂州志》載:“石幢秋月,上刻佛像,狀類浮圖,秋月明影現”。稱古城八景之一,據傳每年中秋夜月明塔無影,故民間稱無影塔;塔高6米塔身為6棱形石柱,直徑75公分,上刻梵文佛經,塔頂帽呈桃狀,塔面有“茂州衛”的題字和雕飾,塔身古樸典雅。1934年5月15日紅四方面軍入城在塔體主面刻有“蔣介石的新生活運動是麻醉中國青年的毒酒”等六幅標語;1982年城街擴建撤,,到1988年將塔遷建於解放街於羌興街南端交會處,同年九月竣工。塔身造型略有改動;塔增高至12米,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正統中期(公元1436—1449年)都御使寇深復建“觀瀾橋”橋系篾索木板弔橋,橋墩為石砌,石砌橋樓有二層,飛檐式樓亭,亭閣供奉神佛造像。亭前有一石刻犀牛,向北而卧,人稱“犀牛望月”橋除正路還兩邊還有三尺寬的走廊,橋亭風格別具。民國22年橋毀於水災。后在原址復建索橋。1955年由人民政府改建為鋼索橋,更名為“聯合橋”。可觀賞滔滔岷江,唐代詩人杜甫詩云:“川虹飲練光”故橋亭名“練光”亭。后稱鎮西橋。嘉慶年間參將盛愈謙重修,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羌民不堪官府重壓,掀起大規模的反抗鬥爭,圍攻茂州城歷時半年。縣誌載:番壘相望,成都援軍不能入。可見羌民義軍的聲勢的浩大。明.弘治六年(1483年)於東、北門外鑿壕,加修外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492年)增修東忠義門、西清波門南阜康門。
明.隆慶三年(公元1575年)茂州城內霪雨成災,有土房垮塌。
明.崇貞七年(公元1634年)六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大雨,水溢壞城垣民之廬舍垮塌、人畜傷亡。
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十月李自成的將領孫可望子龍安府引兵攻破茂州城。到翌年(共元1645年)三月,朱化龍發三寨夷兵同管理通判萬文相佔領茂州。
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農曆臘月底,明叛將趙榮貴帥安縣、擂鼓兵圍茂縣達三月之久,朱化龍糧盡,趙榮貴勸朱降,並與朱結盟故清兵取得茂州。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修內城。到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四川巡撫年羹堯委保寧通判王庭鈺監修茂州城,內城長四里。內城高2.7丈,周圍720丈,堞1039個,城門具有城樓。內南門設鐘鼓樓。城牆夯土外砌磚石用桐油、石灰勾縫。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茂州為直隸州,屬茂松道。
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茂州知州丁映奎纂修《茂州志》。
清.嘉慶,約公元1812年,茂縣開始種玉米。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代辦州事王陛元於儒學署之側,修建九峰義學。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在學坪修九峰書院。道光十一年,知州楊迦懌、吏目劉廷輔等再修《茂州志》四卷。

近現代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以巴珠蘇土司為首的羌人及各族人民起義,於七月十八圍攻茂州城。
清.光緒七年(1881年)有北大街、文廟街、文廟後街、東大街、鼓樓街、坡頭巷、公園路、前街、狀元橋街、外南街、靈佑官路。連日霪雨,縣城洪水成災。光緒十九年(公元1898年)內南門失火,居民損失慘重。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2年)四月二十六日城內建三等乙級郵政局。改九峰書院為高等小學堂。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十月茂州始設勸學所。有釀酒廠、糖果加工廠十餘戶。商號有:翠芳齋、謙益恆、天勝居、長興萬等數家。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冬月,官府勾結紳商陳鐵齋專賣食鹽,西北羌人四百餘人集聚縣城迫使縣衙,取消鹽行專賣權,羌民稱此為“打鹽行”。光緒年(公元1875__1908年)洋芋傳入茂縣種植。同年百姓開始種植黃煙,縣城設加工廠,產“茂煙”時為縣城最大工業。官府還設官硝店,收購火硝供應成都的兵工廠。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英夷李白庚竄來茂州,帶傳教士朱育齋傳教。建“福音堂”,西藥傳入茂縣。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茂縣中醫汪道容著《醫學初規》七卷刊行。同年孫中山的同盟會員彭家珍,到茂縣傳播民主思想,組織反清活動。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秋,四川保路同志會派翟奎光到茂州,茂州知州張子麟逃跑,從此茂縣成為民國政府的一個縣。
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縣城建團聯局,在東、南、西、北設四路設分局,並改編巡防軍為茂松陸軍。建慈善機構“苦力醫院”。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茂州為茂縣,設知事公署,成立縣議事會。改里甲制,為團甲制。同年改松茂陸軍為西路漢軍,漢軍的二營中哨住茂縣城。到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茂縣划規為28軍的防區,仍由西路漢軍駐守。民國十年春(公元1921年)設電報局,開始有有線電話。同年坤桂堂在城東門外的中村挖出南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前的無量壽佛造像碑,由當地羌民移供在江瀆廟內。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縣設勸學所改為教育局。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理番人民反抗軍閥的苛捐雜稅,屯兵茂縣。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四川28軍的一部駐守茂縣。同年改縣高等小學為縣立第一小學。同年縣設團防局,到民國十五年併入警察局。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四川省置松、理、懋、茂、汶、撫邊、綏靖、崇化為屯殖督辦公署,簡稱16署。在城建“汶山公園”、修體育場、修整街道。1929年,將南齊石碑移到“汶山公園”內。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5月1日)改茂縣公署為縣政府。1933年11月26日茂縣人楊興有勾結彭縣匪幫喬老五搶茂縣,南門外損失慘重。
公元1934年4月26日紅軍入境到五月十五日進茂縣城,在南門洞壁刻“打倒軍閥,解放番夷人民”等革命口號。紅軍在九月全部撤離茂縣城,破掉電話線。1934年10月10日川軍李家玉入茂縣,該部參謀黃希成盜走“永明石碑”,運去成都。1935年陳世五在縣城首栽蘋果。
公元1938年修復長途電話線、七月一日成立銀行辦事處,九月一日成立民兵團、十月成立三青團。1941年6月27日在三官廟(龍王廟茂中進門處)建“忠烈祠”。
公元1942年5月12日王元輝到西、北兩路“鏟煙”,逼迫羌民反抗,羌民數千人攻打茂縣城,造成茂北事變。
公元1950年1月14日茂縣解放。二月二十六日建茂縣專署,隸屬川西行署。到七月十四槍斃黃雨村、唐佑商、吳樹東、竇敬齋……。
公元1953年1月成立藏族自治區,1954年遷往刷經寺。
公元1957年3月5日茂縣通汽車。
公元1958年7月7日成立茂汶羌族自治縣,縣址在汶川。到1959年,下庄修電站,來鳳儀鎮將古城牆撤去修電站。在公元1963年3月又恢復茂汶羌族自治縣,至1987年12月10日改為茂縣至今,縣址鳳儀鎮。昔日騷人墨客點出茂州有四墩:東有夾杉墩;南有禹靈墩;西有甘格墩;北有塔水墩。茂州八景:九鼎朝霞,州南25里,日出之初霞光炫彩;西嶺雪晴,州西峰巒高聳積雪開霽青光遙射;山溪晚照,州北五里溪水合流,日入之際餘暉遠映;江瀆靈源,州南20里,巨人山畔,其山瑩潔,有龍潛於潭中,木葉飄入鴛鴦銜出;南庄春曉,州南五里,地勢平衍草木先春;雪花仙井,州治20步一井脈大江,噴如涌雪;石幢秋月,內城,治平寺內,狀類浮圖上刻佛像,秋月無影;汶水春波,岷江夾岸花圃當春敷榮,波濤瀲灧,水波閃耀。畫出古茂州(鎖羊城)的崢嶸。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茂縣位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過渡地帶,四周與北川、安縣、綿竹、什邡、彭州、汶川、理縣、松潘9縣相鄰。南北寬94.8公里,東西長116.5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31°24′~32°17′、東經102°56′~104°10′,幅員面積4064.33平方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脈海拔多在4000米左右。西部最高峰萬年雪峰海拔5230米,東部土門河下游谷底海拔890米為境內最低點。
岷江自北向南縱貫全境。黑水河、赤不蘇河、松坪河分別在大小兩河口和疊溪鎮匯入岷江。土門河從西向東縱貫土門全區,匯入涪江水系。由於境內江河縱橫,水流湍急,水能蘊藏量127.5萬千瓦,可開發量39.8萬千瓦,具有極大的潛能。
境內地質構造複雜,大部屬馬爾康地質分區,東南部的狹小部分屬龍門山地質分區。岩層主要以夾沙灰、黑色頁岩、砂板岩、火成岩等構成。土壤以暗棕壤、褐土、棕壤為主。地處龍門山地震帶,是全國地震活躍地區之一。
岷江自北向南縱貫全境。黑水河、赤不蘇河、松坪河分別在大小兩河口和較場鄉匯入岷江。土門河從西向東縱貫土門全區,匯入涪江水系。

地形地貌

區內高山林立,河流深切。地表為西北高、東南低,地貌以高山峽谷地帶為主。縣境山峰多在海拔4,000m左右,相對高度在1,500~2,500m左右,西部最高峰萬年雪峰海拔5230米,只在東部土門地區,山勢、谷坡較為低緩,相對高度一般在800m左右,土門河下游谷低,海拔僅890m,是縣內最低點。境內地質構造複雜,地處龍門山地震帶,是全國地震活躍地區之一。境內江河縱橫,水流湍急,水能資源潛能大。水能蘊藏量為127.5萬千瓦,可開發量39.8萬千瓦。

氣候特徵

氣候具有乾燥多風,冬冷夏涼、晝夜溫差大、地區差異大的特點。縣城年均氣溫11.2℃,7月平均溫度20.9℃,最低氣溫-11.6℃,最高氣溫32℃。平均日照數1557.1小時。年降水量490.7毫米,平均蒸發量1375.7毫米。無霜期215.8天。河谷與高山氣溫懸殊,春天高山冰雪未融,河谷已是百花盛開。

水文

茂縣河流分屬岷江和涪江兩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70餘條,自北向南縱貫全境的岷江河和黑水河,土門河為主要幹流,大小湖泊25個。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2年,茂縣國土總面積3903.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佔2.61%,林地佔67.5%,草地21.6%,森林覆蓋率為31.3%。

生物資源

截至2012年,茂縣植物有574種,珍稀植物達30餘種 ,主要是松、柏、杉和各種闊葉林木,生長鹿茸、麝香、蟲草、貝母、天麻、等名貴中草藥。野生動物約有385種,其中獸類91種,鳥類238種,爬行類23種,兩棲類20種,魚類13種 。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羚羊、野牛、綠尾雉、野氂牛、金雕、羚羊等珍稀動物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茂縣已知礦種為金礦、銀礦、銅礦、鉛鋅礦、黃鐵礦、錳礦、鋁礬土礦、磷礦、石灰石、大理石、石榴子石、無煙煤、石英礦、硅石、白雲石、水晶石等。

農業資源

茂縣
茂縣
解放前,各族人民遭受沉重的封建壓迫和剝削,缺乏生產資料。耕作技術落後,廣種薄收,加之種植罌粟,農業生產發展受到嚴重製約。耕地大部分集中在半山地帶,農田灌溉,人畜飲水困難。1949年糧食畝產僅120斤,農民終歲辛勞,不得溫飽。解放后,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組織農民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改良土壤和耕作技術,逐步實行科學種田。推行農業生產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穩步增長,群眾收入不斷增加。1990年糧食畝產225公斤,總產量達3732.3萬公斤,分別是1949年的3.75倍和5.5倍。農村人平收入587.4元,有糧455公斤,是1950年的11.8倍和2.15倍。1990年,有各類水利設施250餘處,有效灌面5.02萬畝,農村人畜飲水工程170餘處,小水電站32座,總裝機6421千瓦,95%以上的鄉鎮和84.4%的農戶用上了電。農機具也得到廣泛應用。
有天然草場可利用面積129萬餘畝。解放前,牲畜混群放牧,畜種退化,疫病流行。解放后,推廣應用科學飼養技術,重視品種改良,建立了各級畜牧獸醫機構,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畜牧業生產穩步發展。1990年有各類牲畜11.97萬頭(只),是1949年的3.42倍,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29.8%。

森林資源

1950年至1985年採伐量達33.25萬立方米,80年代活立木蓄積量為2662萬餘立方米。80年代開始加強林政管理,制止亂砍濫伐,重視跡地更新和植樹造林,森林復蓋率由70年代的24.34%回升到80年代的27.44%。有經濟林木蘋果、花椒、雞血李等。1990年有蘋果140餘萬株,品種120餘個,總產7646噸。其中金冠、紅星、紅冠多次在全國果品鑒評中奪魁,並進入國際市場。“大紅袍”花椒香濃色艷,是乾果上乘品種。1990年有花椒450餘萬株,總產量18.5萬公斤,是解放前產量的2.47倍。
解放前僅有銅、鐵、銀等製品加工的小手工業。解放后工業從無到有,有了一定的發展。1990年,有食品、釀造、木材採運加工、製革、機械維修等國營、集體企業65個,工業總產值達1536萬元,分別為1952年的16.3倍和68.2倍,地毯等產品遠銷國外,皮革製品在國內多次獲獎。
解放前交通閉塞,素有“蠶叢棧道險、懸簡渡索難”之說。運輸靠人背畜馱。解放后,先後修築了茂威、茂北、茂黑、茂松4條公路,修建了橫跨岷江的茂汶大橋和兩河口大橋。境內公路總長275公里,基本形成縣、鄉公路為主體的交通運輸網路。
解放后,郵電事業得到極大發展,郵政業務逐漸結束了步班郵路的歷史。1990年有郵電局、所(處)5個,郵路243公里,電話、電報電路7條,開通電話241門,郵電業務總量達34萬元。
清末,茂州城是川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花椒、藥材、皮毛、黃煙、土硝、土鹼等大宗農副產品由此銷運內地,安、綿商賈經此將茶葉、油、鹽、糖、酒、布、米等生活必須品和其他日雜品販銷松、南、黑等地。民國時期,鴉片進入市場,商業畸形發展,“工業品貴如金,土特產賤似土”。解放后,民族貿易迅速發展,商業、供銷服務網點遍布城鄉,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促進了城鄉經濟的發展。1990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473萬元。其中商業供銷國內純銷售額1993萬元。農副產品上市245個品種,成交額580餘萬元。個體工商業890戶,從業人員1265人,營業額284萬餘元。
財政收入單一,入不敷出,屬邊遠貧困縣。解放以來,財政收入有所增長。1990年財政總收入1096.5萬元,其中上級補助761萬元。人民收入不斷增加,1990年城鎮職工年平均收入2103.52元。住房條件逐步改善,電視機、洗衣機等高檔商品進入城鄉居民家庭,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資源優勢

土地:全縣國土總面積3903.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佔2.61%,林地佔67.5%,草地21.6%,森林復蓋率為31.3%。境內資源豐富,尤以生物、水能、旅遊資源為重。
水能:全縣有大小河流170條,總蓄水量104億立方米,其中流量較大的有岷江和涪江上游的土門河。水能理論蘊藏量169.73萬千瓦,實際可開發70餘處,123.38萬千瓦。全縣水電裝機容量為44.58萬千瓦,佔全縣水能資源可開發量的36%。
電力:茂縣有豐富的能源,現已開發利用33處,已建成的項目水電總裝機容量44.58萬千瓦,正在建設中的項目水電總裝機容量32.9萬千瓦。80%發電呈外供。縣網與州網及國家大網相連,能源有保證。
生態環境:境內森林面積寬,植被豐富,珍稀植物達30餘種。生態環境良好。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適宜居住和投資。
藥材:有豐富的野生藥材資源,如大黃、羌活、秦艽、青蒿、貝母、蟲草、柴胡、南星、重樓等。還有部分新葯資源尚未開發,如桃兒七、大花紅景天;蕈菌資源也比較豐富,其中著名的有松茸、猴頭、羊肚菌、木耳等。
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大約有385種,其中獸類91種,鳥類238種,爬行類23種,兩棲類20種,魚類13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一級野生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金雕、雉鶉等10種。
旅遊文化:茂縣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有世界上保護最為完整的疊溪古城地震遺址;黑虎羌寨碉樓群遺址;營盤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集山、水、林為一體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松坪溝風景名勝區;有反映羌族石砌橋技術刻下紅軍戰鬥歷程的革命文物之一的三元橋;有反映古羌文化大量的民風民俗資源;有集“峻”、“峭”、“秀”、“媚”、“曠”、“淳”稱奇的九頂山風景區。有大熊貓、金絲猴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棲息地—寶鼎自然保護區。
礦產資源中有硅石、白雲石、石灰石、黃鐵礦、磷礦石等。
特產:有蜚聲海內外的“茂汶蘋果”,年產20000噸;有馳名中外的香料—大紅袍花椒1000萬株,年產500—700噸;有滋補佳品蟲草、天麻、當歸、黃芪及藥用價值及高的川貝、獨活等中藥材。有大量的野生蕨菜、刺龍包、松茸等野生食用植物,有3萬畝年產4萬噸供應成渝兩市及省內其它地區的淡季蔬菜基地。
生物資源: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主要草本植物有189種,優質樹種有冷杉、雲杉、樺樹等及珍稀樹種岷江柏、銀杏、紅豆杉、合歡等56個,分佈總面積50多萬畝,其中以蟲草、天麻、貝母等較著名。有獸類、鳥類野生動物共25目79科、355屬,其中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有大熊貓、牛羚等10屬,列為二類保護的有黑熊、岩羊、山驢、錦雞等42屬,列入省級保護的有戲腹角雉、血雉等10屬,在355個物種中,獸類77屬,鳥228屬、爬行類20屬,兩棲類17屬、魚類型3屬。區內植物資源豐富,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紅豆杉、麥吊雲杉、杜仲、獨花蘭等10種,有藥用價值的植物574種,牧草360餘種,大熊貓可食竹類5種。
森林資源:森林復覆蓋率70年代的24.34%回升到80年代的27.44%。有經濟林木蘋果、花椒、雞血李等。其中金冠、紅星、紅冠多次在全國果品鑒評中奪魁,並進入國際市場。
土特產:茂縣是水果之鄉。春季可品嘗到櫻桃,夏季是蘋果、桃、李、梅、核桃等的盛產季節,茂縣蘋果馳名海內外,花椒、核桃等乾果質優量大,可到市場或親自到果園挑選購買。茂縣花椒很有名氣,以溝口鄉的花椒最負盛名。及野菌、雲豆、野菜等食品。生漆也是茂縣一大特產。民族地毯、羌族刺繡和羌族服飾等工藝品久負盛名。“大紅袍”花椒香濃色艷,是乾果上乘品種。
水資源:岷江自北向南縱貫全境。黑水河、赤不蘇河、松坪河分別在大小兩河口和疊溪鎮匯入岷江。土門河從西向東縱貫土門全區,匯入涪江水系。由於境內江河縱橫,水流湍急,水能蘊藏量127.5萬千瓦,可開發量39.8萬千瓦,具有極大的潛能。
礦產資源:礦產資源有磷、錳、釩、鈦、石膏、大理石等。
中草藥:茂縣中藥材植物類184科、574種,盛產天麻、當歸、貝母、黨參、冬蟲夏草、黃芪、禾香、羌活、大黃等名貴中藥材。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茂縣轄11個鎮(鳳儀鎮、南新鎮、疊溪鎮、渭門鎮、溝口鎮、黑虎鎮、赤不蘇鎮、沙壩鎮、窪底鎮、土門鎮、富順鎮),共149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

三鎮

鳳儀鎮,茂縣轄鎮,縣府駐地。1636年建立鳳儀鎮,1953年起歷經5次變更,1976年恢復鳳儀鎮,1985年前鋒鄉併入。位於縣境東南部。面積129.7平方公里,人口2.3萬。213國道、茂(縣)黑(水)、茂(縣)北(川)公路過境。轄靜州、坪頭、前進、南橋、水西、順城、南庄、龍洞溝、禹鄉、回龍山、甘青、園藝場12個村委會和內南街、外南街2個居委會。農業主產玉米、馬鈴薯、小麥,盛產優質蘋果、花椒。是茂縣主要糧食、蘋果、蔬菜生產基地。鄉鎮企業有釀造廠、農機廠。境內有皮革、汽車配件、地毯等廠。有建於宋代的茂州城遺址。
南新鎮,茂縣轄鎮。1956年析石紐鄉建南新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建鎮。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府17公里。面積463.8平方公里,人口0.7萬。213國道過境。轄別立、羅川、攀川、牟托、鳳毛坪、白水、安鄉、文鎮、棉簇、園藝場10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小麥、馬鈴薯,經濟林木以蘋果、花椒、核桃為主。“香蕉蘋果”色澤鮮紅,水份充足,享有很高聲譽。南新核桃素有“雞蛋殼核桃”的美名。境內有建於清康熙時的古建築“牟托巡檢司衙門”。
疊溪鎮,地處四川茂汶縣以北大約60多公里岷江東岸。疊溪鎮又名蠶陵鎮,在明洪武十一年(1387)年改置疊溪千戶所,轄疊溪、郁郎兩個長官司。清順治初改置疊溪營,轄七珠寨、大姓、松坪等。疊溪鎮為茂縣所轄的三鎮之一,民國30年(1942年)建蠶陵鄉,1952年撤蠶陵鄉,建水溝鄉。1954年9月,鄉駐地由水溝子遷往大店,1958年遷至較場壩,更名較場鄉。此間石大關從該鄉分出建幸福鄉,1966年成立較場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建制,90年代初撤鄉建鎮,為疊溪鎮,鎮黨委及政府駐大店。疊溪鎮海拔2340,幅員面積293.3平方公里,轄8個村(馬腦頂、排山營、小關子、較場、燒炭溝、新磨、龍池、兩河口),13個村民小組。經濟以農業經濟為主,財政收入主要是農業、水電和旅遊收入。疊溪鎮是茂縣旅遊和水電開發重鎮,境內有在1933年疊溪地震時形成的疊溪海子地震風景區、羌族村寨和天龍湖風景區。大唐電力集團廣西分公司和四川省電力公司共同經營的天龍湖和金龍潭兩座水電站也在境內。

十八鄉

回龍鄉,茂縣轄鄉。1954年析小北鄉置回龍鄉,196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府24公里。面積65.8平方公里,人口0.2萬。茂(縣)黑(水)公路過境。轄沙壩、龍坪、白布、小牛兒、鄉園藝場5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馬鈴薯、小麥。土特產以蘋果、花椒為主。鄉鎮企業有釀造、農機、黃連加工等廠。.
東興鄉,茂縣轄鄉。1952年建東興鄉,1966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府28公里。茂(縣)北(川)公路過境。面積96.2平方公里,人口0.5萬。轄四平、永和、聯合、亞坪、嶺崗、竹包6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小麥、馬鈴薯。是縣肉類、禽蛋主要供應地之一。
渭門鄉,茂縣轄鄉。1951年析蠶陵鄉建渭門鄉,1961年改公社,1963年永和鄉併入,1983年復鄉,1991年永和鄉析出。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10公里。面積67.5平方公里,人口0.3萬。213國道過境。轄椒園堡、德勝、渭門、核桃溝、榴桐寨、鄉園藝場6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馬鈴薯、小麥。經濟林木以蘋果、花椒為主。椒園堡一帶以盛產優質花椒著名。有建於光緒年間的“石緣橋”。
永和鄉,茂縣轄鄉。1952年建永和鄉,1963年併入渭門鄉。1991年析復永和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府16公里。通公路。轄道財、木耳、永和、納普、牧場5個村委會。農業主產馬鈴薯、玉米、小麥。
溝口鄉,茂縣轄鄉。1952年析渭門鄉置溝口鄉,1956年高龍鄉併入,1958年設溝口區,1963年復溝口鄉,1966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13公里。面積97.4平方公里,人口0.3萬。213國道過境。轄刁林溝、水磨坪、雞公寨、溝口、色巴、五家、大歧山、鄉園藝場8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馬鈴薯、小麥。經濟林木以蘋果、花椒為主。境內有建於清代的古建築“鏵頭嘴碉”和“敖盤群碉”。
光明鄉,茂縣轄鄉。1950年析富順鄉置光明鄉,1966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11公里。面積113.4平方公里,人口0.7萬。茂(縣)北(川)公路過境。轄馬蹄、上關、和平、勝利、明腳、中心、刀溪7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小麥、馬鈴薯。盛產禽蛋及豬肉,是縣肉食主要供應地之一。境內有風景旅遊地“黑鳳洞”。古迹有“隴木土司墓”。
富順鄉,茂縣轄鄉。1954年置富順鄉,196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城20公里。面積228.4平方公里,人口0.7萬。茂(縣)北(川)公路過境。轄甘溝、槽木、魚聽、團結、神溪、唱斗、寶鼎、永城、瓦窯9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小麥、馬鈴薯。是縣糧食、肉食、禽蛋供應地之一。.
土門鄉,茂縣轄鄉。1952年置土門鄉,1966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府23公里。面積80.7平方公里,人口0.4萬。茂(縣)北(川)公路過境。轄新村、太安、馬家、建設、羊坪、萬安6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小麥、馬鈴薯。是縣糧食和肉食供應地之一。境內有建於同治13年的“三元橋”。
黑虎鄉,茂縣轄鄉。解放前為黑虎鄉,1966年改公社,1982年復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16公里。面積133.2平方公里,人口0.2萬。有公路通213國道。轄小河壩、巴地五坡、藹紫關、耕讀百吉、鄉園藝場5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馬鈴薯、小麥。多種經營有木材、藥材、土漆。
飛虹鄉,茂縣轄鄉。1956年析回龍鄉置勝利鄉,1963年更名飛虹鄉,1966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府17公里。面積63.7平方公里,人口0.2萬。213國道過境。轄蘇家坪、渾水溝、水草坪、深溝、淺溝、鄉園藝場6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馬鈴薯、小麥。經濟林木以蘋果、花椒、核桃為主。境內有茂縣與日本合作開發的“長江流域旱河谷防護林工程”。
三龍鄉,茂縣轄鄉。1951年建三龍鄉,1966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32公里。面積22.5平方公里,人口0.3萬。有公路北接茂(縣)黑(水)公路。轄勒依、黃草坪、納呼、富布寨、卓吾寨、園藝場6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馬鈴薯、豆類。經濟林木以蘋果為主。羌族刺繡聞名全縣。境內有紅軍碉,是1935年30餘名紅軍犧牲的地方。有建於清道光11年的“卡玉村山王塔”。保存完好。
白溪鄉,茂縣轄鄉。1954年析小北龍置白溪鄉,1966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35公里。面積67平方公里,人口0.3萬。茂(縣)黑(水)公路過境。轄余家溝、羅頂、白溪、紫坪山、王家山、何家坪、杜家坪、鄉園藝場8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馬鈴薯、青稞。
窪底鄉,茂縣轄鄉。1952年析曲谷鄉置和平鄉,1958年更名為窪底鄉,1966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40公里。面積130平方公里,人口0.2萬。茂(縣)黑(水)公路過境。轄沙胡寨、三寨、犀牛山、雅珠寨、窪底、沙壩區牧場6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馬鈴薯、胡豆。牧業以牛、羊為主。是茂縣主要的林區之一。.
石大關鄉,茂縣轄鄉。1958年析較場鄉置幸福鄉,1966年成立石大關公社,1983年置石大關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30公里。面積177.5平方公里,人口0.2萬。213國道過境。轄桃花、巴珠、石大關、大店、拴馬、鄉園藝場6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馬鈴薯、蠶豆。牧業以牛、羊為主,盛產貝母、大黃、羌活等中藥材。林木以松、杉、樺為主。有釀酒廠。
太平鄉,茂縣轄鄉。1952年析蠶陵鄉置太平鄉,1966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府51公里。面積162.4平方公里,人口0.3萬。213國道過境。轄太平、沙灣、牛尾、楊柳溝、胡爾、木耳寨、鄉園藝場7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小麥、青稞。特產貝母、蟲草、羌活等中藥材,牧業以牛、羊為主。
松坪溝鄉,茂縣轄鄉。1952年置龍池鄉,1956年更名繁榮鄉,1966年改松坪公社,1983年置松坪溝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61公里。面積419平方公里,人口0.1萬。有公路東南接213國道。轄二八溪、火雞寨、岩窩寨、園藝場、牧場5個村委會。農業主產馬鈴薯、青稞、小麥。駐有縣牧場和縣林場,境內有堰塞湖,風景優美。被列為“省級旅遊風景區”。
曲谷鄉,茂縣轄鄉。1952年置曲谷鄉,1966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44公里。面積129.9平方公里,人口0.2萬。通公路。轄河壩、二布寨、河西、河東、色爾窩、鄉園藝場6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馬鈴薯。是茂縣主要的林區之一。牧業以牛、羊為主。
雅都鄉,茂縣轄鄉。1955年置雅都鄉,1966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56公里。面積154.7平方公里,人口0.3萬。有連接茂(縣)黑(水)公路的幹道。轄雅都、木魚、俄口、四寨、大寨子、俄俄、鄉園藝場7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馬鈴薯、小麥。是縣主要的林區之一,有珍稀樹紅豆杉,產蟲草、貝母等藥材。

區劃變更

民國2年(1913年)改茂州為茂縣。1950年1月茂縣解放,仍置茂縣。1958年7月,汶、理、茂3縣合併置茂汶羌族自治縣,縣治威州。1963年3月,3縣分治。縣治遷回鳳儀鎮。1987年12月撤茂汶羌族自治縣仍置茂縣。
1950年至1953年,先後曾為茂縣專署、四川省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地。縣治鳳儀鎮距省會成都193公里,距州府馬爾康290公里。
1997年,茂縣面積4060.4平方千米,人口9.7萬。轄3個鎮、18個鄉:鳳儀鎮、南新鎮、渭門鄉、永和鄉、溝口鄉、光明鄉、富順鄉、土門鄉、東興鄉、雅都鄉、曲谷鄉、回龍鄉、飛虹鄉、黑虎鄉、三龍鄉、白溪鄉、窪底鄉、疊溪鎮、太平鄉、松坪溝鄉、石大關鄉。縣政府駐鳳儀鎮。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底,茂縣總人口111452人,其中男性56863人,女性54589人,農業人口83111人,非農業人口28341人。2012年,茂縣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49‰。
2021年6月11日,阿壩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茂縣人口數為95361人。
茂縣是全國最大的羌族聚居縣,羌族人口約佔全縣總人口的92%、約佔全國羌族總人口的30%,除羌族外,境內還居住著漢、藏、回等17個民族。

經濟


綜述

2011年,茂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43億元,比2010年增長(增長基礎均為2010年,下同)36.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94億元,比2010年增長5.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2億元,比2010年增長56.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30億元,比2010年增長11.6%。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4%、66%和20%。三次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18:58:24調整為14:66:20。第一產業下降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提高8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提高6個百分點,建築業提高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下降4個百分點。
2011年,茂縣全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6.74億元,比2010年增長38.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0.93億元,增長10.3%;第二產業增加值4.19億元,增長61.9%;第三產業增加值1.61億元,增長12.5%,民營經濟佔GDP比重為31.4%,比2010年提高0.4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比2010年上漲5.3%。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2.6%;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價格上漲5.1%;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上漲2.0%;居住類價格上漲1.1%。

第一產業

堅持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調整結構,優化布局,做大做強生態農業為重點,努力創新工作思路,精心組織,紮實推進,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
農村基本情況。我縣轄3鎮18個鄉,149個村,424個村民小組,3個居委會。鄉村戶數25857戶,農村人口97133人,勞動力資源58538人。鄉村辦水電站9個,年發電量2374萬度。2012年末實有耕地6352公頃。全年農村用電量3258萬千瓦時。年末農業從業人員36956人。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3586萬元,比上年增長20.10%。
農產品。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4557公頃,比上年增加12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050公頃;油料作物602公頃,下降3.44%;蔬菜3487公頃,增長4.2%。全年糧食總產量31223噸,比上年增長3.0%。蔬菜播種面積3487公頃,比上年增加211公頃,蔬菜產量141129噸,增長26.64%;水果面積3696公頃,水果產量30301噸,增長16.22%。
表2:2012年主要農產品生產情況
單位:公頃、噸
指標播種面積總產量
絕對數比上年增長%絕對數比上年增長%
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4557——
糧食作物9050——321613.1
穀物5299-0.35209430.51
小麥53-35.37118-30.18
玉米5164——206550.63
其他穀物8218.8417020.57
豆類405-7.53701-12.37
薯類(折糧)33460.57105179.7
油料作物6023.448552.76
糖料合計————————
藥材類37——114——
蔬菜(含菜用瓜)34876.4414112926.65
瓜果————————
園林水果3696——3030116.22
2011年,茂縣特色農產品基地面積達29000畝,特色農產品24.5萬噸。自來水受益村149個,通汽車村149個,通電話村147個。有效灌溉面積4000公頃。2011年末實有耕地面積6125公頃,比2010年減少3.4%。農業機械總動力2011年末存量達到4.0萬千瓦,比2010年增長37.9%。全年農村用電量2713萬千瓦時。2011年末農業從業人員54332人。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1790萬元,比2010年增長5.9%。
2011年,茂縣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4545公頃,比2010年增加700公頃,增長5.0%。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083公頃,增長0.1%;油料作物582公頃,下降10.3%;蔬菜3276公頃,增長4.2%。全年糧食總產量31223噸,比2010年增長3.0%。蔬菜產量111439噸,增長3.5%;水果面積1997公頃,比2010年減少406公頃,水果產量26072噸,增長15.6%。
2011年,茂縣出欄豬70942頭,比2010年增長3.6%,出欄牛5964頭,增長6.4%,出欄羊15876隻,增長2.3%,出欄家禽56386隻,增長1.4%,出欄兔3385萬隻,增長40.2%;2011年末豬存欄58443頭,增長5.0%,牛存欄51328頭,降低0.9%,羊存欄30888隻,增長2.5%,兔存欄3385萬隻,降低21.1%;肉類產量穩定增長,全年產量達8098噸,增長4.0%。其中,豬肉產量7060噸,增長3.7%,牛肉產量526噸,增長8.0%,羊肉產量290萬噸,增長3.9%;全年奶類產量75噸,增長78.6%。
畜產品。牲畜出欄存欄穩步提高,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全年出欄豬74576頭,比上年增長5.12%,出欄牛6865頭,增長15.11%,出欄羊16767隻,增長5.61%,出欄家禽62144隻,增長10.21%,出欄兔4195隻,增長23.92%;年末豬存欄58654頭,增長0.36%,牛存欄49688頭,降低3.19%,羊存欄29798隻,降低3.53%,兔存欄5864隻,增加11.72%;肉類產量穩定增長,全年產量達8586噸,增長6.03%。其中,豬肉產量7252噸,增長2.72%,牛肉產量625噸,增長18.82%,羊肉產量320萬噸,增長10.34%;全年奶類產量96噸,增長28.00%。
表3:2012年主要畜產品生產情況
單位:頭、只、匹、噸
指標當年出欄數期末存欄數肉產量
絕對數比上年增長%絕對數比上年增長%絕對數比上年增長%
745765.12586540.3672522.72
686515.1149688-3.1962518.82
167675.6129798-3.5332010.34
家禽6214410.218945228.361258.69
其他大牲畜261747.778722-25.17256156.00
其中:馬240936.028722-28.31236136.00
419523.92586411.72814.28
奶類產量————————9628.00
其中:牛奶————————9628.00
山羊毛產量————————————
綿羊毛產量————————————
蜂蜜產量————————273.84
禽蛋產量————————1691.9
肉類總產量————————85866.03

第二產業

茂縣201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7138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3.75%;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44645元,增長24.10%,工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強化。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2834萬元,同比增長7.90%。
2011年,茂縣全部工業增加值111023元,增長57.0%,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5%,比2010年提高5.3個百分點,對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65.3%,工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強化。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7040萬元,同比增長47.1%。
2011年末,茂縣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戶,資產591650萬元;全年實現利稅總額7067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達36.1萬元/人。
2011年,茂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00030萬元,比2010年增長11.65%。基本建設投資461783萬元,下降7.98%;更新改造投資47437萬元。

第三產業

2011年,茂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872萬元,比2010年增長19.2%。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8707萬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2165萬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21.0%和14.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34122萬元,增長18.9%;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6267萬元,增長20.5%。
2011年,茂縣共接待海內外遊客88.67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6333萬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178.1%和132.6%。
2011年,茂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166萬元,比2010年增長2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85932萬元,其中,教育支出增長13.5%,醫療衛生支出增長45.1%,科學技術支出增長24.8%,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107.5%。
2011年末,茂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03012萬元,比年初減少18.0%。各項貸款餘額146722萬元,比年初增長5.3%。2011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51999萬元,比2010年增長14.2%。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90132萬元,比上年下降29.98%。基本建設投資350732萬元,下降24.05%;更新改造投資25000萬元,下降47.30%。從產業投資看,第一產業投資0萬元;第二產業投資138897萬元,下降22.68%;第三產業投資236835萬元,下降27.86%。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
交通運輸業。年末,行政區劃面積內公路總里程達1019公里。公路客運周轉量6609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33.46%;公路貨物周轉量39910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36.81%。
郵電通信業。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6597萬元,比上年增長12.96%。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2299戶,行動電話用戶87833戶,網際網路用戶10561戶。
國內貿易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838萬元,比上年增長17.04%。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5111萬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2727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2.31%和4.62%。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38421萬元,增長12.60%;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8723萬元,增長39.19%。
旅遊業
全年共接待海內外遊客114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7907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8.56%和40.38%。
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支。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510萬元,比上年增長23.6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06222萬元,其中,教育支出增長51.53%,醫療衛生支出降低3.16%,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8.78%,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20.55%。
金融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84381萬元,比年初減少24.18%。各項貸款餘額131935萬元,比年初減少10.08%。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74418萬元,比上年增長14.75%。
2020年,茂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0248萬元,年均增長3.2%;實現地方一般公共財政收入20049萬元。

文化


非遺文化

羌族多聲部民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羌戈大戰(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羌族羊皮鼓舞(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羌年(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方民俗

轉山會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為“祭山會”(又稱轉山會)和“羌年節”(又稱羌歷年),分別於春秋兩季舉行。春季祈禱風調雨順,秋後則答謝天神賜予的五穀豐登,實際上是一種春禱秋酬的農事活動,卻始終充滿濃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遠古神秘文化的光輝。
羌族俄苴節
“俄苴”意為農曆正月初五,是羌族村寨的狩獵節,又叫男子節。在節日上,將舉行祭祀、男子狩獵等極富羌族特色的民間活動。
羌族薩朗
羌族薩朗屬於集體性舞蹈,由一能歌善舞者領頭,男女各列一行或拉手圍成圈,邊唱邊跳,下肢動作靈活多樣,雙臂僅前後擺動而已,所唱歌曲多是口頭流傳下來的古老民歌,用羌語演唱。該舞蹈節奏明快,舞姿雄健。

文化藝術

民族文化
茂縣是羌族聚居區,是全國羌族人口最多的縣,有羌族80875人,佔總人口的88.92%,佔全國羌族總人口的30.5%。羌族是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自稱“日麥”、“爾瑪”。遠古,羌人居住於中國西部地區,甲骨文中已有了羌人活動的記載。秦時,西北羌人開始大規模遷徙,其中部分羌人來到岷江上游的今茂縣等一帶地區生息繁衍至今。
從建築到服飾,從宗教到歌舞都有原生態遠古痕迹:神奇的黑虎“邛籠”古碉、激越的莎朗、婆娑的羌紅、醇美的咂酒、神秘的祭祀、蒼涼的羌笛、悠揚的口弦、充滿吉祥的婚俗、趣味的體育活動和悲壯的喪葬、在羌鄉的每一個角落都飄蕩著自然的生命激情。羌族“釋比”文化和祭祀遠古凱甲舞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特產美食

茂縣特產有:茂汶蘋果、茂縣花椒、甜櫻桃、釀酒葡萄、脆紅李、枇杷、蟲草、天麻、川貝、當歸、獨活、黃芪、蕨菜、刺龍包、松茸等。
特產概況
茂縣是水果之鄉。春季可品嘗到櫻桃,夏季是蘋果、桃、李、梅、核桃等的盛產季節,茂縣蘋果馳名海內外,花椒、核桃等乾果質優量大,可到市場或親自到果園挑選購買。茂縣花椒很有名氣,以溝口鄉的花椒最負盛名。茂縣還可購得天麻、當歸、貝母、黨參、冬蟲夏草、黃芪、禾香、羌活、大黃等名貴中藥材及野菌、雲豆、野菜等食品。生漆也是茂縣一大特產。民族地毯、羌族刺繡和羌族服飾等工藝品久負盛名。
茂縣花椒
茂縣花椒栽培歷史悠久,質地優良,馳名全國。主栽“大紅袍”花椒是“西路花椒”代表品種,其果實以油重粒大、色澤紅亮、芳香濃郁、醇麻可口的獨特風味,在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茂縣花椒系川西北高原羌寨無公害自然綠色特產,種植規模6萬畝,年產量1200噸,是茂縣農業主要經濟收入。
茂縣李
茂縣李,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的著名特產,該品果實中大、圓形、整齊,縫合線不明顯。果粉、果肉厚,肉質硬脆、纖維少,味甜,有香氣。核小,離核,成熟期晚。
茂縣李果實中大、圓形、整齊,縫合線不明顯。果粉、果肉厚,肉質硬脆、纖維少,味甜,有香氣。核小,離核。成熟期晚(8月中下旬-9月上旬)。茂縣人工栽植李已有幾千年歷史,據《華陽國志》記載,“古汶山郡(今茂縣)崇伯鯀子娶有莘氏女治水……汶山郡的塗禹山生禹。禹治水后,滄海變良田。昔有蜀山部族開拓桑麻桃李。”可見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前茂縣即有人工種植李(羌人稱撤依咪)。
茂縣境內仍有百年李樹5000餘株生長開花結果,其頑強的生命力令人驚嘆:千年李鄉、萬畝李園,凝四時精氣,匯天地人和,聚生態之美,備休閑之樂。春賞李花香雪海,九鼎金秋碩果彤,衣袖猶藏茂州風,遊伴爭食李青紅。
茂縣是全國著名落葉水果之鄉,擁有3萬畝茂縣脆李、青脆李、脆紅李,是國家-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並向周邊輻射達五萬餘畝。茂縣李果面亮麗,光滑有光澤,果粉厚,質地爽口脆嫩,香氣濃郁,品質上等,耐貯運。

交通


茂縣對外交通以公路為主國道213線、省道302線縱貫全境,是阿壩州聯繫成都、綿陽、德陽的交通樞紐地。也是途經“九環線西線”前往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黃龍山的必經之地。
截至2012年,茂縣公路總里程1332.955公里,其中,國道(G213線)100.5公里,省道(S302線茂黑路、茂北路)80.978公里,縣道(赤維路)23.337公里,鄉道12條共86.879公里,村道143條共1008.104公里(其中已實施抗疏力路面68.265公里,水泥砼路面255.21公里,其餘為泥結碎石路面)。按技術等級分有二級公路:109.217公里(國道213線100.5公里,省道302線8.717公里),三級公路:193.647公里(安鄉路37.85公里,松坪溝路25.507公里,S302線67.568公里),四級公路:695.355公里(村道610.646公里,縣鄉道84.79公里)。

社會


教育

截至2011年,茂縣有中、小學及幼兒園專任教師1437名。全縣幼兒園16所,在園幼兒2105名;小學24所,小學在校學生8413名;初中3所,初中在校學生5147名;高中1所,高中在校學生1584名。小學階段入學率95%,初中階段入學率97%。“6+3”藏區免費教育學生517名。茂縣有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一所,專任教師169名,在校學生1061人,其中“9+3”藏區免費教育學生115名。
解放前夕,全縣僅有中學1所,小學58所(含私塾),醫院1所,中藥鋪13家。全縣96%的人口是文盲。解放后教育事業得到迅速發展。1990年有小學188所,中學8所,教職工970人,在校學生1500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分別達到82%和89.5%。解放后,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迅速發展,縣、區、鄉(鎮)建立了醫院、衛生院、所,有醫院病床186張,衛生技術人員307人,各級衛生機構37個。還建立了防疫站、婦幼保健站等機構,基本上在全縣建起了防病治病的醫療網點。體育設施逐步完善,群眾性的體育活動蓬勃發展。境內有州級文物保護單位隴木土司墓葬群、茂州古城遺址、疊溪摩岩造像等。
其它縣境內“三齊、黑虎脫土歸州”、“打鹽店”等歷史事件震撼了封建統治。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曾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和蘇維埃政權,達2000名羌族兒女參加了紅軍,對革命做出了貢獻。民國時期的“怒殺‘孫老虎’”、“龍坪事件”、“茂北事變”等震撼了國民黨的統治。
解放后,注重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占幹部總數的56%以上。在解放茂縣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茂縣各族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科技

2011年,茂縣開展各類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00餘期,培訓新型農民35400人次。建立中藥材專業合作社1個,培植種植大戶7戶。全縣已有17家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60家專業合作組織,涵蓋花椒、水果、蔬菜、生豬、家禽、藥材等多個領域。

衛生醫療

截至2011年末,茂縣有衛生機構31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5個,婦幼保健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醫學科學研究機構及在職培訓機構1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542張,衛生技術人員460人。

體育

截至2011年末,茂縣有國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22個,公共圖書館9個。擁有體育場1個,體育館1個,室內全民健身中心1個。

社會保障

牟托寨
牟托寨
2011年,茂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922元,比2010年增長11.3%。家庭總收入中,工資性收入17748元,增長10.1%,經營凈收入582元,財產性收入132元,轉移性收入2232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4620元,較2010年增收920元,增長24.9%。其中,工資性收入1137元,增長25.1%;家庭經營收入2791元,財產性收入93元;轉移性收入598元。
2011年,茂縣城鎮新增就業925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失業保險參保人數3931人。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15306人,培訓農民工817人。
2011年末,茂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380人,比2010年末增加2375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15761人,比2010年增加6986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16478人。

旅遊


概況

風光獨特。茂縣地處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過渡地帶、高山聳峙、峰巒疊嶂、河谷深邃、懸崖壁立。北有岷山、南有龍門山、西有邛崍山諸山脈,有“峭峰插漢多陰谷”之稱。河谷與高山氣溫懸殊,春天高山冰雪未融,河谷已是百花盛開;陽光充沛,氣候宜人,是解暑納涼、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物暢其流。茂縣交通區位優勢突出、地理位置適中。對外交通以公路為主,國道213線、省道302線縱貫全境,距成都190公里,距都江堰101公里,東連北川、安縣、綿竹,南接什邡、彭州、汶川,西毗理縣、黑水,北鄰松潘,是阿壩州聯繫成都、綿陽、德陽的交通樞紐地,是途經“九環線西線”前往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黃龍的必經之地。隨著成蘭鐵路、汶九、汶馬高速的規劃建設,茂縣交通優勢將更為明顯。
文化厚重。茂縣是我國最大的羌民族聚居地,全縣總人口約11萬人,其中羌族人口10萬餘人,佔全縣總人口的92%,羌族人口約佔全國羌族總人口的30%。羌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羌民族一年還有大型“歌節”“祭山會”“議話坪”“瓦爾俄足節”等活動。
民康物阜。茂縣有蜚聲海內外的“茂汶蘋果”;更有馳名中外的“茂縣大紅袍花椒”;也有甜櫻桃、釀酒葡萄、羌脆李、枇杷等特色水果;同時還有藥用價值極高的蟲草、天麻、川貝、當歸、獨活、黃芪等中藥材和大量的蕨菜、刺龍包、松茸等野生食用植物。羌族刺繡和羌族服飾等工藝品久負盛名。
美景如畫。茂縣旅遊文化資源豐富,有以“羌鄉古寨”為代表的國家AAAA級景區;有省級風景名勝區疊溪·松坪溝和九鼎山——文鎮溝大峽谷,有世界上保護較為完整的疊溪地震遺址,有黑虎羌寨碉樓群和營盤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寶鼎溝國家自然保護區和土地嶺國家森林公園。如今,茂縣正在著力打造九鼎山高山滑雪場、羌城、黑虎羌寨等新的旅遊景點,旅遊產業發展後勁十足。到茂縣,可觀茂縣美景、可感古羌文化、可玩高山滑雪、可看古城文物、可品四季瓜果。

風景名勝

松坪溝
松坪溝景區由三溝六海子組成,三溝為松坪溝(主溝)、魚兒寨溝(支溝)、水磨溝(支溝)、呈丫型分佈,由疊溪下海口入景區。主溝檢坪溝發源於日多沃山魯茲郎古東西,全長39公里,以公棚海子、水磨溝、白臘寨孩子為核心景區,核心景區距疊溪地震遺址11.9公里,景區內生態環境原始古樸,群峰挺拔,植被層次分明,以樺木、雲杉、冷杉、高山矮灌木為主50多個科。色彩四季變幻,春夏季節山花爛漫,夏秋時節青松蒼翠,林木蔥鬱,深秋季節紅葉漫山,冬季白雪皚皚。區內有美麗草原,面積86017.1公頃,春夏芳草碧綠百花花爭鳴,秋冬滿野金花,金光燦爛,牛馬成群,牧人歡歌,好一幅生動的草原牧圖。區內名貴野生中藥材品種繁多,蘊量豐富,有植物類184科574種,據1984年推算,總蘊量約540多萬公斤,在海拔3700―4200米的草甸地段,分佈有蟲草、貝母、黃、木香、羌活、大黃等名貴中藥材。區內動物種類繁多,有金絲猴、馬熊、野鹿、貝母雞等31種90多屬。受高山氣候影響,天景、氣景、水景尤為絢麗,玉帶般的溪溝將6個海子綴於一體,使各景點相連接,一步一景,變化無窮,其樂無窮,置身其中,彷彿走進一部山水畫廊。
九頂山
九頂山位於縣城南面的岷江東岸,主峰海拔4969.8米,景區面積約為300多平方公里。分為東坡和西坡(即前山和後山)兩大部分。東坡有數個海子錯落分佈,九頂主峰日出時的日照金山和日落時的滿天彩霞都可倒影在九龍池中,水天山色、交相輝映,為主要景點之一。
土地嶺森林公園
土地嶺森林公園於1998年經省林業廳評定為省級森林公園,是岷江水系與涪江水系的分水嶺,位於縣城東部7公里處,地理位置東經103°51′~103°56′,北緯31°40′~31°45′。公園山脈屬龍門山脈,大體呈現南北走向,西北角為頂點,分大小不等的三部分,總面積1159.7平方米,其最高峰老君山海拔3468.8米,最低處海拔1600米。土壤以黃棕壤、棕壤、黃壤為主。峽谷針葉林帶的“岷江上游植被小區”。其主要樹種是華山松、油松、水杉、樺木、冬青、水青㭎、槭樹等;灌木主要是懸鉤子、水楊梅、胡枝子、小葉杜鵑等;草本植物有艾蒿、蕨類、千草等。林中棲息紅腹雉、錦雞等珍禽鳥類,並有蘇門羚、大熊貓、岩羊等保護動物出入。園內植被保護完好,常流水的溪溝、泉眼較多,給公園要生產、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園內的靜州大溝集水面積43.9平方公里,平均流量0.765立方米/秒。土地嶺森林公園是旅遊觀景的好去處。
中國古羌城
茂縣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是中國最大的羌族核心聚居地和羌文化核心保護區,是古蜀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中國羌族歷史文化旅遊目的地,是享譽中外的中國羌都。聞名中外的中國古羌城就坐落於茂縣縣政府所在地—鳳儀鎮,其集文化傳承保護、休閑體驗、遊樂觀光為一體,是品牌獨特的羌文化濃縮展示地和人文景區。
中國古羌城地處茂縣岷江西岸金龜包、銀龜包之間,坐西朝東,背靠水西,腳抵岷江,面向九鼎聖山,頭枕藍天白雲,莊嚴雄偉,氣勢恢宏。中國古羌城佔地3000餘畝,規劃面積2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5萬平方米,建築基礎面積14萬平方米。中國古羌城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築風貌、民風民俗、祭祀禮儀,充分體現羌文化的原生態環境和羌民族的生息特點,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羌族文化活態展示、展演區及文化休閑、體驗旅遊目的地。
中國古羌城主要由中國羌族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羌文化廣場、羌王官寨、羌文化主題酒店、演藝中心、薩朗廣場、羌聖山、炎帝廣場、天碉、祭祀廣場、羌鄉古寨和停車場、彩虹雲梯、古羌城門、古羌城景觀支道、水系景觀、古羌磨房、古羌繩渡、古羌木橋、金銀路、水西路、金龜寨等景觀、景點及特色建築組成,是目前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羌文化最大核心展示地。

代表人物


文治昌

1923年考入成都國立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1927年考入四川師範大學體育系。同年(民國16年)7月,參加在上海舉辦的國際第八屆遠東運動會,獲紀念銅牌一枚。
1930(民國19年)年畢業,3月赴杭州參加第四屆全國運動會,獲萬米長跑第二名,首次為四川捧回銀杯一個。其後,在成都、新都擔任中學體育教師。1942年1月,回茂縣任茂松理汶縣立初級中學體育教師。1945年,第十六區專員公署在茂縣禹鄉運動場舉辦首屆專區運動會,文任總指揮、總教練、總裁判。1949年任縣參議員。1959年因歷史問題被捕入獄。1975年獲釋返鄉。1983年5月平反。同年,任茂縣政協委員、政協阿壩州第七屆委員會委員。1989年病逝。享年87歲。

楊松英

(1943—),女。四川省茂縣人,全國勞動模範、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茂縣第十屆人大代表、縣人大常委會委員,曾擔任中共茂縣第七次黨代會代表、第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雙學雙賽能人,第六屆四川省黨代表,四川省先進工作者,三次被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事迹曾被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四川日報》、《四川經濟報》等報道,名字被收入《中華群英錄》、《中華女英才—世界認識你》。
1979年1989年兩次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88年獲“四川省售糧模範”稱號;198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與何雨農、王武倫等並稱為羌族傑出人物.

楊志榮

(1948—)男,羌族。四川省茂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文化。
1965年12月至於1973年在在成都軍區原步兵十四團任戰士、班長、排長、副指導員。1974年至1980年在四川省軍區獨立四團任連長、營長。1981年至1983年在四川省軍區獨立團任副團長。1984年至1989年在四咱省甘孜軍區後勤部任副部長,部長。1990年至1992年在四川省阿壩軍分區任參謀長,副司令員。1993年至1995年在四川省甘孜軍分區任司令員。1996年至1997年在四川省樂山軍分區任司令員。1998年至今在四川省軍分區任副參謀。1988年授予上校軍銜,1991年授予大校軍銜。

邱光華

邱光華烈士,四川茂縣人,羌族,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部飛行員、機長。1957年4月出生,1974年4月入伍,1976年6月入黨,大專文化,大校軍銜。四種氣象飛行指揮員、副師職特級飛行員。近些年,多次執行軍事演習、衛星回收和搶險救災等重大任務,總飛行時間5800多小時。榮立二等功兩次,三等功四次。陸航某團特級飛行員,是1974年周總理挑選的第一批少數民族飛行員。
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中,飛行63架次,和機組人員一起先後向汶川、茂縣、理縣、卧龍、映秀、耿達、青川、北川、平武、安縣共運送救災物資25.8噸,運送各類救援人員87人,轉移受災群眾234名,其中因災受傷人員54名。
即將到齡停飛的邱光華主動找到團領導要求到救災一線去。5天之後,他才得知,自己家中房屋被毀,年近80歲的父母住進了窩棚。從大地震發生當天起,邱光華6次飛赴茂縣執行任務,每次都從家鄉上空飛過。一次搶運傷員時,機降點距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間隙,他仍然沒有離機回家。
2008年5月31日下午,邱光華駕駛一架米-171運輸機直升飛機在執行運送第三軍醫大學防疫專家到理縣的任務。返回途中,在汶川縣映秀鎮附近因局部氣候變化,突遇低雲大霧和強氣流,直升飛機於14時56分失事。機上有機組人員5人和因災受傷轉運群眾10人及當地民警3人。機組人員5人是邱光華、李月、王懷遠、陳琳和二級士官張鵬。
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於2008年6月14日簽署通令,給邱光華同志追記一等功。
2009年,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鳳友

原名李鳳華,男,羌族,1917年10月生,四川茂縣富順鄉人。193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后,歷經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全國解放后投入新疆邊防邊疆建設。1943年9月任新4旅2營營長、團長、副師長,第2航空預備學校校長,新疆軍區獨立師師長。1979年1月-5月任中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委常委,北疆軍區司令員。1987年6月-1991年3月任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顧問委員會常委。1988年7月獲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正軍級幹部。1992年離休。2002年3月25日在烏魯木齊逝世,享年85歲。

何雨農

原名裕隆,又名玉龍,字之義,男,羌族,1920年3月16日出生,四川省茂縣鳳儀鎮水西村人。何雨農7歲上學讀私塾,10歲時因家境困難而輟學;1935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何雨農一生經歷了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歷任戰士、班長、團部參謀、師部參謀、副團長、團長、十八軍副參謀長、西藏軍區後勤部長和副參謀長、成都軍區後勤部副部長等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55年9月,榮授陸軍大校軍銜,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榮獲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3年8月經中央軍委批准,按副兵團職待遇離職休養。1996年8月12日在成都陸軍總醫院病逝,享年76歲,葬於成都市墓盤山。
受災情況
大地震后,茂縣全縣房屋100%受損,縣城房屋80%成為危房,農村房屋80%以上垮塌,群眾住房恢復困難,部分農村無法就地安置。截至2008年5月21日16時,茂縣因災死亡618人,失蹤1006人,受傷5927人。
在受災人數方面,茂縣高於汶川,地震波及茂縣22個鄉鎮、149個村,受災群眾近15萬人(包括流動人口3萬餘人,因地震發生時正值遊客運輸高峰期,造成7573名遊客滯留茂縣境內)。因進出道路中斷,帳篷、藥品、糧食、衣物、燃油等救災物資嚴重緊缺,多數鄉鎮情況告急,但縣鄉公路122公里和鄉村道路全面癱瘓,恢復困難。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29日,入選四川首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單。
2020年6月30日,茂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1年1月19日,入選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名單。
2021年8月,入選四川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