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曉夢的結果 展開

曉夢

宋代李清照詩作

《曉夢》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記夢詩。此詩通過對神仙境界中仙人們逍遙自在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的嚮往,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尋求精神解脫而不得的苦悶心態,蘊含著作者對現實社會的厭惡之情。全詩想象豐富,富有浪漫色彩,詩境開闊,灑脫飄逸,有仙骨神韻,在李清照詩作中,可謂獨具一格。

作品原文


版本一
曉夢
曉夢隨疏鍾,飄然躡雲霞。
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
秋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棗如瓜。
翩翩坐上客,意妙語亦佳。
嘲辭斗詭辯,活火分新茶。
雖非助帝功,其樂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
起來斂衣坐,掩耳厭喧嘩。
心知不可見,念念猶咨嗟。
版本二
曉夢
曉夢隨疏鍾,飄然躋雲霞。
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
秋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棗如瓜。
翩翩坐上客,意妙語亦佳。
嘲辭斗詭辯,活火分新茶。
雖非助帝功,其樂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
起來斂衣坐,掩耳厭喧嘩。
心知不可見,念念猶咨嗟。

註釋譯文


註釋

⑴疏鍾:稀疏的鐘聲。
⑵躡:踩,踏。一作“躋”。
⑶因緣:依仗,憑藉。安期生:秦時仙人。《列仙傳》:“安期先生者,琅琊阜鄉人也。賣葯於東海邊,時人皆言千歲翁。秦始皇東遊,請見,與語三日三夜,賜金璧,度數千萬。出於阜鄉亭,皆置去,留書,以赤玉鳥一雙為報,曰:后數年,求我於蓬萊山。始皇即遣徐市、盧生等數百人入海。未至蓬萊山,輒逢風浪而還。立祠阜鄉亭海邊十數處雲。”
⑷邂逅:不期而遇。萼綠華:古代傳說中的得道仙女。《真誥》卷一:“萼綠華者,自雲是南山人,不知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顏色絕整。以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羊權家。自此往來,一月之中,輒六來過耳。雲本姓羅。贈權詩一篇,並致火浣布手巾一方,金石條脫各一枚。”
⑸無賴:沒有道理,不湊趣,惡作劇。
⑹玉井花:傳說中神奇的蓮花。韓愈詩《古意》:“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
⑺食棗如瓜:《史記·封禪書》:“李少君曰:君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居蓬萊,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⑻翩翩:風度瀟灑。
⑼意妙:一作“貌妍”。
⑽嘲辭:嘲謔的話語。斗:競爭,競賽。詭辯:言語奇特機智。
⑾活火:旺盛的火焰。《因話錄》卷二:“茶須緩火炙,活火煎。”分新茶:用新茶作分茶之戲。一作“烹新茶”。
⑿帝:天帝。一說皇帝,亦通。
⒀莫可涯:無涯,無窮盡。一作“何莫涯”。涯,邊際,極限。
⒁歸故家:回到舊家。一作“故歸家”。
⒂斂衣:斂掩衣襟,即整裝以示肅敬。
⒃咨嗟:嘆息。

譯文

疏朗的晨鐘催我入夢鄉,飄飄身輕登雲霞。
有緣碰上安期生,又意外遇到仙女萼録華。
哪知秋風太無理,吹盡了太華峰頭玉井花。
一起看蓮藕大如船,一起嘗鮮棗大如瓜。
座上賓客無不風流瀟灑,意氣高妙詞語更佳。
嘲笑爭辯談怪論,火旺煙輕玩分茶。
不是輔佐天帝建功業,卻是自有歡樂無邊涯。
人生如能這樣過,何必一定要回家!
夢醒起身整衣坐,捂住雙耳驅喧嘩。
明知夢境難親見,想想還是惋惜它。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記夢詩,李清照的記夢詩僅此一首,其具體作年難以考證。研究者有定它為南宋滅亡作者南渡以後所作的。因詩中有“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等語,謂“因故家已經淪陷,實際上無家可歸,這句的含義就顯得倍加沉痛”。也有人認為不能完全排除作者在南渡之前,離家日久之時,也有可能說出這樣的話來。

作品鑒賞


賞析

五言古體詩以不換韻為正格,此詩便是一韻到底的。但它在內容安排上,卻有點像那種四句一換韻的詩:每四句各成一小段落。詩題即首句起頭二字,這是風謠樂府傳統中之通例,詩中亦常有。此詩寫作者某天早晨睡起前夢幻中的一番遊仙經歷以及醒來后的感慨。詩境開闊,風格飄逸。
“曉夢隨疏鍾,飄然躡雲霞。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先敘入夢遇仙。拂曉前作者一度醒來,又隨著鐘聲進入夢境,“疏”字形容鐘聲緩而輕,這恰好能起催眠作用。飄忽身輕,躋入雲霞。從飄飄欲仙,到夢見仙人,就十分自然。在仙人中,作者舉了人們熟知的安期生和萼綠華。可能同是女性的緣故,作者似乎對遇到萼綠華顯得特別高興。
“秋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棗如瓜。”據韓愈描寫,玉井蓮開花高達十丈,它的根藕當然也會大得像條船了;由藕說到棗,按比例擴大,天衣無縫地將李少君說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的話用上了。與仙人們在一起,其興奮愉悅之情洋溢紙上。
“翩翩坐上客,意妙語亦佳。嘲辭斗詭辯,活火分新茶。”這四句寫人物誌趣風貌,敘寫諸仙座中以嘲謔取樂、分茶為戲情狀。意妙、語佳、思捷、手巧,加之風度翩翩,真是無一不好。雖說只是夢中幻境,實際上卻完全是作者自己生活理想的反映。所以,敘來也充滿熱情。
“雖非助帝功,其樂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寫自己對神仙生活的羨慕和感慨。這樣的意識通常總是在夢回清醒之後才會產生的。這裡作者正是以感想來代替敘述,略去如何從夢中驚醒過來的描寫,使詩意更為緊湊,過渡了無痕迹,又簡省了很多筆墨。
“起來斂衣坐,掩耳厭喧嘩。心知不可見,念念猶咨嗟。”最後補明醒來以後,尚對夢境無限留戀。醒來後作者陷入了沉思。“喧嘩”包含著現實生活中人們為名利得失紛爭不已的意思,對此夢中所見,更覺得可“厭”。這是從對夢境和現實的相反感受寫。明知是幻夢而猶念念不已,則是從理智和感情的矛盾狀態寫。這樣來寫內心的強烈感受,是深刻而真實的。
此詩借美好的夢境來寄託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同時反襯出現實生活之可“厭”。在構思命意上,也許受到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的一些影響。不過,李白詩在卒章顯志時,能昂首揚眉,表現得傲骨嶙峋;而李清照這首詩,卻只是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息。

評價

明·趙世傑:筆意亦欲仙。(《古今女史》詩集卷二)
清·俞正燮:詩秀朗有仙骨也。(《癸巳類稿·易安居士事輯》)
現代·王延梯:這詩飄然而有仙骨,具有豪邁灑脫的特色……表現了詩人對個性自由的渴望,對沒有桎梏、沒有羈絆的生活的嚮往,反映了詩人追求精神解脫的苦悶心情和對封建束縛的反抗。(《李清照評傳》)
現代·王璠:和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與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江東兼呈李白》兩詩相類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從詩的內容上說:都是表示作者厭惡現實,想脫離塵俗,去到想象的天國里討生活,憑空的虛構出若有其事的神仙境界。從描寫的投巧上說:三詩都是腦子裡的幻想,寫得迷離恍惚,含有一種神秘性,把人引入其中,幾乎疑是真事,而不覺是置身於虛無飄渺中。從作者的背景上說:他們三人均生當亂世,社會擾攘的時代,李白的浪跡江湖,杜甫的窮愁潦倒,清照老寡凄涼,對於國家,對於身世,無一不感到辛酸凄慘,因此有這冥想的詩篇。況且他們同是天才的大詩人,寫出來的詩有不期然而然的暗合,實非偶然呢!(《李清照研究叢稿·李清照的詩》)

作者簡介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並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輯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