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漢語詞語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活動,是知覺的一種高級形式。觀,指看、聽等感知行為,察即分析思考,即觀察不止是視覺過程,是以視覺為主,融其他感覺為一體的綜合感知,而且觀察包含著積極的思維活動,因此稱之為知覺的高級形式。
是指細察事物的現象、動向;考查或調查;清朝官員的名稱。採訪時“觀察”意思是:指記者對客觀事物所進行的一種查看體驗活動,簡單講就是用眼睛採訪。另有雜誌《觀察》,是民國最為成功的大型知識分子雜誌之一,它的成功主要在於它的經營和它所持的立場。
[observe;survey]∶細察事物的現象、動向。
我曾細心地觀察我的孩子們。
1.審視察看
周禮·地官·司諫》:“司諫,掌糾萬民之德而勸之朋友,正其行而強之道藝,巡問而觀察之。”
《後漢書·應劭傳》:“雖未足綱紀國體,宣洽時雍,庶幾觀察,增闡聖聽。”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瞿薩旦那國》:“王遂命駕,躬往觀察,既覩明賢,心乃祗敬。”
清 王韜《<火器略說>后跋》:“時中丞方有觀察 蘇 松 之命,亟欲招餘一往。”
陳其通《萬水千山》第三幕:“部隊來到 赤水河邊停住。李有國、羅順成 登上巨石觀察情況。”
2.官署名稱
唐代於不設節度使的區域設觀察使,省稱“觀察”,為州以上的長官。宋 代觀察使實為虛銜。清 代作為對道員的尊稱。
唐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其餘觀察及諸州刺史、縣令、錄事、參軍多至每月五十千。”
宋 何薳《春渚紀聞·謝石拆字》:“石 見字即端視中貴人曰:‘此非觀察所書也。’”
康有為 《<日本雜事詩>序》:“吾友 嘉應 黃觀察 公度,壯使 日本。”參見“觀察使”。
3.宋元捕役
宋 周密《癸辛雜識前集·王小官人》:“建康 緝捕使臣 湯某 者,於儕輩中著能聲,蓋羣盜巨擘也。一日,有少年衣裳楚楚,背負小笈,投 湯 所居…… 湯 亦素知其名,因使小憇。辭云:‘觀察在此,不敢留,只今往 和州,擬假一力,負至 東陽鎮問渡。’”
《二刻拍案驚奇》卷五:“﹝大尹﹞即喚過當日緝捕使臣 何觀察 分付道:‘今日奉到密旨,限你三日內要拿元宵夜做不是的一伙人。’”
清 陳其元《庸閑齋筆記·歷代官名官制之同異》:“﹝仆﹞則曰:‘觀察者,捕役之別名也。’眾皆不解,則持《水滸傳》‘緝捕使臣 何觀察 ’為證。雖羣嗤其妄,然 元 明 之際,稱捕役為觀察亦實有此名矣。”
4.清代對道員的尊稱
唐代(中葉後於未設節度使的各道)設“觀察使”,為州以上的長官。清分守道轄一省內若干府、縣,分巡道轄一省內某一專門項目,其地位類似唐之觀察使,後人因為分守、分巡道員也管轄府州,就借用以尊稱道員。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方向、比較持久的知覺。它是以視覺為主,融其他感覺為一體的綜合感知,是知覺的一種高級形式。觀察中包 含著積極的思維活動,因此,人們也把它稱為思維的知覺。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一切科學實驗,科學的新發現、新規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確、系統的觀察基礎之上的。居里夫人的女兒曾把觀察譽為“學者的第一美德”一巴甫洛夫一直把“觀察、觀察、再觀察”作為座右銘,並告誡學生:不學會觀察,你就永遠當不了科學家。學生的學習也離不開觀察,各科教學中只有運用觀察,才能使學生對學習對象獲得鮮明、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通過抽象概括達到理性認識。
觀察力即觀察能力,是指能夠迅速準確地看出對象和現象的那些典型的但並不很顯著的特徵和重要細節的能力。它是個人通過長期觀察活動所形成的。觀察力是智力結構的第一要素,是智力發展的基礎。觀察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人感知的精確性,影響人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觀察力是人智力發展的重要條件,要發展人的智力,就要重視培養人的觀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