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

肺痿

肺痿,中醫病名。是指肺葉痿弱不用,臨床以咳吐濁唾涎沫為癥狀,為肺臟的慢性虛損性疾患。本病為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後期發展而成。其病位主要在肺,但與脾、胃、腎等臟密切相關。發病機理主要為熱在上焦,肺燥津傷;或肺氣虛冷,氣不化津,以致津氣虧損,肺失濡養,肺葉枯萎。辯證有肺臟虛熱和虛冷兩大類,以虛熱證較為多見。治療總以補肺生津為原則。凡西醫學中某些慢性肺實質性病變如肺纖維化,肺不張、肺硬變等,臨床表現肺痿特徵者,均可參照本節辯證論治。

簡介


● 英文名稱:Lung Atrophy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肺痿者,其積漸已非一日,其寒熱不止一端,總由腎中津液不輸於肺,肺失所養,轉枯轉燥,然後成之。(《醫門法律·肺痿肺癰門》)

名詞解釋


● 肺葉枯萎不榮或痿弱不用,以胸憋氣短,咯吐濁唾涎沫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肺痿多由多種慢性肺系疾病遷延不愈或失治誤治后,耗傷肺氣、灼傷肺津,致使肺虛,津氣虧損失於濡養,後期導致肺葉痿弱不用發展而成。

病因病機

● 肺痿基本病機有上焦虛熱、肺中虛冷及邪壅阻肺,其中,肺津不足貫穿疾病發展的始終。其病位主要在肺,主要由肺臟虛熱和虛冷而導致。

臨床表現

● 肺痿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要臨床表現,唾呈細沫稠黏,或帶白絲,或白如雪,咳或不咳,氣息短,或動則氣喘,常伴有面色㿠白或青蒼,形體瘦削,頭暈,神疲,或時有寒熱等全身證候。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間質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擴張、肺纖維化等發展到一定階段,可歸為肺痿範疇。

肺痿與肺癰

● 肺癰屬實,肺痿屬虛;肺癰以咳而胸痛,吐痰腥臭,甚則咳吐膿血為主症,肺痿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症;肺癰失治久延,可以轉為肺痿。

治則治法

● 肺痿治療以補肺生津為總則。
● 虛熱證:滋陰清熱,生津潤肺,以潤其枯。代表方為麥門冬湯合清燥救肺湯。
● 虛寒證:保護津液,溫肺益氣。代表方為甘草乾薑湯或生薑甘草湯。

預防調護

● 生活規律,加強運動鍛煉;慎起居,視氣候隨時增減衣物。
● 戒煙,飲食清淡,忌寒涼油膩。
● 時邪流行時減少外出,避免接觸傳染源。
● 勸說患者安心養病,調和心態。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