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豬

淮豬

淮豬是原產淮北平原的古老地方品種。早在公元前春秋戰國時期,淮北平原農業已相當發達,人們為食肉和農田施肥需要普遍養豬,逐漸培育形成體型外貌和生產性能趨於一致的淮豬品種。淮豬主要分佈本省淮北平原和寧、鎮、揚丘陵山區及沿海地區。70年代後期,淮北地區因廣泛推廣新淮豬,當地大部分淮豬被新淮豬及其雜種豬取代。淮北平原農業已相當發達,人們為食肉和農田施肥需要普遍養豬,逐漸培育形成體型外貌和生產性能趨於一致的淮豬品種。

外形特徵


全身被毛,黑色而較密,冬天生褐色絨毛;頭部面頰部皺紋淺而少,呈菱形;嘴筒較長而直;耳朵大,下垂;體形中等較緊湊,背腰窄平,極少數微凹,腹部較緊,不拖地;四肢較高且結實;母豬乳頭數7對至10對。

分佈範圍


淮豬主要分佈本省淮北平原和寧、鎮、揚丘陵山區及沿海地區。70年代後期,淮北地區因廣泛推廣新淮豬,當地大部分淮豬被新淮豬及其雜種豬取代。至1987年,淮豬中心產區主要集中贛榆儀征、高郵、溧陽高淳東台、大豐等縣,其母豬數量居全省地方品種母豬的第二位。

生長繁殖


淮豬性成熟早,母豬產仔數較多,3-9胎,平均產仔13頭左右。育肥豬平均日增重475克左右,飼料報酬4.57:1,胴體背腰部較薄,皮較厚,瘦肉率較高,達45%。

種群現狀


公淮豬淮豬是原產淮北平原的古老地方品種。早在公元前春秋戰國時期,淮北平原農業已相當發達,人們為食肉和農田施肥需要普遍養豬,逐漸培育形成體型外貌和生產性能趨於一致的淮豬品種。公元3-6世紀魏晉南北朝時期和12世紀南宋時期,淮北平原經濟遭受戰爭破壞,兩次大規模移民南下,淮豬逐被引入寧、鎮、揚丘陵山區,經長期培育形成為山豬。后隨沿海地區的開發,淮豬東移,又逐漸形成適應沿海鹽漬地帶的灶豬。江蘇省淮豬品種分淮北豬、山豬、灶豬3個類型。

生產性能


1、育肥性能
在較好飼養條件下,每千克混合精料含可消化能12.134MJ和可消化粗蛋白質1029的營養條件下,淮北豬平均日增重475g,料重比4.57,育肥豬屠宰率6月齡68.91%,8月齡73.46%;瘦肉率6月齡為49.07%,8月齡為44.61%。
2、繁殖性能
淮北豬性成熟早、平均77.3日齡、體重12.81kg達初情期。母豬發情周期約21天,發情持續期多數為3~4天。農村公、母豬6~7月齡、體重40~50kg時初配。利用年限公豬4~6年,母豬4~8年。
據2006年對東海縣種豬場調查,42頭母豬,平均第一胎窩產仔數9.31頭,窩產活仔數8.76頭;三至九胎窩產仔數13.18頭,窩產活仔數12.14頭,仔豬初生個體重0.8~0.85kg。經產母豬60日齡斷乳仔豬數10.54頭,平均斷奶窩重115.99kg。

保護級別


2000年,農業部第130號公告將淮豬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

產品榮譽


2020年5月,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