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若望

耶穌會傳教士,康熙朝封為光祿大夫

湯若望徠(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字道未,德國科隆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1620年(明萬曆四十八年)到澳門,在中國生活47年,歷經明、清兩朝,是繼利瑪竇之後最重要的來華耶穌會士之一。

人物關係


傳教事業


西方天主教界認為,湯若望“通過他撰寫的教理著作,以及有關使異教徒直接皈依聖教的書籍,通過勸奉宮女們入教,還借向皇上呈送禮物的機會,清晰地書面闡述了我們的信仰”,“為天主和社會建樹了巨大的功勛”。為謀取天主教在各省的合法地位,1638年奏請崇禎賜“欽褒天學”四字,制匾分送各地天主堂懸掛。
徠湯若望在順治年間所受的恩寵與隆遇使得天主教當時在中國的傳播較為順利。隨著傳教士人數的增加、活動範圍的擴大,信徒人數增長較快,到1650年信徒已達到15萬人。1650年,清政府賜地在宣武門內原天主堂側重建教堂。湯若望將利馬竇建的一座經堂擴大,建成了北京城內的第一座大教堂(南堂)。
湯若望在華期間關於宗教方面的著述,包括由他撰寫、經他譯編,或經他參與校訂過的,主要有《進呈書像》、《主教緣起》、《主制群徵》、《真福訓詮》、《崇一堂日記隨筆》、《哀矜行詮》、《靈魂道體說》以及《聖母堂記》等。

主要貢獻


1.修歷

1634年,湯若望協助徐光啟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禎曆書》,共計46種137卷。《崇禎曆書》的編撰完成,標誌著中國天文學從此匯入世界天文學發展的潮流。
1645年,他將《崇禎曆書》壓縮成《西洋新法曆書》103卷,進呈攝政王多爾袞。清廷定名為《時憲歷》,冊面上印有“依西洋新法”五個字,頒行天下,從此成為每年編製曆書和各種天文推步的依據,直至現在也是中國編製農曆的基礎。湯若望被任命為欽天監監正,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洋監正,開創了清廷任用耶穌會傳教士掌管欽天監的將近二百年之久的傳統。

2.鑄炮

湯若望受崇禎帝之命,成功造出大炮,並完成了《火攻挈要》一書。該書傳播了歐洲16世紀的火炮製造知識,是明末有關西洋大炮的最權威的著作,一直到清朝中葉都很有影響。
湯若望還翻譯了德國礦冶學家阿格里科拉的《礦冶全書》,定名為《坤輿格致》。全書共分12卷,涉及礦業和相關冶金工序的每個階段。該書未及刊行,后便在明末清初的戰火中遺失了。

湯若望與“曆法之爭”


順治帝去世后,湯若望失去了保護人,他的命運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
早在順治十六年,反對西法制歷的楊光先即作《辟邪論》,指斥天主教為“邪教”,次年又上疏斥責湯若望在《時憲歷》封面上題寫“依西洋新法”其目的是“借大清之歷以張大其西洋,而使天下萬國曉然知大清奉西洋之正朔”。因當時順治帝尚在,湯若望未受影響。
康熙元年(1662年)傳教士利類思作《天學傳概》批駁楊光先。三年,楊光先作《不得已書》稱:“寧可使中國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國有西洋人。”利類思又作《不得已辯》批駁。楊光先上書參湯若望“潛謀造反,邪說惑眾,曆法荒謬”,得到鰲拜等人的支持,湯若望被判死刑,南懷仁等被驅逐出境。四年,在孝庄皇太后干預下,湯若望等傳教士被赦免,但欽天官員李祖白、宋可成等被殺,信奉天主教官員被革職,並改派楊光先為欽天監監正。五年(1666年)8月15日,湯若望逝於南堂。各省督撫奉旨拘押當地西方傳教士30餘人,除南懷仁等教士留京,其他25人被押至廣州圈禁。七年,康熙帝親政,為湯若望平反,恢復“通玄教師”之名,並賜地重葬湯若望於利瑪竇墓旁,御賜祭文一篇。任南懷仁為欽天監監正,恢復時憲歷。九年,在廣州圈禁的傳教士獲准返回本堂。
湯若望
湯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