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寒

畏寒

畏寒多是身體受到外在寒邪侵襲,或自身陽虛陰盛或機體機能失調所造成。

人體在失調情況,邪氣易於入室,素體陰盛所以畏寒的病徵顯而易見,歷代醫書多有論述。《素問。通平虛論》曰:“精氣奪則虛”。《素問。調經論》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進一步說明虛證容易寒邪入侵人體,久之反客為主,便產生內寒。《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證並治》提出了虛勞的病名,詳述證因脈治,分陽虛,陰虛,陰陽俱虛三類因,治則重在溫補脾腎,又提出扶正祛邪,祛邪(瘀)生新等治則。李中梓《醫宗必讀》強調脾、腎在人體虛勞中的重要性,重在溫補脾腎。

畏寒虛勞涉及的面、內容、範圍很廣,以中醫內科、外科、婦科、小兒科臟腑氣血病證多見。凡屬多科慢性虛損性疾病,發展至嚴重階段,多以臟腑氣血陰陽虧虛為主要表現,亦屬陽虧畏寒範疇。很多消耗性、慢性、功能衰退性疾病,出現類似虛損的臨床表現均可能出現畏寒怕冷為主證的疾病。

簡介


● 英文名稱:Fear of Cold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問診
● 常見病症:表證、虛證

古籍摘選


● 惡風畏寒,陽氣不足也。(《續名醫類案》)

名詞解釋


● 自覺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採取保暖措施,身體發冷的感覺可以緩解的表現。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畏寒是指病人自我感覺怕冷的癥狀。

“問寒熱”意義

● 問寒熱屬於中醫問診的必不可少內容之一。
● 寒與熱是臨床最常見癥狀,通過詢問病人的怕冷與發熱的情況,可以辨別病變的性質和陰陽盛衰的變化。寒為陰征,熱為陽象,寒熱是機體陰陽盛衰的反應。

癥狀表現

● 畏寒主要指的是患者自我感覺怕冷,但如果多加衣物或者採取烤火取暖等增加環境溫度的措施后怕冷的感覺能有效緩解的現象。

主病

● 表證:外感病邪一般先侵襲體表而出現的證候,稱為“表證”。表證的癥狀有發熱、頭痛、畏寒、身痛、鼻塞、無汗、脈浮等。
● 虛證:畏寒,臨床可伴見精神疲憊,面色不華,氣短音低,頭暈眼花,自汗盜汗,心悸失眠,飲食減少,舌質淡胖或瘦癟,脈虛細無力等。

病因病機

● 畏寒多由於身體受到外在寒邪侵襲,或者患者自身陽虛陰盛機體機能失調所引起。人體如處在失調情況時,邪氣將變得容易侵入。
● 中醫理論《素問·通平虛論》中就有描述:精氣奪則虛。在《素問·調經論》中又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虛證容易導致寒邪入體,易產生內寒,出現畏寒癥狀。《金貴要略》中指出,治療陰虛畏寒重在溫補脾腎,祛邪生新。
● 如果畏寒時同時出現精神不振,健忘、嗜睡等則為心陽虛;如果為精力不足、思維遲鈍、工作無效率等則為腎陽虛。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