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乳頭狀瘤
外陰乳頭狀瘤
外陰乳頭狀瘤是一種比較少見的來源於上皮的良性腫瘤。多見於中老年婦女,發病年齡大多在40~70歲。腫瘤多發生在大陰唇,也可見於陰阜、陰蒂和肛門周圍。本病是由局部炎症刺激外陰皮膚或黏膜,引起上皮增生而形成的。可無癥狀,也可有外陰瘙癢;若腫瘤較大,因反覆摩擦,外陰表面可出現破潰、出血和感染,肉眼可見單發或多發的局部突起。治療方法主要是局部切除,切除后可治癒,切除物必須送病理檢查。本病很少發生惡變(2%~3%),併發症主要是因反覆摩擦導致的表面破潰、出血和感染。切除和抗感染治療后大多可痊癒。
● 婦科或皮膚性病科
● 外陰乳頭狀瘤主要是由於炎症刺激、自身免疫力下降等原因造成的。
● 局部炎症刺激
● ● 如陰道炎、尿道炎等。
● 自身免疫力下降
● ● 可能與自身機體抵抗力下降有關,當外陰清潔不到位時,可造成感染,引起本病。
● 外陰乳頭狀瘤主要表現為外陰瘙癢和局部炎症。
● 典型癥狀
● ● 外陰瘙癢。
● 其他癥狀
● ● 如腫瘤較大,因反覆摩擦,外陰表面可出現破潰、出血和感染,肉眼可見單發或多發的局部突起。
● 外陰乳頭狀瘤主要通過婦科檢查、分泌物塗片檢查、腫瘤標誌物檢查及病理學檢查等進行確診。
● 婦科檢查
● ● 主要是通過視診和觸診,了解腫瘤的外觀,如大小、形狀、顏色、硬度等,初步判斷腫瘤的良惡性。
● 分泌物塗片檢查
● ● 此項檢查操作簡單、無痛苦,可用於排除生殖道惡性腫瘤。
● 腫瘤標誌物檢查
● ● 抽血檢查,可以輔助診斷。
● 病理學檢查
● ● 腫物切除后必須要做病理檢查,此方法可對本病進行明確診斷和分型。
● 醫生診斷外陰乳頭狀瘤,主要依據典型表現、婦科檢查及病理學檢查。
● 典型表現:外陰瘙癢;腫瘤較大時,外陰表面出現破潰、出血和感染。
● 婦科檢查發現外陰部有乳頭狀腫塊,可單發或多發,質地略硬。
● 病理學檢查發現瘤體表面被覆鱗狀上皮。
● 外陰乳頭狀瘤可分為下列三型。
● 乳頭狀瘤
● ● 鏡下可見復層鱗狀上皮,有明顯的棘層細胞增生肥厚。
● 疣狀乳頭狀瘤
● ● 鏡下可見上皮棘層細胞增生肥厚。
● 纖維上皮乳頭狀瘤
● ● 鏡下可見表面為復層鱗狀上皮覆蓋,細胞有中度增生。
● 外陰乳頭狀瘤單從癥狀上很難進行診斷,需要到正規的醫院接受檢查后才能確診。
● 與本病容易混淆的疾病包括外陰扁平濕疣、尖銳濕疣及鱗狀細胞癌。
● 醫生主要通過婦科檢查、分泌物塗片檢查、腫瘤標誌物檢查及病理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 本病的治療原則是手術切除。
● 外陰乳頭狀瘤的治療主要是局部切除,一般切除範圍在病灶外0.5~1厘米。
● 若懷疑惡變,手術中需要做冰凍病理檢查;若證實有惡變,需要做較廣泛的外陰切除。
● 術后極少複發。
● 外陰乳頭狀瘤可有外陰瘙癢、破潰、感染,對患者生活工作造成影響。
● 若腫瘤較大或出現嚴重破潰、感染,可能會影響性生活,對夫妻關係造成不良影響。
● 腫瘤有發生惡變的風險。
● 外陰乳頭狀瘤總體的治療效果良好。未發生惡變者,經手術切除可完全治癒,極少複發;發生惡變者,術后複發率高於良性患者。
● 積極治療外陰炎症
● ● 積極治療外陰炎症,避免炎症長期刺激外陰皮膚和黏膜,可防止向本病發展。
● 保持外陰清潔
● ● 每天以溫水清洗外陰,保持外陰清潔,對預防本病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