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墩
烽火墩
縣境內烽火墩多建於明清以前,後為明清利用。明天順二年(1458年),河州設烽火墩21處,每處設5名士兵把守。除城堡四周外,一般每五里一墩,形成群組,相互接連,遙遙相望。古時,若遇敵情,白天燃煙,夜間放明火。明成化二年(1466年)規定:有犯敵百餘人,舉放一煙一炮;五百人,舉放二煙二炮;千人以上,舉放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舉放四煙四炮;萬人以上,舉放五煙五炮。清代仍沿用明代烽火墩傳遞軍情,改士兵把守為塘丁把守,其方法兩度更改。清初定為:若有敵情,白天舉煙,並鳴一炮,沿邊傳至城鎮。敵若不退,每隔一時,照前舉放一次;若敵出境,白天舉空煙,夜間舉空火,不鳴炮。后又改為在烽火墩上豎一高桿,若犯敵在三、五十至百人左右,白天懸黃旗一,夜間掛燈籠二;六七百人至千人以上,白天懸青旗一,夜間懸燈籠三;五、七千人至萬餘人,白天懸青旗一,並炬煙一,夜間懸燈籠四。這樣,千里之外若有敵情,數時之內即可知犯敵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