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男子排球錦標賽
國際排球聯合會主辦的比賽
世界男子排球錦標賽是由國際排球聯合會(FIVB)主辦的國際排球比賽,是排球最早的、規模最大的世界性比賽,受到各國普遍重視。原與奧運會同年舉行,1962年起改在奧運會後第2年舉行。冠軍獲得者可直接參加下屆奧運會。
世界男排錦標賽
具體參賽資格為上一屆比賽獲得第1名到第7名的7隻球隊,舉辦國1個隊、五大洲錦標賽5個冠軍隊、最後資格預定賽(巡迴優勝杯)的前3名共16隻參賽隊伍。
1994年國際排聯對參賽資格作了修改。對國際排聯直轄舉辦的最後資格預選賽,從原來的前3名增加至前9名有資格參加比賽。取消“世錦賽上屆比賽2至7名有參賽資格”的規定。
比賽分預賽、複賽、決賽三個階段進行。預賽分四個組進行循環賽,每個組第一名參加決賽,每個組第二名在複賽中再抽籤決定對每組的第三名,勝者四個隊參加決賽,負者四個隊經淘汰決出9-12名。預賽中分組的第四名抽籤進行循環賽決出13-16名。決賽階段,分組第一名的四個隊再抽籤分兩組賽一場以排定座位,再與複賽中的兩個隊(也抽籤排位)進行四場對抗,勝者採用淘汰制決出前四名,負者採用淘汰制決出5-8名。這種新的競賽方法,使競賽更加激烈。
年份 | 舉辦國 | 冠軍 | 亞軍 | 季軍 |
1949 | 捷克斯洛伐克 | 蘇聯 | 捷克斯洛伐克 | 保加利亞 |
1952 | 蘇聯 | 蘇聯 | 捷克斯洛伐克 | 保加利亞 |
1956 | 法國 | 捷克斯洛伐克 | 羅馬尼亞 | 蘇聯 |
1960 | 巴西 | 蘇聯 | 捷克斯洛伐克 | 羅馬尼亞 |
1962 | 蘇聯 | 蘇聯 | 捷克斯洛伐克 | 羅馬尼亞 |
1966 | 捷克斯洛伐克 | 捷克斯洛伐克 | 羅馬尼亞 | 蘇聯 |
1970 | 保加利亞 | 民主德國 | 保加利亞 | 日本 |
1974 | 墨西哥 | 波蘭 | 蘇聯 | 日本 |
1978 | 義大利 | 蘇聯 | 義大利 | 古巴 |
1982 | 阿根廷 | 蘇聯 | 巴西 | 阿根廷 |
1986 | 法國 | 美國 | 蘇聯 | 保加利亞 |
1990 | 巴西 | 義大利 | 古巴 | 蘇聯 |
1994 | 希臘 | 義大利 | 荷蘭 | 美國 |
1998 | 日本 | 義大利 | 南斯拉夫 | 古巴 |
2002 | 阿根廷 | 巴西 | 俄羅斯 | 法國 |
2006 | 日本 | 巴西 | 波蘭 | 保加利亞 |
2010 | 義大利 | 巴西 | 古巴 | 塞爾維亞 |
2014 | 波蘭 | 波蘭 | 巴西 | 德國 |
2018 | 義大利-保加利亞 |
【·註:自1982年起,男女世錦賽由單一的一個城市轉為在一個國家的幾個城市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