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王家壩的結果 展開

王家壩

鄰水縣高灘鎮跑馬村11組和12組所在地

王家壩,小地名,系四川省鄰水縣高灘鎮跑馬村11組和12組所在地,以210國道為界,分為上頭灣和下頭灣。相傳在很早以前,華鑒山 麓有一個小村子,世居著一戶姓王的人家,這裡系丘陵地帶,其四面較高,院落地勢較為平坦,又因所住之人姓王,故謂之王家壩。但現在居住的大部分是移民入川李守志後代李氏家族。

地區簡介


王家壩在今天的鄰水縣高灘鎮境內,在高灘鎮壇同鎮交界處,方圓約1公里,有耕地近30畝。漢渝公路(現省道218、國道210)自北向南橫穿而過,將這個村子分成上、下兩個院子。其東面的耳子山與壇同鎮的羅家山接坡,東南方的酒谷田灣與本村的檯子灣相鄰,西南方的白洋牌、小邱灣與本村的新屋嘴、塘灣鄰近,西北方是後頭山,陡峭的山壁下是鷂子岩與馬鹿村的沙河壩僅一條小溪相隔,北面的王家廟、堰塘灣與壇同鎮的后壩搭界。從王家壩沿210國道駕車10公里即進入重慶市渝北區地界,從壇同鎮劉家壩收費站走包茂高速36公里即到達鄰水縣城。每天均有多個班次客車發往鄰水縣城和重慶。
王家在當時也算得上大戶人家,王家廟是當年王家為祭祀而設的廟宇,不知為何緣故,這座古建築早己不遺痕迹。
解放前後,王家壩屬高灘鄉公所轄區。人民公社成立后,王家壩系鄰水縣壇同區七孔公社三大隊第六生產隊。“公社”改鄉之後,王家壩仍屬七孔鄉,后因人口多而一分為二,大致以公路(210國道)為界將王家壩上、下兩個灣,分為兩個組,分別為七孔鄉跑馬村十一組和十二組。撤區並鄉建鎮后,才是今天的高灘鎮跑馬村十一組十二組。
元末至清初,連年的災荒和戰亂,四川的人口銳減,到處都是“民無遺類,地盡拋荒”的凄涼境況。王家人也未逃脫這一劫難,不是死傷便是逃亡,王家壩很快就成了有舍無人的灌莽廢墟。
在“湖廣填四川”的第二次移民中,大約是公元1720年,年幼的李氏先祖李守志隨母周氏自楚入川,來到了王家壩,母子倆插地為界,開基立業。從此,李姓便在這塊土地上躬耕繁衍,逐漸人多族旺,王家壩再也不姓“王”而姓“李”了。
李守志在王家壩建有李氏祠堂和住宅大院,這是一座宏偉的純木結構建築群,佔地2800多平方米,房屋頂高四丈有餘,梁,柱粗壯,全是柏樹方木和圓木。祠堂分為上下兩個堂屋,其間有一口大天井,不管多大的雨,天井的水都會從下面排泄出去。堂屋四周有住宅數十間,后業分別為李鳳舞後嗣居住。可惜的是,民國三十年(1941年)三月初九以王山吉為首的一群土匪洗劫王家壩,一場大火將堂屋四周的住房燒毀了,主建築堂屋的柱子被燒焦了,一些板壁燒毀了,但迄今近三百年仍不傾不塌,足見其堅固。
王家壩[鄰水縣高灘鎮跑馬村11組和12組所在地]
王家壩[鄰水縣高灘鎮跑馬村11組和12組所在地]
上堂屋是李氏族人祭祀的場所,下堂屋則是人們用膳的地方,上堂屋正前方是香案,凡祭祀之日,族人便要到此擺上貢品,點香燒紙,燃放鞭炮,爾後叩首作揖,或敬宗孝祖,或祈禱福祿與平安。據說早先在香案上擺放著許多神祖牌,裡面存放著關於王家壩李姓的大量史料,只可惜在“文革”期間被“破四舊,立四新”而全部銷毀了。在上堂屋前面的正上方至今還懸掛著李守志六旬晉一的壽匾,巨匾的中央刻有“昭代著英”四個大字,右邊刻有“閣學士欽命江南等慶宜諭”和“代導使司鄧時敏為”兩行小字,左邊刻有“鄰邑六一壽民李守志立”和“大清乾隆壬午歲浦月塑之“兩行小字。上堂屋還是李氏族人歸西時的靈堂,子孫們總要將已故老人的遺體送往這裡停放數日,或舉行悼念儀式,或與遺體告別。
堂屋的東北方有兩大墓群,謂之上頭墳山和底腳墳山,李守志及李母周氏等分別葬於這兩處,位於東南方的酒谷田灣也有一大墓群,入川二世祖李鳳舞及李母唐氏等均葬於此。這些墓碑雕刻有精美的圖案,或“龍風呈祥”或“二龍戲珠”,刻有葬於此墓中祖考或妣之諱名及其子孫之孝名,真可謂圖文並茂,頗具匠心。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王家壩也和全國一樣,人民安居樂業,面貌日新月異,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文化素質不斷提高,農業的發展帶動著養殖業的發展,不少青壯年外出打工,促進了經濟的增長,許多破舊的土木屋變成了一幢幢鋼筋混凝土樓房,有的還買起了汽車。除60%左右的李姓外,還有其他姓氏或投親靠友,或慕其交通之便、田野之沃而紛紛遷徙而至,如今計有邱、楊、榮、羅、周、胡、陽、蔣等姓。
今天,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王家壩的生活水平正在從溫飽逐漸走向小康水平。現在王家壩已在國家扶貧支持下,通電,通自來水,未來還要通上天然氣。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的寬頻網路已覆蓋整個王家壩,手機4G信號也全部覆蓋,廣電數字電視早已開通。
我們深信:王家壩一定會隨著祖國的騰飛而變得更加美麗富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