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世家

中國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

梨園,原是古代戲曲班子的別稱。

梨園世家是幾代都從事京劇行來的家庭。舊稱京劇界從業人員為梨園行,京劇界的後輩兒孫,即稱梨園子弟。京劇界的梨園世家非常多。著名的梨園世家如以譚志道為創始人的譚家,薪火相傳,多達七代均為京劇演員。譚家第二代譚鑫培為老生泰斗,至此之後六代均從事老生行當。譚門第七代譚正岩為當今比較活躍的中青年表演藝術家之一。譚門第五代譚元壽在八十高齡后仍不遺餘力地為輔佐其孫譚正岩出場表演。本文列舉了三代以上的京劇梨園世家,可謂群星璀璨。其它三代,兩代的梨園世家,不勝枚舉。

英秀堂譚


譚家,第一代譚志道,工老旦,第二代譚鑫培,工老生,第三代譚小培,工老生,第四代譚富英,工老生,第五代譚元壽,工文武老生,第六代譚孝曾,亦工老生,第七代譚正岩,工老生。

懷仁堂沈


第一代:
道光年京城著名的武戲大家沈小慶
第二代:
同光年著名的鬚生沈三元
第三代:
著名的凈行沈福山,琴師沈福海。
第四代:
著名琴師沈玉才,沈玉秋,樂師沈玉斌,小生沈玉華。
第五代:
北京京劇院教授沈長春,琴師沈長林,老生演員沈金波,武生沈寶瑞、沈寶楨,場面沈寶琪。
第六代:
北京京劇院琴師沈媛,武生沈家欣。

醇和堂羅


第一代
羅巧福為清同治、光緒年間京劇旦角名家。
第二代
羅巧福的長子羅壽山,即名丑羅百歲;次子羅福山,工老旦。
第三代
羅壽山有一女四子,女適孫怡雲;長子羅文森、三子羅文翰、四子羅文瑞均工武場面;次子羅文林為琴師。羅文翰娶孫佐臣之女為妻,與裘桂仙、張榮奎為聯襟。羅福山有兩女三子,長女適王榮山,長子羅文奎,四子羅文元,均工丑角,三子羅文田,工場面,小女適高慶奎之子高晉昌。
第四代
羅文森有五女兩子,長女適貫大元;次女適張鑫奎(方榮翔岳父);三女適金鋼鑽之兄;四女適場面慈永順;五女適一外行;長子羅萬祥,工武場面,次子羅萬增,工場面,羅文林子羅萬芳,工老旦,早夭。羅文翰生有四子一女,女早夭。羅文翰的長子羅盛公,工丑,次子羅盛遠,工凈行,三子羅世鳴,工小生,四子羅世保,工丑。羅文瑞長子羅萬通,工武生,次子羅萬喜,工丑,三子羅萬仲,工場面。羅文奎長子羅萬華,工老生,次子羅小奎,工丑,三子羅萬才,工武生,四子羅榮貴,工凈行,與花臉演員凱慶泉為親家。羅文田長子羅萬金,工文場面,有月琴大王之美譽,次子羅世宏,工武生,三子羅萬年,未從藝,四子羅萬銀,工場面,妻室耿慧雯,為名琴師耿少峰之女。
第五代
羅萬祥有三子一女,長子羅榮庭,工老生,羅榮庭之子羅群未從藝;次子羅榮舫,工老旦,三子羅建昆,原習武生后改行參軍;女羅秀珍適建築工人湯承錦。羅盛公有兩子三女,長子羅長德,工花臉;次子羅長勝未從藝;長女羅雅英適武丑翟韻奎,次女羅雅蘭適武凈程長松;三女適外行。羅萬銀之子羅建軍,工場面。
第六代
羅長德之子羅寧,工評劇醜行;羅群之女羅蘭(實為羅巧福始之羅家第七代),師從北京京劇院教授沈長春,工老生。羅雅英有兩女兩子,長子翟強,工丑,次子翟崗工武丑;長女女翟琳適管德旺,次女翟瑛適武凈蔡小龍。

德春堂楊


第一代楊五工丑。
第二代楊桂雲(楊朵仙)是清朝末年與譚鑫培、梅巧玲同時的“四喜班”著名花旦演員;楊德雲,工小生,楊五抱養之子。
第三代楊桂雲的長子楊孝亭,藝名楊小朵,亦演花旦;次子楊孝方(楊毓麟),藝名楊幼朵,長於武生,兼工銅錘花臉,中年因病退離舞台。
第四代楊寶森系楊孝方的長子,是四大鬚生之一,楊派老生藝術的創始人;楊寶森的堂兄楊寶忠(楊孝亭之子)是武生演員,後來成為著名琴師。弟兄二人和鼓師杭子和一起創造了楊派老生藝術,三人的組合為梨園行內所稱道;楊寶義,工旦行,楊孝亭之子。
第五代:林余華,工旦行,楊孝亭之女楊迪貞,之女;林慶華,鼓師,楊迪貞之子;林幼華,工旦行,楊迪貞之子;楊深泉,琴師,楊寶忠之子;楊醴泉,工花臉,楊寶忠之子;楊元詠,工老生,楊寶忠之子。
第六代:楊宏鈞,琴師,楊深泉之子;楊宏英,工旦行,楊深泉之女。

蕉雪堂王


第一代:王順福為旦角演員,是梅蘭芳大師的岳父。
第二代:王毓樓工武生,梅蘭芳大師的內弟,余叔岩先生的把兄弟。
第三代:王少樓是余叔岩先生的弟子、義子,曾任北京戲校教務主任(郝壽臣先生任校長)。
第四代:王學棟是國家京劇院的鼓師。王學棟的伯父是王少樓。
第五代:王學棟的女兒王怡現為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當紅的著名青衣、刀馬旦表演藝術家,第四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班畢業。曾獲北京市青年演員大獎賽一等獎、1991年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優秀表演獎。

榮春堂楊


第一代楊福元,崑曲小生。
第二代:楊隆壽;楊隆壽的弟弟楊雙貴,工丑角。
第三代:楊隆壽有四女二子,長子楊長林,次子楊長喜,均工武生。
第四代:楊長喜的兒子楊盛春工武生。
第五代:楊盛春的長子楊少春,次子楊鐵柱,三子楊鐵虎,四子楊鐵嗣,均工武生。次女楊鐵珠,工武旦。
第六代:楊鐵虎之女,楊沫,工武旦。

善林堂葉


第一代葉忠定,是老嵩祝科班出身的花臉,在四喜班,與老生王久齡並稱台柱。
第二代:葉忠定之子葉春善是京劇老生演員,富連成社班主。
第三代:葉春善娶妻段承榮。生有六女五子,茹富蘭、宋繼亭、蕭盛萱為其女婿。長子葉龍章是京劇組織工作者,次子葉蔭章,三子葉盛章為武丑演員,四子葉盛蘭是京劇葉派小生創始人,清末著名小生演員程繼先之得意弟子。五子葉盛長,京劇老生。
第四代:葉盛蘭的長子葉蓬為京劇老生演員,現任中國戲曲學院京劇表演教授。葉盛蘭的次子葉少蘭,是京劇小生演員、導演;葉金援,京劇武生、紅生,葉盛長之子。
第五代:葉蓬生有一子一女,女葉芳工花旦。子葉光為琴師。

令輝小冬


孟家第一代孟福保(老孟七)祖籍山東濟南,他和胞兄孟六同是老徽班出身,擅演武凈兼武生。
孟家第二代:孟七是位多子的父親,共有七個兒子,其中第四、七子未承父業不唱戲,另外五個兒子,在他的精心教導下,個個生龍活虎,各展其才,表現出非凡的技藝。長子孟鴻芳,自幼隨父學武生,並喜歡讀書,聰明絕頂,因嗓子好,又口齒伶俐,后改文武丑。次子孟鴻壽,文丑,藝名第一怪,或天下第一怪。三子孟鴻榮,攻文武老生兼武凈,藝名小孟七,他是孟七幾個兒子中最能傳承其父衣缽者,因此呼其“小孟七”。五子孟鴻群,秉承父業,攻武凈兼文武老生,得到老孟七真傳。六子孟鴻茂,是老孟七續弦所生,與鴻芳等為同父異母。亦為小金台科班出身,本工銅錘,倒嗓后,改隨大哥二哥習文丑。
孟家第三代:孟鴻群的女兒孟小冬是著名老生演員,宗余叔岩。孟小冬的胞妹孟幼冬(仇樂弟)是孟鴻群的第四女亦以文武老生享名。幼冬三哥孟學科,亦即冬皇之胞弟,原唱花臉,後學武生,在一次練功翻滾中,不慎摔壞了腦子,造成輕度腦震蕩,遂改行學做會計。
鴻茂有子名孟小帆,演文武老生,紅極一時。
第四代:孟學科娶妻何淑純,生有一女二男,長子孟喜平(孟俊誠),坐科尚小雲辦的榮椿社,先學老生,后改花臉。學科的四子孟俊泉,花臉演員,他是郝壽臣和裘盛戎的高足。
第五代:孟喜平之女孟熒,呂劇演員。

怡春堂孫


孫心蘭,孫門第一代,工旦行。孫怡云為孫心蘭之子,孫門第二代,工旦行。孫甫亭為孫怡雲之子,孫門第三代,工老旦。孫甫亭有子孫振泉工老旦;孫振才,工花臉,昆仲二人均從事京劇藝術事業,孫振泉之子孫曉哲,工丑。至此孫門為五代梨園世家。

榮華堂蕭


第一代
蕭長華的伯父蕭永壽,藝名小蘭,是咸豐、同治年間著名的昆旦;蕭長華的父親蕭永康,排行為三,藝名蕭鎮奎,是與程長庚、盧勝奎、楊月樓等同時期並同台奏藝的著名京劇著名丑角演員。
第二代
蕭長華,京劇丑角大師。1922年後,與梅蘭芳長期合作,並輔佐馬連良、於連泉、尚小雲、譚富英、張君秋等人演出,以其精湛的藝術造詣,飲譽大江南北,倍受推尊,與慈瑞金、郭春山並稱“醜行三大士”。。他於1904年始,應葉春善聘請,入喜連成(后改富連成)科班任任總教習達三十六年之久,除教授丑戲外,還教授生、旦、凈各行角色。同時仍在玉成班、同慶班等演戲。他終生以"傳道授業"為己任,一九一三年,為專心執教喜連成科班,曾輟演八年,不外出搭班演出,專心致志於教學。從此,他享譽梨園,成為我國不可多得的著名戲曲藝術大師和卓越的戲曲教育家。建國后,蕭長華歷任中國戲曲學校教授、顧問、副校長、校長,為京劇事業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精力。在梨園行里,蕭長華是公認的伯樂,不光自己戲唱得好,還培養出了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葉盛蘭、葉盛章、袁世海等一大批京劇名角,對京劇藝術的傳承功不可沒。
第三代
蕭長華的兒子蕭盛萱是京劇著名丑角演員。
第四代
蕭長華的孫子蕭潤增,1937年出生,男,漢族,北京人。京劇演員,國家一級演員。獲政府特殊津貼。周信芳藝術研究會理事。北京舞台上麒派藝術的代表人物。
蕭長華的孫子蕭潤德,京劇小生演員。1951年考入中國戲曲學校,從陳盛秦、蕭連芳,祖父蕭長華先生學京劇小生戲。1959年畢業分配到本校實驗劇團,在演出《碧波潭》、《破洪州》、《激權激瑜》、《借趙雲》、《玉堂春》、《釵頭鳳》、《羅成叫關》、《武則天》、《陳三兩》、《十三妹》等劇目中飾小生角色。畢業以後又向姜妙香、葉盛蘭、江世玉、李德彬諸小生藝術家學習小生戲。1962年調到中國京劇院四團,演出《群英會》、《臨江會》、《奇雙會》、《打侄上信》、《連升店》、《百花贈劍》、《香羅帕》、《斷橋》、《點帥破陣》、《瀟湘夜雨》、《狄龍寨》、《沙橋餞別》、《舉鼎觀畫》等戲。2000年退休后,在中國戲曲學院,北京戲戲麴院兼課。
蕭潤德的妻子胡全琛,為曲藝名家胡玉民之女。
蕭長華的孫子蕭潤年。
1961年進入中國戲曲學院附中,跟隨丑角前輩系統學習丑角藝術,接受了嚴格的專業訓練,認真刻苦的精神使他在藝術上打下紮實基礎。1966年畢業后,同年進入上海京劇院。先後與童芷苓、李玉茹、趙燕俠、李慧芳等眾多南北京劇名家的合作演出,表演當行出色,為人配戲,從不喧賓奪主,鋪墊陪襯,嚴密得體。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態各異的丑角人物。
第五代
蕭潤德的兒子蕭岱青亦工小生,為蕭門第五代從業梨園之佼佼者。

花臉世家


第一代:裘桂仙。光緒七年生人。京劇凈角演員。
第二代:裘桂仙次子裘盛戎繼承其藝術特色,並有較大的創新,為裘派花臉創始人;
三子裘世戎曾經長期雲南京劇院挑梁凈角。
第三代:裘盛戎的長女裘紅,幼年即入中國戲曲學校學戲,主攻青衣,師從於玉衡等老師,演過《二進宮》《玉堂春》等劇目,曾在北京京劇院工作。
裘盛戎五女裘芸繼父音韻,自幼酷愛京劇,常以票友身份粉墨登場,活躍於當今票界,頗受好評。
裘盛戎的長子裘鳴,后改名裘少戎,畢業於中國戲曲學校,師從孫盛文等老師,舞台形象嗓音酷似其父。
第四代:裘少戎之子裘繼戎,工銅錘花臉,畢業與北京戲曲學校,現經常活躍在京劇舞台上。

景和堂梅


梅家,第一代梅巧玲,工旦,第二代梅蘭芳的父親梅竹芬,工小生改花旦,梅蘭芳的伯父梅雨田為京胡演奏家,第三代梅蘭芳工青衣、花衫,第四代梅葆玖工旦,梅葆玥工老生。
梅蘭芳年輕時期照片
梅蘭芳年輕時期照片
梅蘭芳:1927年評選四大名旦,梅的扮相是100分,台下的梅蘭芳是一位蘊藉風流的美丈夫,據說有人為看他的《太真外傳》,搞得傾家蕩產。

武生世家


茹家,茹萊卿,茹錫九,茹富蘭,茹元俊,四代都工武生。

四維堂李


位於北京宣武區大吉巷路南原41號(現22號),曾居住一李姓梨園世家,堂號四維堂李。該宅第原系余派老生創始人余叔岩之房產。1924年,名凈李永利以4500銀元購入。自此,李永利與子萬春、桐春、慶春、圜春及孫小春均居此寓所。該院落窄長、南房為上共4間,為李永利夫婦居室。北、東、西房各為3間,為慶春、小春等居住。南房西側有游廊通往後院,院內有兩明一暗的西房三間,為李萬春、李硯秀伉儷居室。該房建築風格與前院不同,房上的女兒牆為磚雕花圖案。前院門窗及樑柱均以傳統彩繪油飾。1966年夏,文革時李萬春全家被掃地出門,自此,他們再未回歸這居住四十多年的寓所。

李永利

(1884-1955),祖籍河北省雄縣,為滿族正黃旗人。其父以做豆腐、打草鞋維持生計。李永利自幼酷愛戲曲,每逢集日或廟會有野台戲時,待隨父賣完貨后,便獨自留下觀看,回家后便模仿學演,並苦練出翻跟斗的過硬本領,曾充任臨時的武戲演員。投身梨園后,據其身材魁梧等天賦條件,歸工武凈行當。享名后與李春利、劉春利、王永利被譽為武凈四利。其演《白水灘》之青面虎,打灘時的跟斗過人;《嘉興府》之鮑賜安,盜私娃時從三、四張桌高的樓窗內雲里翻下高,而手中竹籃內的喜神從未掉出;《收關勝》之關勝,扎靠、厚底、甩髮並手執大刀從高台雲里翻;《八蜡廟》之費德功,手執大刀翻跺子、蠻子過桌接鏢走搶背,這都是令人叫絕的傑作。二十世紀初,與何月山合演《戰馬超》,旗鼓相當,享譽一時。25歲時與15歲的孫炳財結婚,生有六子二女。長子、長女及五子夭折。萬春名為長子實為次子,下面依次為桐春、慶春、圜春;次女慧英排行為四,為武旦李金鴻前室。1955年李永利病故大吉巷寓所,享年71歲。

李萬春

(1911-1985),清宣統三(辛亥)年農曆八月十二日生於哈爾濱。譜名伯,號鳴舉,乳名長順。4歲隨父母遷居上海。6歲上學讀書,后隨其父練功習藝,並從徐德增、崔鳳鳴、項鼎新等學《珠簾寨》、《碰碑》、《洪羊洞》、《逍遙津》、《斬黃袍》、《狀元譜》、《盜宗卷》、《烏龍院》、《轅門斬子》等。7歲便以客串李為藝名於上海在白牡丹(荀慧生)主演的《三戲白牡丹》中首次登台飾仙童,表演五子奪魁。自此隨其父在班中借台演戲,曾演出《捉放曹》、《黃金台》、《打棍出箱》、《珠簾寨》、《摩天嶺》等。8歲時便由其老姨陪同赴蕪湖、安慶、揚州、無錫、蘇州等地演出。后又隨其父赴杭州演出,自此小有名氣。其父好友中醫趙安伯為其取藝名萬春,意在萬古長春。載譽返滬后,其父為使他博採多學,廣請名師授藝,從楊瑞亭學《戰馬超》、《戰冀州》;從張德祿學《潞安州》、《湯懷自刎》、《驅車戰將》;從何月山學《三江越虎城》、《長坂坡》、《金錢豹》;從張德俊學《花蝴蝶》、《四傑村》、《快活林》;從劉奎童學《追韓信》、《徐策跑城》;從馬連良學《李陵碑》、《南陽關》、《打棍出箱》;並從應寶蓮學了《目蓮救母》,此劇雖為老旦戲,但劇中劉清提有接叉、摔踝子並從高台摔下的精彩武技。雖學會並未演出,後來將此戲傳給了王鳴泳。藝成后隨父由滬至津。1923年9月應俞振庭之邀晉京於三慶園演大軸《戰馬超》,一鳴驚人,被譽為童伶奇才。后隨斌慶社赴濟南演出,應邀的余叔岩演《八大鎚》,讓李萬春飾陸文龍,這是余氏有意的提攜,親傳了此戲,並收萬春為義子。后讓李氏全家遷入大吉巷余氏之房。李萬春戲路寬廣,長靠、短打、箭衣戲皆能。唱念吞吐有力,身段邊式利落,能戲數百出,《佟家塢》、《陰陽魚》、《田七郎》、《大力將軍》等為其獨有劇目。武松與黃天霸戲均有獨到之處。黃(月山)派戲《獨木關》、《百涼樓》、《劍峰山》、《蓮花湖》、《麒麟山》等,受教於李古瑞,並得其岳父李桂春指點。關羽戲受教於程永龍、林樹森、李洪春。猴戲尤為所擅。《安天會》為清貝勒載濤所授。通過多年舞台實踐,他總結出要猴學人,不可人學猴的藝術經驗。1926年,得梅蘭芳提攜,邀其南下上海演出《林沖夜奔》、《戰冀州》等,享譽滬上,並得小達子李桂春青睞,將其次女紉秋(少春二姐)許與萬春。1931年,組永春社挑梁演於京、津、滬、漢及山東、東北各地,該年完婚,二李結為秦晉。1936年,新華影業公司,為其拍攝了黑白有聲京劇影片《林沖夜奔》。1938年,長子小春出生,並收姜鐵麟為徒。同年在其父支持下,於大吉巷8、9號(今北大吉巷19、21號)兩四合院內創辦科班,取鳴舉、萬春之號各一字定名鳴春社。該科班原計劃招收鳴、春、佳、樂四科,實際只辦了鳴、春兩班。1948年報散,培養出於鳴奎、馬鳴喆、王鳴仲、王鳴泳、關鳴林、朱鳴秀、劉鳴才、劉鳴寶、劉鳴恭、吳鳴申、李鳴升、李鳴鶴、陳鳴彤、張鳴福、張鳴祿、張鳴字、楊鳴慶、楊鳴孝、周鳴歧、胡鳴忠、趙鳴復、洪鳴珠、郝鳴超、郝鳴振、徐鳴策、錢鳴業、常鳴晉、常鳴蓮、蕭鳴董、焦鳴榮、董鳴壽、蔡鳴棻、谷春章、吳春奎、張春孝、張春德、張春林等及其弟桐春、慶春、圜春等。鳴春社常演連台本戲《濟公傳》、《文素臣》及應節戲《天河配》等戲,都極為叫座兒。
1948年。永春社赴滬演出時,台灣來員邀該社赴台演出,因情況不明不便前往,便由桐春、圜春等隨言少朋前往,孰料一去未歸兄弟再未團聚。北京解放后,彭真市長派遲景泉、傅世鈞將全團接回,組建"首都實驗京劇團",1952年更名北京市京劇一團。1957年李萬春被錯劃為"右派"。1958年與明來京劇團合併,下放崇文區更名新華京劇團。1960年支邊組建西藏自治區京劇團,1年7個月後,又調往呼和浩特,成立內蒙古自治區京劇團。1966年在京休假,文革開始,被揪回內蒙古批鬥。1978年9月31日來京演出《鬧天宮》。1979年落實政策遷回北京,后與吳素秋、姜鐵麟組建北京京劇院二團。1981年赴津與趙松樵合演《白馬坡》,並收馬少良為徒。1982年被提名為全國政協委員,在京與畢谷雲合演《平貴別窯》。1983年與夫人李硯秀赴港探親,與五弟圜春會面,於新光戲院演出《古城會》、《武松打虎》、《獅子樓》。1984年赴太原講學。1985年8月北京市京劇崑曲振興協會為其錄製了《落馬湖·酒樓》、《惡虎村·進庄》、《武松打虎》及林沖戲的幾個片斷的錄像資料。9月11日住進友誼醫院,9月14日凌晨4時46分,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因肝硬變不治病逝,享年75歲。20日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了隆重的遺體告別儀式。1990年,周桓先生為其撰寫了近20萬字的回憶錄《菊海競渡》,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李桐春

為萬春二弟,生於1927年。幼入鳴春社習藝,排名鳴俊,工武生兼紅生。40年代曾於《濟公傳》前飾伏虎羅漢,與慶春的降龍羅漢的雙人舞,頗受觀眾讚譽。後部戲與張鳴祿分飾陳亮、雷鳴。擅演《古城會》、《漢津口》、《華容道》、《水淹七軍》、《走麥城》等關羽戲及武松戲。1949年初,與其弟圜春隨言少朋等赴台演出,后未能回歸落戶台灣。曾搭顧正秋京劇團,后又轉入大宛、陸光、海光等劇團,並於海光、國光等劇校任教。在台灣享有"活關公"之譽。1983年本應兄弟會聚香港,惜因身有大鵬京劇團團長之軍職不便前來與兄嫂會面,實為憾事。桐春夫人李學彬,生有三子二女,長子小祿,已故。長女璉珊。次子義民,工武老生,於復興劇校任職。三子龍吟,影視界工作。次女璉瑛,現居美國。

李慶春

(1929-1998),為萬春三弟。家學淵源,幼入鳴春社學藝,排名鳴傑,兼學文武大小花臉。1941年一1946年因演連台本戲《濟公傳》而名噪一時。從降龍羅漢變成李修緣,再成為道濟和尚,表演層次分明,人物形象可愛,所穿之破袈裟,上有彩色電珠,發出閃亮之光,顯示其法力無邊。加之燈光、布景的變幻烘托,頗具神化色彩,一時轟動劇壇。1993年元宵節,應觀眾要求在京又演出了濟公片段。他嗓音響亮吐字清晰,且一專多能,其文丑戲素以冷眼著稱,配以小動作,頗具幽默感。武丑能《三岔口》劉利華,《徐良出世》徐良等。與兄配演《武松打虎》酒保、《野豬林》高衙內或陸謙、《落馬湖》酒保或李佩、《古城會》張飛、《連環套·拜山》竇爾墩、《武松打店》孫二娘及"猴戲"豬八戒、"三國戲"曹操等均配合默契錦上添花。在病故的當年元月還在京演出《溪皇莊》之"金頭蜈蚣"竇氏,這是他在京的最後一次演出。12月7日病逝於呼和浩特,享年69歲。夫人張文秀,生有四子一女,長子小林,曾任烏蘭牧騎演出隊長,現任內蒙古京劇團書記兼團長。次子小冬、長女小秋、三子小福、四子小月、均未入梨園。

李圜春

為萬春五弟,生於1932年。鳴春社成立時,年僅6歲。隨兄在科內練功習藝,工武生,個頭、扮相、嗓音俱佳。功底深厚,長靠、短打皆能。常演《打虎》、《夜奔》、《三岔口》、《兩將軍》、《翠屏山》、《伐子都》、《挑滑車》等,更擅演猴戲。1949年,年僅17歲,便與桐春赴台演出。除在劇團演出外,亦到劇校任教。1983年,為去新加坡路經香港,得與闊別34年的兄嫂會晤。夫人沈涪,生有二子為雙胞胎,兄名志希,弟名志奇,均從父藝工武生,現改入影視界。

李硯秀

系萬春夫人,1918年生人,為黃派武生李順來之四女。其姐李硯琴,藝名花硯琴;李硯芳,藝名花硯舫;李硯秋,藝名花硯賓。關外人稱"花氏三硯"。其弟李鳳翔,工武生,其女文雲,為京城名票,文雲愛人胡學禮為中國京劇院武凈。鳳翔子少翔,原為琴師后改行。1985年。李鳳翔從台灣取道巴拉圭回到北京與夫人及子女團聚。二弟李睿舟,為台灣廣播電台著名播音員,現居美國。小妹李硯萍,為名武生周雲亮妻室,夫婦均為江蘇省京劇院著名演員。李硯秀家學淵源,13歲即組班"硯社"挑梁演出。17歲得尚小雲青睞,收其為弟子,親傳了《花蕊夫人》、《漢明妃》、《白玉蓮》等。她戲路寬廣,能戲數百出,擅演《木蘭從軍》、《漢明妃》、《貪歡報》、《千里送京娘》、《北漢王》、《貂蟬》、《雁門關》、《秋香三笑》、《妻黨同惡報》及前後部《玉堂春》等。尤其《紅龍澗》為其獨有劇目,所飾娟娘頗見光彩。劇中宋遇春飾周庄,姜鐵麟飾高通海,貫盛吉飾歐陽德,該劇曾於滬上紅極一時。《霸王別姬》為其常演劇目。曾與金少山、劉硯亭、周瑞安、孫毓堃及李萬春等諸多名家合作,在上海與金少山合演此劇達69場之多,且上座不衰。四十年代與李萬春結為伉儷,有三女二子。長女淑媛。次女新蘭,1960年入新華京劇團學藝,后隨團至西藏、內蒙古,1962年因精減人員返京,后至邢台藝術劇院深造。文革時改行,包頭工作常於票界演唱。三女新華,為票界老旦,她精明強幹,美國工作。四女新喜,現名李丹。次子卜春。三子藝春。

李小春

(1938-1990),學名菊申,乳名福來,為萬春之長子。自幼受祖父及父教益,並得舅父李少春傳授。後於鳴春社學藝練功,打下了堅實的功底。他文武兼備,11歲出台即紅。隨父演於首都實驗京劇團、北京市京劇一團、新華京劇團,直到赴西藏、內蒙古,演於京津滬、河北、山東、東北及江南各地,頗受讚譽。為提高技藝,曾向張世麟、鮑吉祥、朱家夔等問藝,是位難得的文武全才。1957年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演出《哪吒鬧海》,戲中耍圈、武打、槍下場令觀者讚嘆不已,榮獲金質獎章。1975年於太原參加華北地區文藝會演,主演《氣壯山河》之王若飛,獲演員一等獎。1978年赴美國紐約、華盛頓、洛杉磯、舊金山、明尼阿波利斯等地演出30餘場,所演《鬧天宮》極受讚譽。美國總統卡特上台祝賀演出成功。他除演《三岔口》、《武松》、《馬超》、《挑滑車》、《長坂坡》、《鐵公雞》、《野豬林》、《獵虎記》、《十八羅漢收大鵬》、《智激美猴王》等武生戲外,亦演《失·空·斬》、《擊鼓罵曹》、《定軍山》、《將相和》、《四郎探母》等老生戲及現代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30多年間,演齣劇目近百出,曾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1990年7月29日,因肝硬變病逝,享年僅52歲。妻室閻秀蘭,生有一女一子,女李蕊未從藝,子李晶(繼春),亦工武生。

李淑媛

1946年生人,自幼隨母習藝,工青衣兼刀馬旦,曾為新華京劇團學員,從華世香學《二進宮》等,從李金鴻學《扈家莊》等。隨團輾轉西藏、內蒙古。婚後調往南京市京劇團。擅演《白蛇傳》、《樊梨花》、《漢明妃》等。1985年來京探親,隨父至瀋陽演出《昭君出塞》極獲好評。夫君周洪武繼承其父周瑛鵬翻跌勇猛的藝術特色,所演《伐子都》能從四張桌上翻下。其子周季未從藝。

李卜春

1951年生人,其扮相、嗓音酷似乃父。惜未趕上好時機。1962年,入南京戲校習藝,工武生。因常演現代戲,故傳統戲基礎較差,文革時至湖北建築工程部八局一公司宣傳隊。1982年調至北京京劇院一團,演齣劇目有《三岔口》、《古城會》、《武松打店》等。曾為其父錄製《連環套》音配像。現年已半百,除演出外,與其愛人蔡晉萍將主要精力投在培養其子李磊身上,使其成為李門第四代傳人。其次子李鑫入影視界。

李磊

1976年生人,受家庭藝術熏陶,自幼酷愛京劇,深得其祖父喜愛並親傳其技藝,曾為祖父配演《鬧天宮》小猴、哪吒。1988年入中國戲曲學院附中學藝,亦工武生,1995年畢業分配到中國京劇院,演齣劇目有《三岔口》、《武松打店》、《戰馬超》、《小商河》、《獅子樓》、《挑滑車》、《火燒裴元慶》、《鬧天宮》等。曾獲哈六杯電視大賽表演獎,並隨團赴港、台演出。(摘自《中國京劇雜誌》)

勝春堂余


餘三勝是與與程長庚、張二奎齊名的老生演員,稱“老生三傑”、“老生三鼎甲”,餘三勝之子余紫雲,工旦;孫余叔岩,工老生。

張吉羅家


張吉羅,原名張德奎,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史各庄村人,幼坐科“吉利班”,工梆子花臉、文武老生。能演能導戲,與吉高、吉鋒,吉堂並盛,馳名於當地農村。張吉羅的兒子張世麟為著名京劇演員,長靠短打武生,師從李蘭亭。現為天津京劇團主演,市政協委員、中國劇協理事。張吉羅的孫子張幼麟,從父學藝,為天津京劇二團主演,武生演員,長靠短打皆能。

桂春少春


李桂春,藝名“小達子”,永清縣劉靳庄“永勝和”坐科,是霸縣辛章村人。京、梆皆能的著名演員。嚴於課徒授子,並承辦科班、戲社。上海流行機關布景,創演京劇布景連台本戲《宏碧緣》,之後又演連台本戲《狸貓換太子》。並得“活包公”之盛譽。
李桂春的兒子李少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工老生、武生,幼從父練功。後文戲師承余叔岩,武戲主宗楊小樓。在北京以演《兩將軍》、《擊鼓罵曹》文武雙出同場演出,轟動劇壇。20世紀50年代,組織中國實驗劇團。曾赴西歐、南美及日本、印度、緬甸等國家訪問演出,博國際聲譽。
李桂春的孫子李寶春,又名小寶,李少春之子。工文武老生,戲曲學校畢業,功、嗓皆優。中國京劇一團主要演員。曾在電影《杜鶻山》中飾演李石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