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理卿
任理卿
任理卿,紡織專家和紡織教育家。畢生致力於紡織教育和紡織科技事業,曾執教於南通學院、東北大學和西北工學院紡織系,培養出我國早期的一大批紡織高等專業人才,負責籌建原國立中央研究院棉紡織染實驗館和建國后紡織工業部紡織科學研究院,為我國紡織科研基地建設作出了貢獻。
任理卿,又名尚武,號抱空,1895年2月10日生於湖南省湘陰縣塾塘鄉唐家橋新屋(今汨羅市弼時鎮)。父親任仲威在家鄉任鄉村教師。任理卿兄弟三人,排行第二,6歲從堂兄振聲(任弼時同志的父親)讀私塾,2年後其父在新屋辦求志學堂,即隨父就讀該校。1906年父病,轉入長沙時中小學。翌年父病故,一年後兄亦相繼病故。
1909年15歲,從時中小學畢業,因家境貧困無法升學,考取恆豐紗廠當藝徒,先在該廠董事長聶雲台在長沙的公館內學習金工,1910年離開湖南老家進入上海恆豐紗廠半工半讀。
3年後,由於工作勤奮、學業優良,又經聶雲台選拔資送到南通紡織傳習所。1918年在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畢業,為該校第二期畢業生,畢業后又回到恆豐紗廠工作。
“五四”運動的革命洪流激勵了一批知識分子投入振興中華的實際行動。任理卿認為中國大量白銀外流,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每年大量進口鋼鐵和棉紗,振興中國的紡織業就能救中國,因此決心要去西方學習先進的紡織技術。1919年夏,終於考取清華大學專科學生赴美國庚款留學,進入美國馬薩諸塞州羅威爾紡織學院插班就讀,2年後畢業,又考入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生院,1年後獲得紡織碩士學位,接著又在美國的幾個紡織機器製造廠和紡織印染工廠實習1年。
在美國留學期間,利用暑假他偕同傅道伸一起參觀考察了美國南部的紡織印染工廠,寫了《美國棉工廠考察記》,刊登於上海的《華商紗廠聯合會季刊》,為我國介紹國外紡織現代技術的早期著作,引起同業人士重視,對推動國內紡織技術發展起到積極作用。1923年秋學成回國。
1924年任受聘為上海裕興洋行工程師,次年又受聘上海統益紗廠任總工程師,該廠裝備有精梳機,能紡高支紗,為中國生產供縫紉機用線團的第一家紡線廠。
1928年初紗廠改與印度合資,辭職後去長沙湖南第一紗廠任工程師,該廠為湖南最早的機器紡織企業,系湖南紡織業的策源地,1926年北伐勝利后,紗廠收歸省管。
1930年紗廠人事變動,因此受聘到東北大學任紡織系教授。僅一年,“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侵佔東北,又回到湖南第一紗廠任工程師兼工務課長。這一時期紗廠進行擴建,貢獻甚多,經擴建后改名為湖南第一紡織廠。
南通學院1930年經教育部立案后,於1933年函邀任理卿去南通為母校服務。出於對紡織教育事業的熱愛,當年四月他即應聘去該校任教授兼教務主任,在教學中,理論與實踐並重,又有豐富的學識與經驗,注重啟髮式教育,深受學生們擁護。
1934—1936年被聘兼任棉業統制委員會專門委員,及(上海)國立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籌建棉紡織染實驗館,1936年聘為專任研究員。任理卿於1938—1945年八年抗日戰爭中一直被聘任西北聯大及西北工學院教授。1941年湖北建設廳將湖北遷陝的部分紡錠在寶雞籌辦民康紗廠,劉益遠任董事長,聘請任理卿兼任經理,到1944年才辭去兼職,幾年中在抗戰大後方生產了一批紗布供應軍民需要,為抗日戰爭作出了一份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初恆豐紗廠董事長聶雲台讚賞任理卿的學識和才幹,又聘請他出任恆豐紗廠廠長兼工程師,將上海淪陷時被日商大豐紗廠強佔的恆豐紗廠全部財產收回,經過苦心修配開工生產,增加了中國民族紡織工業的力量。其時南通學院紡織科在南通開始重建工作,但一部分班級仍在上海臨時校舍上課,任理卿又兼任南通學院紡織科教授。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他即赴北京參加革命工作,中央人民政府中央財經委員會任命任理卿為輕工業計劃處處長,1951年參加土改,1952年調到紡織工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國家十分重視革新紡織技術,決定建設紡織研究機構。1953年他和范澄川一起開始負責紡織科學研究院的籌建工作,經過他們精心設計籌劃、組織施工、安裝儀器設備,1956年我國第一所規模最大、科研實驗設施比較完善的綜合性紡織科研機構終於建成,張方佐出任第一任院長,任理卿擔任副院長,我國紡織科研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起點。1958年任理卿因病退休,1979年改為離休。為表彰他對發展我國科學研究事業的突出貢獻,1990年獲得政府特殊津貼的待遇。
任理卿從1930年起還歷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執行委員、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和顧問。
精心培養紡織科技人才
任理卿懷著振興中國紡織工業的強烈願望,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他認為必須先從培養人才入手,為此他付出了一生中最大的努力從事紡織教育事業。早在1930年東北大學創辦紡織系,他就毅然離開湖南家鄉,應聘擔任紡織系教授,但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一所剛創辦一年的高等學府即遭到戰火的破壞。1933年他的母校南通學院得到全國實業界的支持,擴大學系,增加實驗設備,又聘他返校擔任紡織教授和教務主任,這一期間他除了擔任教學任務外,還精心組織充實了紡織實習工場,成立了紡織物試驗室,使學校的實習條件更臻完善,教學上理論和實踐並重。
1934年暑假,他帶領應屆畢業生赴日本參觀,豐富了學生們對國外紡織技術發展的了解。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戰火蔓延到華北,北平大學工學院內遷到陝南,成立西北工學院,他一直堅持在西北工學院任教。抗日戰爭勝利后回到上海,他一面擔任恆豐紗廠廠長,同時又兼任南通學院的紡織教授。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他放棄在紡織工廠當工程師的優厚收入而到紡織院校去任教,身體力行地去實現他對熱心教育、重視人才的抱負,他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級紡織技術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
1985年90壽辰的時候百餘名各地的學生向他致賀,遠在重慶的西北工學院校友會的賀詞中寫道:理卿老師在西工之際,斬棘披荊,辛勞半生,諄諄教誨,受益良深,生輩效勞祖國,時念吾師之教導。他的學生評價任理卿老師,既是一位知深淵博的學者,又是一位對青年學生關懷備至的長者。
從一位他在西北工學院時的學生袁東漢家屬的信中反映出:任理卿老師曾在袁經濟極度困難的時候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用微薄的薪金資助他渡過難關,得以完成學業,實現報效祖國的宏願,使他終身不忘任老師的恩德。任理卿是我國第一代紡織專家,也是我國傑出的紡織教育家。
任理卿從美國學成回國后,經過幾年的實際工作,深刻體會到要擺脫我國紡織技術落後的面貌,必須大力推進紡織科研事業。1934年他受聘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直接參加了我國第一所棉紡織染實驗館的籌建工作。該實驗館建於上海,1935年底建成,分紡織試驗部、紡紗實驗工場、織布實驗工場三部分。紡織試驗部裝備74種儀器,可進行對纖維紗線和織物的測試,該館還安裝各種新式紡織機器,擁有一批紡織圖書,為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但是好景不長,實驗館剛創辦2年多,“八·一三事變”爆發,儀器設備和圖書均為戰火所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理卿1952年調到紡織工業部任工程師。紡織工業部為加快我國紡織工業的建設,決定建設紡織科研機構,1953年8月由他起草提出了建設紡織實驗館的計劃輪廓書,指出建立實驗館的主要目的是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便掌握全國紡織染業技術工程的改進和改造工作,同時輪訓在職高級技術人員,使其不斷提高並提供創造發明及研究技術的各種條件,實驗館的最終目的要發展成為我國研究紡織染科學技術的最高機構。計劃書中對實驗館的範圍、設備、建設進度、投資以及試驗儀器都作了詳細論述。1954年1月紡織工業部批准成立紡織試驗館籌建委員會(后正名為紡織科學研究院),任命任理卿為主任,范澄川、蔡惠為副主任。在任理卿的主持下,紡織試驗館的建設工作全面展開,從征地、委託設計、施工、訂購儀器設備直至商調科技骨幹等。
1954年10月主樓破土動工,1955年11月竣工。主樓內的儀器設備都是由他一手選型,試驗的設施和要求也都經他精心設計籌劃,當時建成的試驗室既擁有國外進口的先進儀器又具有完善的實驗條件,成為國內一流的紡織科研實驗室,為以後科研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條件。1956年3月張方佐由上海來到北京,並出任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任理卿為副院長,他又協助張方佐一起抓緊研究院的創建工作。
1956年8月幹部學校大樓(即一部樓和二部樓)建成,此後機械加工工場、棉毛實驗工場也陸續建成投入使用,全院設立棉、毛、麻、絲、纖維材料、染化等研究室,部屬紡織機械設計公司撤消,大部分技術人員也合併到院成立了機電研究室。全院專業齊全,設施完善,全面開展科研工作,1958年研究課題達到130餘項,並成立了第一屆學術委員會,任理卿任副主任委員。任理卿為紡織科研基地建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貢獻將記入我國紡織工業科技發展的史冊。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的前身中國紡織學會是在1930年成立的,當時我國正處在國難深重、民族危急、紡織工業面臨十分艱難的形勢下,任理卿和紡織界的前輩朱仙舫、黃炳奎、黃雲騤等懷著“實業救國”、“技術救國”的願望,自發地組織起中國紡織學會,以交流技術、出版刊物、傳遞信息、組織年會、聯絡感情等方式培養紡織技術人才,提高技術水平,發展民族紡織工業,與外來的經濟侵略勢力相抗爭。在學會的第一屆年會上任理卿當選為執行委員,除第二屆、第三屆學會因“九·一八”和“一·二八”事變,路途阻隔他未能參加外,自1933年第四屆學會起一直連任學會的執行委員。1935年第五屆年會上他宣讀了《創辦人造絲廠計劃書》的論文。抗日戰爭期間,戰火蔓延,交通梗阻,學會活動受到影響,任理卿在西北工學院任教仍不時參加紡織學會與中國工程師學會聯合組織的活動。
抗戰勝利,紡織學會工作也恢複比較活躍,他出席了學會第十二、十三、十四屆年會,並都當選為常務理事。在此期間,他參加了中國紡織學會會所的籌建,於1948年底在上海建成;擔任了第十三屆年會會刊的主編;參與由學會召開的抗議美國扶植日本紡織業的座談活動。1954年學會在北京召開第十五屆年會,也是更名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他參與會議籌備並致大會開幕詞,在這屆年會上陳維稷當選理事長,他和雷炳林當選副理事長。此後學會的組織日益壯大,活動內容更為廣泛,學會成為黨和政府聯繫廣大紡織科技人員的“橋樑”和“紐帶”,並圍繞經濟建設和生產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組織廣大科技人員開展學術研究,相互交流,傳播和推廣先進技術,以及出版刊物,對推進紡織工業建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1958年他因病離休,但仍繼續關心學會的工作,1979年第十七屆學會理事會考慮到他年事已高,改任學會顧問。在中國紡織工程學會60年的曲折歷程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都蘊含著任理卿對學會工作的熱愛和他的無私奉獻精神。
任理卿是建國初期黨和國家領導人任弼時同志的堂叔,他們年齡僅差9歲,從少年時起就交往甚密,1919年任理卿去美國留學,1921年任弼時到蘇聯學習,任弼時寫信給任理卿說:我們叔侄二人一個在資本主義國家,一個在社會主義國家,兩個國家立場不同,但我們是一個目標——救國,振興中華。任理卿從1923年回國后就投入了振興中國紡織工業的偉大事業,畢生致力於紡織教育、紡織科技基地建設和興辦實業。早在1928年他曾不顧個人安危,將得到任弼時被捕的消息轉告其夫人陳琮英,經組織上及時營救脫險。他一生秉性剛介,為人正直,淡泊利祿,生活勤儉,對人民忠心耿耿,對事業兢兢業業。
離(退)休以後他身退志不退,經常閱讀新的科技書籍,看電視科技講座,更新知識,參加和指導一些重要的科技活動。就在他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的時候,仍關心國家大事,念念不忘祖國四化建設,盼望台灣早日回歸祖國。
1988年93歲高齡,他在《新年書懷》中表達了愛黨愛國的滿腔激情:
逝水韶華留不住,人生歲月幾干支;
陶賢禹聖惜分寸,舜日堯天奪秒時;
兩制並存成一統,豈宜遲誤負佳期;
共興祖國共同志,萬里長城萬古垂。
任理卿曾對看望他的紡織工業部領導說:我一生在紡織界只做了兩件事,一是為紡織界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二是為紡織工業建立了科研基地。一個人才,一個科研,有了這兩個,衣被蒼生的夙願就不怕完不成了。寥寥數語,表達了他對紡織教育、科技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崇高願望。
(作者:顧民樞)
1895年2月10日 出生於湖南省湘陰縣。
1918年 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畢業。
1919年 考取清華大學赴美國公款留學。
1921年 美國羅威爾紡織學院畢業。
1923年 獲美國北卡洛林州立大學碩士學位后回國。
1924—1928年 任上海統益紗廠總工程師。
1929年 任長沙第一紗廠工程師。
1930年 任瀋陽東北大學教授。
1931年 任長沙第一紗廠工程師兼工務課長。
1933—1936年 任南通學院教授兼教務主任。
19361937年任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1938—1945年 任西北聯大、西北工學院教授。
1946—1948年 任上海恆豐紗廠工程師、廠長,兼任南通學院教授。
1949—1951年 任中央財經委員會輕工業計劃處處長。
1952—1958年 任紡織工業部工程師、紡織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1930—1992年 歷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執行委員、常務理事,十五屆(1954—1958年)副理事長,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1979—1992年)顧問。
1992年3月17日 逝世於北京。
1 任尚武,傅道伸.湖南第一紡織廠擴充紗錠計劃書.紡織周刊,1932,2(19):478—480.
2 傅道伸,任尚武.湖南第一紡織廠添設漂染計劃.紡織周刊,1932,2(36),994—995.
3 任尚武,與紡織同業討論實行工廠法.紡織周刊,1933,3(51): 19261929.
4 任尚武.棉紡織實驗館之趣旨及其內容.紡織年刊,1934:1卜—29.
5 任尚武.紡織圖書分類法.紡織之友,1935(4、5):10—27.
6 任尚武.紗廠國有論.紡織年刊,1935:57—58.
7 任尚武.創辦人造絲廠計劃書.紡織年刊,19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