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國際貿易教程的結果 展開
- 國際貿易教程
- 第三版
國際貿易教程
第三版
本書是一本以國際貿易的運行機製為對象,對國際貿易的理論、政策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發展進行較全面介紹的教材。全書共分三篇十六章。除導論外,第一篇為國際貿易理論部分,介紹了古典和新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以及戰後發展起來的各種“新”貿易理論,包括技術差異的貿易理論和產業內貿易理論等。第二篇為國際貿易政策部分,在介紹了國際上通行的各種貿易政策措施以後,對一個國家情況下的貿易政策進行完全競爭市場分析和不完全競爭市場分析,然後對區域的貿易合作和全球性的多邊貿易合作進行討論。第三篇為戰後的國際貿易問題,探討了戰後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的發展,並重點討論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遇到的困難,以及發展中國家進行貿易改革的條件等。
尹翔碩,男,1955年生。1987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88-1990年曾任職於香港東南經濟信息中心。1990年回復旦大學讀博士研究生,並於1993年獲博士學位。畢業后在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做一年博士后研究。此後,還曾於1998年1- 6月和2000年4- 8月分別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和英國阿斯頓大學做訪問學者。於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在韓國貿易協會貿易研究所做高級訪問學者;於2005年2-3月在香港城市大學做訪問教授。現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國際貿易和發展經濟學方面的教學和科研,近年來致力於中國對外貿易改革和發展方面的研究,已發表論文數十篇,專著六部。
前 言
1 導論
1.1 國際貿易的產生
1.2 國際貿易與國際貿易理論
1.3 關於國際貿易政策的爭論
1.4 本書的結構
第1篇 國際貿易理論
2 李嘉圖模型
2.1 基本假設
2.2 沒有貿易時的均衡
2.3 國際分工與貿易均衡
2.4 貿易后的國際相對價格
2.5 貿易得益
2.6 多產品情況
2.7 多國家情況
2.8 對李嘉圖模型的檢驗
3 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3.1 基本假設
3.2 沒有貿易時的均衡
3.3 斯多爾珀—薩繆爾森定理
3.4 國際分工與貿易均衡
3.5 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
3.6 貿易得益
3.7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3.8 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擴展
3.9 對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檢驗
4 特定要素模型
4.1 基本假設
4.2 沒有貿易時的均衡
4.3 國際分工和貿易均衡
4.4 貿易的收入分配效應
4.5 舉例說明
5 技術差異模型
5.1 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中的技術差異
5.2 對技術變動的調整
5.3 模仿差距貿易理論
5.4 產品周期貿易理論
5.5 遞增的規模報酬
6 產業內貿易模型
6.1 產業內貿易的定義和衡量
6.2 范爾威模型
6.3 克魯格曼模型
6.4 蘭卡斯特模型
6.5 布蘭德—克魯格曼模型
6.6 相互傾銷模型
6.7 產業內貿易模型的一般特點
第2篇 國際貿易政策
7 國際貿易政策措施
7.1 進口關稅措施
7.2 非關稅壁壘
7.3 出口鼓勵和出口管制措施
8 完全競爭市場下的貿易政策
8.1 關稅的衡量
8.2 關稅的局部均衡分析
8.3 關稅與配額的比較
8.4 關稅與生產補貼的比較
8.5 關稅的一般均衡分析
8.6 梅茨勒之謎
8.7 最優關稅率與貿易報復
8.8 勒納對稱原理
9 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的貿易政策
9.1 壟斷與市場結構
9.2 戰略貿易政策
9.3 國內市場不完善情況下的貿易政策
9.4 市場不完善的幾個具體問題
10 國際貿易的區域合作
10.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涵義、形式和理論
10.2 歐洲聯盟
10.3 其他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
11 國際貿易的多邊協調
11.1 從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到世界貿易組織
11.2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多邊談判
11.3 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
第3篇 戰後國際貿易的發展
12 國際貨物貿易的發展
12.1 戰後國際貨物貿易概述
12.2 發達國家的對外貿易
12.3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
12.4 中國的對外貿易與國際經濟地位
13 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13.1 服務貿易的定義和分類
13.2 戰後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13.3 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14 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
14.1 技術進步與國際貿易
14.2 技術貿易與經濟發展
14.3 技術貿易的動機和條件
14.4 技術貿易的特點和方式
15 戰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問題
15.1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與世界貿易體系
15.2 普遍優惠制
15.3 國際商品價格問題
15.4 國際商品協定
16 貿易改革與經濟發展
16.1 貿易改革、貿易發展與經濟發展
16.2 貿易改革的條件
16.3 中國的貿易改革與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