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王城,亦稱趙都宮城,是趙邯鄲故城的一部分,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南方向的西大屯村南,建於趙國遷都邯鄲后,是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列國都城遺址中已知保存最為完好的戰國古城址,屬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時的趙都邯鄲也是戰國後期黃河以北人口眾多、商業繁榮的最著名的大都會之一。自趙敬侯遷都邯鄲,到被秦所破,邯鄲作為趙國國都歷經八代王侯,扮演了春秋戰國歷史上的重要角色,為邯鄲成為秦漢時期中國五大都市奠定了物質基礎。

趙王城由東、西、北三座相互依存的小城組成,正南北方向,平面呈“品”字形,佔地面積約512萬平方米。城址內外現存高大建築台基及地下夯土基址20餘處。大北城位於趙王城東北約60餘米處,為居民生活和工商業為主的郭城或外城。平面近南北向長方形,佔地面積約1380萬平方米。城垣除西垣北段等建築基址或城垣殘段局部尚存外,其餘全部被淤埋於地表1-10米以下。

遺址周圍保留著殘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牆,內部有布局嚴整、星羅棋布的建築基台,地下有面積較大的十幾處夯土基址,四周有城門遺跡多處。

歷史沿革


早在為趙國國都之前的邯鄲,就是晉國六卿之一趙氏宗主趙簡子的私邑,趙簡子大力治理並建設邯鄲。後來,趙簡子憑藉在晉國中的實力,通過趙氏邯鄲之爭奪取邯鄲城,拉開了趙氏立國的歷史序幕。前491年,趙簡子以邯鄲為中心擴大勢力範圍,為後來建國打下基礎。前403年,趙,韓,魏三家滅掉智氏“三家分晉”,瓜分了晉國在中原地區的土地。前387年,趙敬侯治理邯鄲,邯鄲成為黃河以北最繁榮的通都大邑。前386年,趙敬侯正式遷國都於邯鄲,並且大興土木修建趙王城,時人成為“趙都”。趙國遷都邯鄲后,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興建運動。歷經八王,共158年。
趙王城
趙王城
前228年為秦國所佔。前209年,秦將章邯攻趙王歇,下令“夷其城廓”,一代名都從此毀壞,以後逐漸變為廢墟。這座古城遺址,經歷了兩千多年,仍雄偉壯觀,它對於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城布局和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
2006年10月份,以趙王城遺址為依託的遺址公園建設,開始動工修建。

保護措施


考古發掘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於2004年到2005年年對趙王城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勘察和測繪,同時對西城南垣和東城東垣進行了解剖發掘。
此外,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2007年到2008年,在南水北調中線建設工程的文物保護工作中,對趙王城西南1500米處的鄭家崗遺址進行了大面積發掘,發現了南城垣的外圍壕溝系統。
2010年,在邯長鐵路擴建工程的文物保護工作中,研究所對北城西垣的地下部分進行了解剖發掘。
2011年,趙王城遺址城垣建築考古已經結束。勘察與發掘取得了多項收穫,搞清了城垣本體建築及其防雨排水附屬設施的形式結構與功能,發現確認了趙王城的內外壕溝系統。城垣牆體表面處理痕迹、防雨排水附屬設施與內外城壕等幾項內容的重要發現,還是東周城市考古的孤例。
作為趙王城防禦屏障的城垣建築系統,依結構及功能可分為三個建築單元:城垣本體即牆體部分,包括基座、主牆、附加牆等;城垣內側防雨排水設施,屬於城垣保護性的附屬建築設施,包括散水、鋪瓦、排水槽等;城垣外側防禦壕溝系統,亦應屬於城垣的附屬建築設施,包括內壕和外壕。
趙王城遺址在東周列國都城址中的保存情況最好,是研究東周城市考古的重要實例標本。
趙王城
趙王城
2012年,文物工作者經多次挖掘和考據發現大量陶器、磚瓦等戰國時期遺物。出土的大量戰國文物包括陶器、建城所用磚瓦、居民日常用具和貨幣等。出土的陶器多為泥質灰陶,火候高,質地硬,紋飾有繩紋、弦紋、雲雷紋、米格紋,部分陶片有“邯亭”戳記。建城所用磚瓦則為陶筒瓦、板瓦、瓦當、空心磚,另有排水槽和水管等。日常用具則發現了豆、盆、罐、鐵鏟、石夯錘等。出土的貨幣上刻有銘文“甘丹”、“明”、“白人”和“安陽”等字眼。

建築特色


建築布局

趙王城由西城、東城、北城三個小城組成,平面呈"品"字形。從趙邯鄲故城的布局上可以看出來,王城和大北城是兩個互不相連各自獨立的城區。大北城位於東北,王城位於西南,中間間隔60多米。這種局面的原因,要不就是因為沁河和渚河的流向影響形成;第二就是大北城早於王城,王城遺址內還有未發現戰國之前的文化層,而大北城大部分地區出土的遺物可以看出都超過戰國文化層。完整完整王城的布局也反映了北、東、西三城的先後關係。
西城
西城比較完整,近方形,邊長1420米,四面城牆保存完整,殘高3-8米,內有五座大夯土台。位居中部偏南的龍台,是當時宮殿主體建築基址,也是趙王城的重要建築,台基東西265米,南北285米,高16米,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王宮基址。
由“龍台”往北尚有兩個大夯土台,形成南北一條中軸線,在中軸線兩側還殘存著地面夯土台及地下夯土建築基址6處,這是以“龍台”為中心的一組規模宏偉的殿宇建築群。
東城
東城面積小於西城,與西城僅一牆之隔,南北最長處1442米,東西最寬處926米,四面城牆大部分完整,內有三座夯土台,城內中部偏南尚存南北對峙的兩大土台,相傳是趙王閱兵點將的“南將台”和“北將台”,其它也是高大建築基址。兩台之間及南北均有地下夯土基址。
北城
北城面積大於東城,為不規整的正方形,東西最寬處1410米,南北最長處1520米,除西牆南段地面保存了部分夯土殘牆外,其餘僅有地下牆址完整。遺址西部的土台,面積僅次於“龍台”,與西牆外側的土台東西對峙,也是一組殿宇建築群基址。

主要景觀


趙王城遺址公園總體設想是原址保護,遺址開發。東部的趙王城遺址為遺址保護區,西部為文化展示區,是一期工程的主體。包括三大圈層、七大園林和三十個景點。第一圈層展示趙文化,包括趙國圖騰文化和趙國許多重大事件。建築有趙文博物館展館和趙國的園林、趙圃;第二圈層與東部保護區的龍台在一條中軸線上,反映出戰國時代趙國的“禮、祀、戎”文化。禮儀文化,包括朝堂禮儀、覲見禮儀、諸侯會盟禮儀等。
趙國朝堂禮儀從入口中軸線開始烘托氣氛,使人感受到龍台的威嚴。會盟禮儀擬通過一座建於水中的“澠池會館”來表現秦趙澠池會和藺相如的慷慨機智。祭祀文化是再現趙國的祖先祭祀、水神祭祀和山神祭祀。“兵戎文化”要體現出趙國的胡服騎射精神,在這條中軸線上設置有點將台、演兵場、營寨、“軍市”、“舟兵古渡”以及復原一段城牆等。第三圈層擬通過列國驛站等建築表現戰國時期各國的不同文化。總體上,東西兩個區域功能不同但要互相契合,用一條旅遊路線串起來,新景觀與原汁原味的古董相互印證。在西部體驗文化,到東部感受震撼。

文化活動


歷史文化

詩詞紀念
歷代文人描寫趙王城詩詞歌賦
時期作者作品名稱內容
唐朝曹鄴《趙城懷古》
陸龜蒙《秋夕文宴》飛觥壯若游燕市,覓句難於下趙城。
李賀《酒罷張大徹索贈詩》葛衣斷碎趙城秋,吟詩一夜東方白。
宋朝梅堯臣《送閻中孚郎中知磁州》君行守趙城,我向夷門老。
蘇軾《張近幾仲有龍尾子石硯以銅劍易之》君不見秦趙城易璧,指圖睨柱相矜誇。
陳造《苦雨再次前韻·席蚓堂蛙豈趙城》席蚓堂蛙豈趙城,崩空急雨未休傾。
《贈俞德瑞·孰知妙語析微塵》響我能分趙城璧,為君還缺唾壺銀。
陳淳《挽王郎中·剖竹毗陵郡》剖竹毗陵郡,乘軺古趙城。
趙友直《命子篇·悠悠我祖》迄於趙城,因而氏焉。
清朝張鵬翮《趙城媧皇陵》
梁清標《揚州慢·寄酬呂半隱同年》有中山名酒,好醉趙城花。
屈大均《贈魯山人·羨君游海岳》誰似魯連子,高風振趙城。
近現代俞律《永遇樂·邯鄲懷古》獨客行遲,趙王城冷,何處將軍系馬。
《鷓鴣天·富貴無端一現曇》富貴無端一現曇,趙王城下舊街談。
取名
根據趙王城,邯鄲市多地區都有關於根據趙王城來命名的,例如:趙王城學校,趙王酒。
趙王城
趙王城

爭議

有專家認定依據趙王城西城1、2、3號夯土台基的位置關係,認為趙王城遺址為中軸對稱,並下結論為趙王城為中國最早有中軸線對稱布局的古都城。但是邯鄲市文物局作者經過對趙王城遺址布局多次勘查發現,趙王城與同期都城相比,雖然在平面造型、布局等方面更規範,並非中國最早有中軸線對稱布局的古都城。
文物工作者對包括西城在內的東、西、北城勘查,證明趙王城並非是中軸對稱結構布局。即使是三城中最為規整的西城,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軸線。西城1號台基處於城內偏東南位置上,其與北側的2、3號台基之間雖有一定軸線關係,但3台的軸線顯然偏於龍台(即1號台)西側,所以3台位置關係不能作為全城具有軸線對稱思想的依據。
趙王城以地形地貌為規劃基礎,西城西牆的方位並不正,走勢為東南向西北偏方向。西城主體建築1號台建於城內東南部,因那裡有高地,在此修建宮殿會顯得雄壯威嚴,並不是按照軸線對稱的原則修建。
趙王城
趙王城
趙王城遺址三城中最具規劃意識的西城尚不具備軸線對稱規劃思想,其規劃思想是建立在充分利用自然地貌的原則上。據此,可以證明趙王城並非中國最早中軸對稱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