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障礙

聽力障礙

聽徠力障礙是聽覺傳導通路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導致不同程度聽力損害的總稱。程度較輕者對社交無明顯影響,程度較重者嚴重影響與他人交流。聽力障礙可發生於任何人群。根據聽力障礙的發生部位與性質,可將聽力障礙分為傳導性聽力障礙、感音神經性聽力障礙、混合性聽力障礙。傳導性聾可根據病因進行相應的聽力重建手術,或選配適宜的助聽器;感音性聽力障礙的治療原則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治,適時進行聽覺言語訓練。適當應用人工聽覺(如電子耳蝸植入)。聽力障礙的主要危害在於影響與他人交流,對於小兒來說,影響智力發育,造成學習障礙,嚴重者導致終身殘疾。傳導性聽力障礙通過手術多可以得到提高,達到實用聽力水平,而感音性聽力障礙患者的治療效果,則與聽力障礙病因、治療時機有關,往往需要佩戴助聽器或通過人工聽覺來達到改善聽力的目的。

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

病因


● 聽力障礙的原因很複雜,不同類型的聽力障礙有不同的原因。
● 傳導性聽力障礙的原因多為炎症、外傷、異物或其他機械性阻塞以及解剖畸形等。
● 感音性聽力障礙則多半與藥物不良反應、病毒感染、內耳血供障礙、噪音刺激、遺傳因素及內耳或神經系統的器質性病變等相關。

癥狀


● 首先有存在的聽力下降。
● 有外耳道炎性腫脹如外耳道癤腫、外耳道炎、外耳道耵聹栓塞、外耳道異物阻塞、外耳道膽脂瘤、先天性外耳道閉鎖第一腮溝發育障礙所致、後天性外耳道狹窄或閉鎖等,需要考慮有傳導性聽力障礙。
● 有遺傳因素、病毒感染、藥物及其他不良理化因素影響、胚胎早期母體感染風疹、麻疹、腮腺炎等病毒所致,或孕婦服用反應停、眠而通、奎寧等藥物及接觸X線、電磁波等,致胎兒畸形,需要考慮感音性聽力障礙。
● 有上述病因和癥狀及時去醫院做聽力測定。

檢查


● 聽力學檢查:常用的手段包括純音測聽、聲導抗測聽、耳聲發射及聽覺誘發電位等,可以明確聽力障礙的性質、程度,有些檢查還可以大致確定病變部位。
● 耳鏡檢查:可以明確外耳道及鼓膜情況,對聽力障礙的性質進行初步判斷。
● 影像學檢查:耳部CT可清楚地顯示耳部各個部位的骨質、軟組織形態,是聽力障礙影像學檢查的首選。磁共振成像(MRI)可較好地顯示軟組織病變,尤其是神經組織病變,對感音性聽力障礙和混合性聽力障礙的診斷意義較大。
● 遺傳學檢查、血液及代謝方面的檢查、免疫學檢查,則應根據不同病因選擇進行。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史和各種檢查結果,絕大部分患者都能做出明確診斷。
● 傳導性聽力障礙病因相對較為明確,根據病史、聽力檢查及CT等檢查多半可以明確診斷。
● 感音性聽力障礙的診斷相對比較複雜,根據患者病史、個人史、家族史,結合臨床全面體檢與聽力學檢查,必要的影像學、血液學、免疫學、遺傳學等方面的實驗室檢測,多半可以做出診斷。

鑒別診斷


● 傳導性聽力障礙一般多為耳部本身的病變,而感音性聽力障礙除了單獨的耳部病變之外,還可能是其它疾病的並發表現,如顱內腫瘤及其它神經系統病變,在診斷時需要加以鑒別。

治療


● 傳導性聽力障礙可根據病因進行相應的聽力重建手術,多採用耳顯微外科技術。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治療效果可有差別。顯微外科手術后聽力改善效果不佳或感覺不適、以及不願接受手術治療者可選配適宜的助聽器。
● 感音性聽力障礙的治療原則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治,適時進行聽覺言語訓練,適當應用人工聽覺(如電子耳蝸植入)。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或手術療法能使感音神經性聾患者完全恢復聽力。

危害


● 影響與他人交流,對於小兒來說,影響智力發育,學習障礙。
● 影響生活質量。
● 嚴重者導致終身殘疾。

預后


● 就目前的醫學科技水平而言,傳導性聽力障礙通過手術多可以得到提高,達到日常生活所需的聽力水平。
● 而感音性聽力障礙患者的治療效果,則與聽力障礙病因、治療時機有關,對於長期的感音性聽力障礙,藥物治療多半無效,往往需要佩戴助聽器或通過人工聽覺來達到改善聽力的目的。

預防


● 應用遺傳學、生物晶元、蛋白質組學等現代科學技術,加強孕期、產期的婦幼保健,對胎兒、嬰幼兒行聽力篩選,力求對聽力障礙進行早期預警與防治。
● 加強老齡人口聽力保健研究,探求預防老年性聾的發生或延續其發生髮展的新途徑。
● 開展與聽力保健相關的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研究,積極防治營養缺乏疾病,增加機體對致聾因素的抵抗能力。
● 加強與聽力保健相關的職業病與勞動衛生學研究,降低環境雜訊,規範防護措施。
● 盡量避免使用可能損害聽力的藥物,必須使用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并力求用藥小劑量、短療程。同時加強用藥期間的聽力監測,一旦出現聽力受損徵兆立即停葯並積極治療。增強體質,改善生活和工作環境。

參考文獻


● [1] 田勇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杜,2013.
● [2] 黃選兆,汪吉寶,孔維佳。實用耳鼻咽喉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 [3] 孔維佳。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杜,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