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友
街友
“街友”乃是對“無家可歸者”較為和善、有禮貌的稱呼方式。
街友又稱露宿者、野宿族、流浪漢、遊民等,指的是一些人因為經濟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居無定所,而在公園、天橋底、地下道及住宅后樓梯等地棲身。他們在城市中流浪,行乞或當苦力等臨時工人,以賺取微薄的金錢。
在台灣,“街友”乃是對“無業遊民”較為和善、有禮貌的稱呼方式。街友很多都是身心障礙者,要找工作也不是這麼容易,所以在台灣也有一些團體在照顧街友,例如人安基金會、創世基金會、台北縣政府街友中途之家等。
在中華民國80年(1991年)時,開始有了救助街友的服務行動,中華民國91年(2002年),則正式有了以街友為服務對象的社福團體成立,名為人安基金會的財團法人,透過長年服務街友的實際接觸下,發現街友平均年齡在55.6歲,並不是法規中界定的老年人,不適用老人福利,而高齡者在求職上也多有障礙。其中以“老殘”居多,佔二分之一以上,而露宿者更是七成源自於“經濟”因素,他們因學歷、低技術及轉業不易等問題,求職困難,近年來則因景氣影響有漸漸增多的趨勢;此外“家庭關係不良”的街友,也不在少數,期中甚至有家庭絕裂的朋友(如:不成功不返家、家人相處不睦或受暴、不想連累家人等)問題也不在少數。
街友為了維持基本生存需求,往往集聚或散居在大都會區容易乞食或棲身的街頭及公園,部分社福團體成立后,有所謂的“街友平安站”,提供午、晚餐、沐浴更衣、急難救助及協助就醫等,這些平安站也成為街友短暫棲身並尋求再出發最即時的生存站。在街友因年齡、學歷、體力等因素,容易成為僱主聘僱的排除對象之下,社福團體發現多數街友仍期待自食其力,有尊嚴地生活,自中華民國97年(2008年)起提供就業協助的服務,以廣告舉牌、發傳單、資源回收、簡單代工為街友找求生出路。
社福團體成立街友平安站提供街友防飢、防寒、防病等服務,亦普遍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與捐贈,包含捐款及實物,例如未使用過之食材、衣物、外傷藥膏、盥洗用品等,實際解決了許多落難街友的暫時求生問題。自中華民國80年開始,許多街友口耳相傳,紛紛於過年除夕前,前往各地平安站參與街友尾牙活動,藉此感受社會溫暖並敢於走入人群。
政府成立新希望關懷中心提供跨局處方式結合勞工、民政、社會、教育、衛生等單位提供單一窗口救援服務。
街友
一些研究報告認為,下列的原因可能導致無家可歸,而成為街友。
1、經濟因素 貧窮、失業;
2、房子遭到查封;
3、離鄉背井的求職者;
4、乞丐;
5、家庭因素 家庭暴力;
6、斷絕親子關係;
7、疾病因素 精神疾病患者;
8、失智症患者;
9、流浪癖;
10、體驗生活及單純好玩;
11、其它 戰亂,自然災害(颱風、地震、土石流),強制驅逐(公有地上的拆遷戶),監獄釋放和重新進入社會,親友可能早已搬離。
橫浜浮浪者襲擊殺人事件
1980年代,在日本曾經發生青少年襲擊遊民的事件,以清掃街道為名,毫無罪惡感。且有些地方的警察,可能會在政府官員出巡時,借口整頓市容,驅逐遊民。且遊民容易聚集在會免費供應食物的地方,例如長期的街頭抗議場合、宗教或慈善活動對於遊民或弱勢者發放救濟品的地方。在極少數的情況下,當發放的食物數量遠低於前往的遊民數量時,可能引發遊民為爭奪物資發生衝突。
生存環境
有些遊民可能靠撿拾垃圾堆里的食物維生,像是餐飲業會把已過保存時間的食物拋棄。或是在垃圾堆里尋找可用之物品,報紙、舊衣物……等。遊民通常不是經常盥洗,因此外表邋遢與骯髒有異味的衣物,成為遊民給一般人的印象。公園或車站的公廁,或其他有免費的清潔水源的地方,常成為遊民偶而盥洗的場所。
選舉
住所不定或無戶籍,選舉之投票通知書難以送達,因此幾乎無投票權。在無選票可圖的誘因下,政客們往往視遊民為洪水猛獸,以鄰為壑,極少提供改善遊民現象的協助。
犀利哥
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