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仁發

彭仁發

彭仁發,原名彭德仁,江西省贛州市人。他出身貧寒,少年時代備受封建地主的壓迫,為了推翻封建地主階級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於1930年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不久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人物簡介


彭仁發
彭仁發
他立場堅定,愛憎分明,忠於黨,忠於革命,曾在中央紅軍任過戰士、警衛員和團、師特派員。他參加過5次反圍剿鬥爭,在歷次戰鬥中,他英勇善戰、捨生忘死,光榮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

人物經歷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彭仁發隨部隊離開蘇區,經過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等省,行程二萬五千里,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吳起鎮,勝利完成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后,我黨為了培養機械化軍事人才,在延安興辦了一所摩托學校,彭仁發被選送去學習摩托技術。1937年5月,黨代表陳雲等同志為迎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左支隊進駐迪化(今烏魯木齊市)從蘇聯來到新疆。當時,蘇聯提供軍用飛機和航空設備,並派軍事教官為盛世才培養航空人才。陳雲認為,可以利用與盛世才建立的統戰關係,派一些同志到盛世才的航空隊里學習航空技術。同年12月,黨中央採納了陳雲的建議,從延安抗大、摩托學校選派了一批政治可靠、身體強壯、文化程度較高的同志到新疆學習航空技術,彭仁發就是其中一名。1938年3月3日,航空隊舉行開學典禮。彭仁發被分配在機械班。彭仁發一面學習文化,一面學習航空知識,上課時他認真記筆記,下課後與戰友互相提問,反覆背記。在平時的飛行訓練中,他刻苦鑽研,認真完成訓練任務。1939年11月,彭仁發以優異的成績從機械班畢業,被授予少尉軍銜。為了進一步提高飛行技術,我黨學員被派到盛世才航空隊學習,彭仁發擔任機械師。
1940年2月的一天,航空隊進行飛行訓練。由於天氣寒冷,發動機無法正常啟動,彭仁發不顧生命危險,跳起來用手去轉動螺旋槳,突然螺旋槳轉動,打掉了他的半個下巴。彭仁發因流血過多,搶救無效,以身殉職。同志們懷著沉痛的心情,把彭仁發的遺體安葬在六道灣山樑上。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為了緬懷革命先烈,於1956年7月在燕兒窩修建了烏魯木齊革命烈士陵園。彭仁發的遺骨隨即遷入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