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

原載人飛船總體室副主任

楊宏徠,男,吉林通化人。載人航天工程管理和電子信息技術專家。1963年11月生於吉林省通化市,1984年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資訊理論專業,分配到鐵道部科學研究院工作。1991年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獲碩士學位。1991年起開始新型返回式衛星的研製工作,1992年進入中國載人飛船總體室從事飛船總體設計工作。

楊宏同志是我國載人空間飛行器技術專家和學術帶頭人,歷任載人飛船總體室副主任、總體副主任設計師、載人飛船副總設計師、“天宮一號”總設計師、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等職務,當選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學術技術帶頭人、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

2016年,楊宏同志榮獲中國科協第七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獎。2018年獲頒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2019年6月19日,楊宏在“MSTA大家系列科技講座”上演講。2021年6月,入選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進入第二輪評審候選人名單。

大事件

1963-11

出生

1963年11月生於吉林省通化市。

1998

首次實現船箭指令信息交換

1998年的試驗中獲得圓滿成功,在國內航天領域首次實現了船箭指令信息交換。

1998-11

成功進行整船級的EMC(電磁兼容性)試驗

1998年11月,以電性船為載體,楊宏和同事們首次成功地進行了整船級的EMC(電磁兼容性)試驗,檢驗了飛船自身以及飛船系統與運載、發射場等其他系統間的電磁兼容性。在這次試驗中,飛船隊伍第一次拿到了飛船的電磁兼容數據,這為推動飛船正樣研製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003-10-16

神五著陸

2003年10月16日,凝聚著無數航天人智慧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億萬人民的期盼下平安著陸。來不及洗去征塵,身經百戰的飛船研製隊伍馬上投入了新的戰鬥,拉開了神舟六號研製工作的序幕。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飛船副總師楊宏就是載人航天工程這支幕後英雄隊伍中一名領軍人。

2016

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獎

2016年,楊宏同志榮獲中國科協第七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獎。

2018

獲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2018年獲頒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獲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作為教師的母親,總是叮囑楊宏無論到什麼時候,學習都是有用的。在父母耳濡目染下,楊宏從小就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課餘時間還經常參加船模、航模科技活動。從那時起,楊宏就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長大要成為一名工程師。正是在這樣一個目標的激勵下,他發憤學習,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他的夢想。
80年代後期,社會大潮將一大批年輕人推向前列。他所學的信息工程專業人才緊缺,無論是下海還是出國,對楊宏都是極大的誘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楊宏做出了自己的抉擇。他既沒有下海,也沒有出國,而是選擇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攻讀研究生,圓自己的航天夢。在研究生學習期間,楊宏沒有禁錮在原來所學的通信專業上,而是努力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在計算機控制工程、軟體工程、現代管理理論等方面都有涉獵。
1991年研究生畢業后,楊宏再次面臨選擇。當時,聯想集團軟體中心正在籌備,特別需要像楊宏這樣的人才,並決定出資為楊宏付清原單位的培養費,請其加盟。可楊宏考慮的是他的工程師事業、是他美麗的航天夢,便婉言謝絕了這個可能使他身價不菲的職位。這可能跟他所受的傳統教育有關,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當工程師,當工程師就是為了給國家做點事。

教育經歷

1984年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資訊理論專業,分配到鐵道部科學研究院工作。1991年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獲碩士學位。

工作經歷

楊宏在事業上是輝煌的,他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進展。他參加了中國載人飛船11年進程中的全部方案設計工作;參加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的研製、試驗和發射工作;主持了“神舟一號”、“神舟三號”的總體工作;作為“神舟四號”主管飛行控制副總師,他主持了“神舟四號”在軌7天飛行試驗;作為“神舟五號”主管副總師,他參與了飛船的全部研製、試驗和發射工作。
1991年,年僅29歲的楊宏,憑著搞返回式衛星的工程經驗,結合飛船自身的需求和各分系統的實際,開始了船載計算機系統的總體方案設計工作。為了確保設計出可行方案,從1993年到1995年的兩年中,他跑遍了所有分系統承製單位,對國內星載計算機的生產能力進行了廣泛調研。為了獲悉與飛船有介面關係的運載火箭系統和發射場系統對飛船的有關需求指標,他不辭辛苦地一趟又一趟地去這兩個大系統進行技術諮詢。根據國內航天計算機工程實際情況,楊宏提出了船載計算機分散式系統結構方案和構造飛船信息系統設計思想。他論證了船載計算機軟體、硬體的選型,規範了船載計算機型號、軟體編程、開發和測試等工作,從而使飛船具有了系統優化的船載信息系統和信息高速公路。“神舟”號飛船四次大型飛行試驗及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證明了楊宏所設計的船載計算機系統方案與國際上同類方案相比,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飛船與火箭間的電連接方式,是航天員在火箭萬一發生故障時能否順利獲救的關鍵。為了確保航天員的安全,飛船設計了逃逸救生系統,楊宏恰恰是負責設計飛船與火箭間的電連接方式。他瞄準安全、可靠的設計目標,採用了電氣隔離、多重冗餘、多次判別等措施,提出了船箭間電氣介面和信息交換方案,在1998年的試驗中獲得圓滿成功,在國內航天領域首次實現了船箭指令信息交換。
楊宏在航天事業中十幾年如一日地奮鬥著,用成功報效著祖國。他負責並參與完成了“神舟”號飛船系統關鍵技術項目《整船地面測試、故障模擬及診斷技術》的攻關工作,解決了中國載人飛船地面技術支持體系的方案問題。楊宏以此為題撰寫的研究論文,已被國際宇航空間數據年會錄用並發表;他組織了全船電子設備的第一次聯調,並帶領總體室的同志編寫了飛船系統第一份技術流程《桌面聯試技術流程》;作為電性船總體技術負責人,楊宏協調、理順了飛船總體電子設備和總裝、結構間的關係,使得電性船成為首次實現了電子設備與結構、機構相容的整體;為了確保飛船軟體研製質量,楊宏制定了軟體工程化實施要求和實施細則,對飛船軟體採取了分級管理,要求所有軟體設計規範化、透明化和結構化。飛船軟體工程化技術管理經驗已成為衛星等航天器軟體設計的典範。
心繫神舟
楊宏調入飛船研製隊伍時才29歲,剛剛執行完發射新型返回式衛星首發星任務。研製飛船,最難的地方就是方案設計。在沒有國外相關資料和現成飛船研製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如何拿出一個既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又有中國特色還符合國情的飛船方案,對研製飛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1993年到1995年,作為飛船電總體設計人員的楊宏,其重要使命是:拿出船載信息系統的總體方案規劃來。面對著這個開創性的工作,楊宏沒有絲毫畏難情緒。為了確保設計出的方案可行,他對國內星載計算機的生產能力進行了廣泛調研。為了對飛船13個分系統的工作原理、工作模式、計算機需求有一個清楚地掌握,他肩跨一個小背包,跑遍了所有分系統承製單位。為了獲悉與飛船有介面關係的運載火箭系統和發射場系統對飛船的有關需求指標,他不辭辛苦地一趟又一趟地去這兩個大系統進行技術諮詢。
就這樣,憑著搞返回式衛星的工程經驗,結合飛船自身的需求和各分系統的實際,楊宏開始了船載信息系統的總體方案設計工作。當時飛船各分系統需要上的計算機CPU加起來約120個,而且各個計算機選型、介面、標準五花八門,完全按這樣的狀態實施,整船的性能難以保證。針對飛船系統計算機數量多、分佈廣、技術複雜、功能分散等現狀,楊宏提出了船載計算機分散式系統結構方案和構造飛船信息系統設計思想。他根據國內航天計算機工程實際情況,論證了船載計算機軟體、硬體選型,規範了船載計算機型號、軟體編程、開發和測試等工作,從而使飛船具有了系統優化的船載信息系統和信息高速公路。與國際上同類方案相比,神舟飛船的信息系統方案具有明顯的先進性。而1999年到2003年,“神舟”號飛船五次大型飛行試驗及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則是對楊宏所設計的船載信息系統方案正確性和合理性的最好證明。
楊宏忘不了在參加首顆新型返回式衛星發射綜合測試工作時,衛星總設計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希季院士就坐在他身後,指導他對火工品進行阻值測試,一舉一動為他做示範,反覆叮囑他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錯。老科學家的教誨他永遠記在心裡,老科學家言傳身教的知識使他受益終身。
剛剛結束了桌面聯試,還沒有來得及喘一口氣,楊宏就又投入到初樣電性船的研製工作中。這是飛船隊伍第一次將電子設備和結構、機構分系統組合為一個完整的飛船。從1997年下半年到1998年底,作為電性船總體技術負責人,楊宏協調、理順了飛船總體電子設備和總裝、結構間的關係,使得電性船成為首次實現了電子設備與結構、機構相容的整體。1998年11月,以電性船為載體,楊宏和同事們首次成功地進行了整船級的EMC(電磁兼容性)試驗,檢驗了飛船自身以及飛船系統與運載、發射場等其他系統間的電磁兼容性。在這次試驗中,飛船隊伍第一次拿到了飛船的電磁兼容數據,這為推動飛船正樣研製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確保飛船軟體研製質量,在飛船進入初樣研製階段后,楊宏就深入研究了國際航天領域軟體設計標準和經驗,並結合中國航天軟體研製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向國際航天軟體設計標準靠攏、採用國際通用的軟體工程化設計思想。針對嵌入式計算機特點,他制訂了軟體工程化實施要求,對飛船軟體採取分級管理,要求所有軟體設計規範化、透明化和結構化,對關鍵軟體要求單元測試和第三方評測。在飛船軟體工程化實施過程中,楊宏深入到軟體設計第一線調查研究,組織技術交流,不斷發現和解決實施中的問題,針對個別軟體測試覆蓋率達不到指標要求問題,楊宏跟同事們一起查找原因,認真分析軟體功能、結構和測試方法,根據不同軟體特點,採取調整軟體結構、測試工具、或採用其它測試方法解決。在他和全體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正樣研製階段的飛船軟體研製水平和質量有了質的飛躍,單元測試覆蓋率和功能覆蓋率均做到了100%,並通過了權威部門的第三方評測。
楊宏還承擔了供航天員訓練用的飛船模擬器的設計工作。為保障航天員訓練的充分性,需要在地面建立飛船模擬器,該模擬器要有真實座艙和人機界面,用數學模擬方法實時模擬飛船數據和指令響應,不僅能夠模擬飛船正常工作模式,還可模擬故障及對策。如果按常規模擬手段研製,不僅需要建立大量而複雜的數學模型,而且還不能解決實時動態耦合模型建模問題。作為航天員訓練模擬器技術負責人,楊宏打破常規,自行設計了飛船模擬系統體系結構,他提出的設計創新點是採用數學模型建模和數據等效相結合方式構建飛船模擬系統,從而一舉攻克了複雜系統的動態模擬難點,成功實現了動態模擬。經專家評價和航天員訓練驗證,該模擬器同真實飛船人機界面和數據模擬完全一致。
楊宏不為名、不為利,在航天事業上一干就是十幾年。他抱著“為國家做點事”的鴻鵠之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楊宏出生在吉林省通化市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名航天技術人員,母親是中學語文教師。作為教師的母親。

主要成就


設計飛船

2003年10月16日,凝聚著無數航天人智慧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億萬人民的期盼下平安著陸。來不及洗去征塵,身經百戰的飛船研製隊伍馬上投入了新的戰鬥,拉開了神舟六號研製工作的序幕。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飛船副總師楊宏就是載人航天工程這支幕後英雄隊伍中一名領軍人。

只能成功

神舟六號載有兩名航天員,飛行多天航天員還要進入軌道艙工作、生活。另外,神舟五號成功后,飛船系統的總指揮、總設計師都換上了年輕人,技術隊伍也以年輕人為主。這雖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增加了新的壓力。帶領這樣一支新生的力量,要加倍付出心血。自擔任神舟六號主管副總師后,楊宏就暗自下了決心:“神舟六號必須超過神舟五號,且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他不僅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
神舟五號首次載人航天成功后僅半個月,楊宏就被任命為神舟六號主管副總師。擺在他面前的神舟六號研製情況是非常困難的:兩人多天的飛行是最大的考驗,需要解決航天員在軌飛行生存環境的所有技術難題;航天員配置物品的增加、飛行任務變化帶來的飛船資源矛盾需要解決;技術狀態變化帶來的設計更改,新增試驗設備的技術攻關,隊伍新老交替帶來的經驗不足等等,都是急需解決的難題。從不言敗的楊宏在神舟六號面前一如既往地展示大將風範。他過五關斬六將,不斷向“零故障、零缺陷、零疑點”邁進。有人說英雄的故事是一個神話,楊宏用自己的行動證明,那是用他的心血鑄就的成功。
楊徠宏帶領全部由年輕人組成的神舟六號項目組,首先從項目策劃開始,制定了神舟六號研製技術流程,把千頭萬緒的工作梳理成一條主線、多條輔線,把神舟六號從研製到發射直至返回的全過程所有工作全部列出來,找出薄弱環節、短線項目和難點項目,一一制定了保障措施。楊宏親自主持了神舟六號飛船的總體方案設計。為了確保質量,他明確提出了質量工作重心前移的質量方針,並帶領大家到全國各地的主要協作單位進行實地考察。他到車間與技術人員面對面地交流、到檔案室調閱相關資料,考核總體的技術要求是否落實到每一個環節上,檢查關鍵單位的生產控制是否到位,並現場辦公解決問題。他儘快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對整體的情況了如指掌。
神舟六號飛船乘坐的兩名航天員,要進入軌道艙生活和工作多天。航天員相關的設備要成倍增加、軌道艙科學試驗設備的變化等等,均對神舟六號飛船提出了優化設計需求。為解決系統優化問題,楊宏堅持深入有效載荷研製單位和航天員系統、組織方案修改,對每一項技術指標、參數均進行詳細的論證,解決了方案設計中的大量難題。新增試驗設備技術新、難度大,楊宏帶領有關專家深入研製一線達數十次,經過艱苦奮戰,終於攻克了方案設計、試驗、元器件等難關。
無論是在航天城、總裝測試廠房內,還是在大型試驗現場、專業實驗室內,經常能看到楊宏勤奮的身影。在飛船發射場,楊宏身兼數職,不辭勞苦地主持發射場飛船系統技術工作。正是他這樣的務實、穩健、細緻的工作作風,影響和帶動了“神舟”研製隊伍,使“神舟”飛船技術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可靠性、安全性不斷提高,13個分系統、643台設備、40萬條語句、82個軟體、10萬多隻元器件無一差錯。楊宏的細抓嚴抓,帶出了堅不可摧的“神六”研製隊伍;楊宏的肯干實幹,設計了近乎完美的載人飛船。他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兌現著“用成功報效祖國,用卓越鑄就輝煌”的承諾。

腳踏實地

飛船剛剛起步的時候,誰都沒幹過,誰也不會幹。作為載人航天隊伍的一員,面對一片空白的新型研製項目,楊宏笑稱他是“摸著石頭過河”。
一天,400多台設備在大廳攤開,準備用電纜連接起來。楊宏做起了“女紅”一樣精細的工作,要制定出八萬多電纜連接點的對應表,且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錯。如果正負級接反了,全部設備就可能被燒毀;如果400多台設備聯調不通,就意味著飛船的設計方案不能通過。楊宏深感肩負擔子的沉重。楊宏以堅強的毅力趕走了這隻“攔路虎”。他遇到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暫時解決不了,先擱置起來,等弄明白了再進行批處理。就這樣,他們將一個個設備像搭積木一樣搭了起來。此時的楊宏已是好幾周沒有離開試驗場地了,睡覺幾乎成了他唯一的享受。
為了提高飛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任何一件產品都不能帶隱患上船。“將質量控制重心前移”,這是研製人員採取的有效的質量管理措施。一次,飛船的溫度繼電器在上海出了問題,楊宏一定要親臨排除故障的現場。廠家遠在貴州遵義的一個大山裡,他當晚7點多從北京乘車,下火車后又坐汽車走了170多公里的盤山路,隨後又步行了17公里的山路才到了廠家。剛下車,來不及趕走旅途的疲憊,他就趕到第一現場。經查明,原來是清洗工藝不好,接觸點有殘留酒精。要知道這樣會導致通電后打火炭化,絕緣下降。由於他的準確定位,不到24個小時便解決了問題返回北京,而在這期間他只睡了4個小時。

人物軼事


楊宏是幸運的,他以他的智慧、勤奮與奉獻贏得了諸多榮譽。但他知道,他的一切離不開載人航天這支優秀的隊伍,離不開這支隊伍所具有的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每當講起自己的成績,他總是不由自主地首先講這個群體,因為飛船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集體勞動的結晶,他只是集體中的一員。楊宏有義務把這個群體向全國人民宣傳。
“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后,楊宏參加了由中宣部等九個部委聯合組織的“載人航天先進事迹報告團”。他隨代表團到全國各地去宣傳載人航天精神,宣傳載人飛船隊伍的先進事迹。在面對著眾多鏡頭面前,他更多的是宣傳他的這個集體和同事,很少提及他自己。楊宏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怎樣讓飛船更可靠、更安全;做宣傳時楊宏想到的也不是自己,而是載人飛船的研製隊伍。
可幕後英雄的辛酸幾人能知。工作繁忙使得為人子的楊宏不能膝前盡孝,在“神舟三號”飛船的排故工作中,他甚至沒趕上見母親撒手人寰時的最後一面,他只記得臨去發射場時母親叮囑的話。世上最愛楊宏的那個人去了,這成為他一生永遠抹不去的痛。為人領導的楊宏時時注重自己的言談舉止,拿進工作區換工作服這件小事來說,從來不敢馬虎。為人夫的楊宏,已經好幾年沒有休假。妻子有埋怨,可為了不影響他的工作仍在默默地幫助、支持他。妻子評價他是一個勤奮的人,一個認真的人,一個事業心特彆強的人。也許他們之間缺少浪漫的事,但世上最浪漫的莫過於彼此的理解與信任。
楊宏要在生活上工作上扮演諸多角色,不可能每樣都很成功,就如領導在他母親去世時給他的評價:“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神舟六號的成功,很多人會認為楊宏的頭頂上又多了一道光環,其實“神舟”的每一次成功,腳踏實地的楊宏只是當作又完成了一項任務。楊宏知道,“神舟”的路還很長,成功以後的神舟六號最應做的是總結,今後怎麼克服弊病,使效率更高、質量更可靠。
我國未來空間站
我國未來空間站
也許對於楊宏來說,神舟六號成功后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睡上一覺。特別是5、6兩個月以來,每天朝8晚8地工作,周六周日基本上就沒有休息過。從不叫苦叫累的楊宏有自己的想法,笑稱他的創新思維又來了。他認為,未來的飛船研製工作應縮短研製周期,讓研製人員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工作,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形成正常的工作生活制度。
為了在太空中擁有中國人自己的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楊宏知道,載人航天工程的路還很長,他不得不繼續邁著堅實的腳步,肩負著祖國人民的期望,帶領自己的攻關團隊,讓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向著更高、更遠、更強的方向翱翔。

獲得榮譽


時間具體獎項
2018年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2017年05月全國創新爭先獎
2016年中國科協第七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獎
2021年4月入選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2021年6月入選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進入第二輪評審候選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