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圖

地質圖

表示地質現象及構造特徵的專題地圖。為反映地質現象的空間展布,除平面圖外,常同時編製柱狀和剖面圖,以表示地層程序、岩性的水平或垂向變化和彼此接觸關係。

正文


地質圖可被用於研究和分析許多地質特徵(如必層層序和厚度、地質構造及地質歷史),預測地下礦藏的位置和儲量及其開鑿條件。廣義的地質圖包括岩性-岩相分布圖、構造地質圖、礦產圖、第四紀地質圖、古地理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和環境地質圖等。
簡況 1878年在巴黎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地質學會議上,開始討論有關地質製圖問題。1881年召開的第二屆會議上,通過了由俄國А.П.卡爾賓斯基提出的地質圖圖例,並逐漸發展成為今天國際上普遍採用的地質圖圖例系統。各國在加強綜合研究的基礎上,都注意編製一系列專門性的地質圖件,特別是工程地質圖、環境地質圖、海洋地質圖等。如美國1981年編出了 1:750萬環境工程地質圖;日本出版了反映其周圍海域的1:20萬基岩地質圖和1:100萬構造地質圖,通過國際合作,還編製了1:500萬各大洲的地質圖,以及若干專門性圖件。
中國最早的地質圖,是鄺榮光在1905年編製的《直隸地質圖》,20世紀20年代初期出版的 1:100萬地質圖,是中國第一批正規出版的分幅地質圖。據1982年統計,中國已編製完成1:100萬地質圖55幅(全國共62幅),覆蓋面積約894萬平方千米;完成1:20萬地質圖853幅,覆蓋面積 500多萬平方千米。先後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集》(1973)、《中國大地構造圖》(1979)、《中國構造體系圖》(1976)、《亞洲地質圖》(1975),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地質圖集》(1980)等。
類型 根據研究程度和比例尺分為:概略的、區域的、詳細的和專門的地質圖;或者小、中、大比例尺地質圖。依據內容分為:岩性-岩相分布圖、構造地質圖、礦產圖、第四紀地質圖、古地理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和環境地質圖等。隨著構造地質、岩石學、古生物學等基礎地質學科在理論和研究方法上的發展,對地質圖的內容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板塊構造說的興起,對許多構造現象有了新的認識和新的解釋;古地磁研究、微體古生物研究、微量元素分析、絕對年齡測定等新的研究方法,大大豐富了地質圖的內容;物探、化探方法以及遙感、計算機等新技術新方法的廣泛應用,提高了地質圖的質量,加快了成圖速度,擴大了地質圖的研究範疇。隨著人類社會和生產的進一步需要,當前地質圖的主題呈現出向天體地質圖、海洋地質圖和城市環境地質圖等擴展的趨勢。

配圖


地質圖
地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