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

2014年愛德華·貝爾格執導德國電影

《傑克》是由愛德華·貝爾格執導,愛德華·貝爾格、內爾·穆勒-斯托芬擔任編劇,艾沃·皮茨克、Georg Arms 、 Luise Heyer主演的103分鐘劇情影片。

該片講述了一位10歲的男孩傑克從兒童收容所中逃出去,尋找他不負責任的母親的故事。

於2014年2月7日在德國柏林電影節上映。

劇情簡介


《傑克》這部影片講述一位10歲的男孩傑克從兒童收容所中逃出去,尋找他不負責任的母親的故事。身處青春期的男孩傑克、他5歲的同母異父弟弟曼紐埃爾以及他們的母親薩娜一起生活在柏林的一座高層公寓里。從他們的穿著和屋內的擺設來看,這個單親家庭其實並不貧窮,母親薩娜明顯愛著她的兩個孩子,但她同時也非常自私和不負責任,常常拋下孩子,出去和朋友、男友鬼混。於是年幼的傑克成為了一家之主,他不得不自己帶弟弟坐地鐵回家,洗衣服,然後用房間里剩下的任何食物給兩人坐早餐。半夜裡傑克甚至會打斷正在和陌生男人做愛的母親,讓她為自己做晚餐,而薩娜也會光著身體給自己的兒子做飯,雙方都不認為這樣有什麼奇怪之處。
有一天,薩娜一如既往的外出,而傑克卻在給弟弟洗澡時意外燙傷了弟弟。事後趕來的社會公益服務人員決定,弟弟曼紐埃爾由薩娜繼續照顧,而哥哥傑克卻必須被送往兒童之家。就當傑克滿心期待地迎來分別之後的第一個節日,可以回家看到母親和弟弟時,他卻發現不負責任的母親沒有來接他。傑克和兒童之家裡面的惡童打了一架之後,恐慌的他穿越整個柏林,踏上了尋找母親和弟弟的漫長之路。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Ivo Pietzcker傑克
Georg Arms曼紐埃爾
Johann Fohl社會公益服務人員
Luise Heyer薩娜
Johannes Langer赫爾先生
雅各布·馬特施恩茨菲利普
Nele Mueller-Stöfen貝基
Jodine Johne卡蒂
Vincent Redetzki喬納斯
Sebastian Stielke路人

職員表

製作人Wolfgang Behr、Andreas Eicher、Frank Evers、Dietmar Güntsche、Jörg Himstedt、Jan Krüger、Helge Neubronner、René Römert、Georg Steinert、Sebastian Zembol
導演愛德華·貝爾格
副導演(助理)Saskia Pöppke
編劇愛德華·貝爾格、Nele Mueller-Stöfen
攝影Jens Harant
配樂Christoph M. Kaiser、Julian Maas
剪輯Janina Herhoffer
選角導演Simone Baer
藝術指導Christiane Rothe
美術設計Theresia Anna Ficus
服裝設計Esther Walz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傑克

    傑克

    演員Ivo Pietzcker

    身處青春期的男孩。他和5歲的同母異父弟弟曼紐埃爾以及母親薩娜一起生活在柏林的一座高層公寓里。由於母親薩娜非常自私、不負責任,他只好成為了一家之主。

  • 曼紐埃爾

    曼紐埃爾

    演員Georg Arms

    5歲,傑克同母異父的弟弟。由於母親的不負責任,承擔家庭重任的哥哥傑克負責照顧他,但是哥哥卻在給他洗澡時意外燙傷了他。於是社會公益服務人員決定,他由母親薩娜繼續照顧,而哥哥傑克卻必須被送往兒童之家。

  • 薩娜

    薩娜

    演員Luise Heyer

    傑克和曼紐埃爾的母親,單身媽媽。雖然她明顯愛著她的兩個孩子,但她同時也非常自私和不負責任,常常拋下孩子,出去和朋友、男友鬼混。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幕後花絮

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中除了《傑克》,還有三部兒童、少年題材的影片,分別是《苦路十四站》《馬孔多》《少年時代》 。
《傑克》是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開幕後第一部競賽片展映作品。
片中“傑克”總是行事匆匆,不帶停留,為了捕捉這種屬於兒童的質感,攝影機也幾乎是一刻不停地的跟隨著小孩在運動。
導演愛德華·貝爾格是拍攝電視電影出身,《傑克》由他與演員轉行的編劇Nele Mueller-Stöfen一起寫成。

獲得榮譽


獲獎記錄

時間獎項簡稱獎項全稱獲獎人所獲獎項結果
2014年2月16日金熊獎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傑克》最佳影片獎提名 
2015年6月19日銀質電影獎第65屆德國電影獎銀質電影獎《傑克》傑出影片獎獲獎 
電影獎第65屆德國電影獎愛德華·貝爾格最佳導演獎提名 
電影獎第65屆德國電影獎愛德華·貝爾格、Nele Mueller-Stöfen最佳劇本創作獎提名 

作品評價


《傑克》幾乎濃縮了正常人童年所有特別經歷。責任和被拋棄、外界的善意與惡意、冷漠與戒備。這也許是導演自己或身邊人成長經歷的縮影,導演將它們放到100分鐘的影片中,表意明確,值得肯定。
但也因為每個表達都力求明確,使影片多了匠氣,缺乏靈氣。導演的每個鏡頭運用、色調變化、場景和音樂,都讓人看到他的目的。比如影片中傑克大多數時間都在奔跑,手持跟拍充分表現了安全感的缺失。同樣是自然場景,傑克與母親、弟弟在公園玩鬧用暖色調,明快溫暖,傑克在兒童之家獨處和探險時,則用偏綠的色調體現其孤獨。電影表意不明,拍得人都看不明白,是大忌,但太明白了則失了韻味,這個火候,拍短片和電視劇集出身的愛德華顯然還差了些。
影片中,“父親”角色是缺失的,但傑克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結顯而易見,這是他痛苦和孤獨的源頭,也是影片情節推動的原點。對母親的依戀和自幼照顧弟弟而形成的責任感,讓他完全不能接受母親的不知所蹤,一次次執著的尋找,一次次誤入成人世界,那些冷漠和傷害,加註在一個十歲的孩子身上顯得尤其沉重。
小演員的表現不錯,在導演的鏡頭下,有著孩童特有的敏感,以及不一般的偏執、內斂和成熟。傑克一直希望自己表現得像一個成年男人,但並不能真正理智的控制自己。每次孩子所特有的情緒爆發時,讓觀眾對那種沉痛的認知過程尤為唏噓(騰訊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