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大學
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成員
哥本哈根大學(英文: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丹麥文: Københavns Universitet; 簡稱:UCPH / KU)坐落于丹麥王國首都哥本哈根,是丹麥最高學府,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和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成員。大學建於1479年,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從最初只對社會名流開放,現已發展成一所學科全面、集教育與科研於一身的世界Top30頂尖研究型大學。
經濟學人智庫發布的“2019年全球最宜居城市”中,哥本哈根位列全球第9名。作為歐洲頂尖的教育和科研機構之一,哥本哈根大學下屬6個學院,包括36個部門以及200多個研究中心,綜合排名躋身世界一流。
其科研經費為全歐第4,僅次於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在哥本哈根大學的發展過程中,截止2018年底,共有39位校友曾獲得諾貝爾獎。哥本哈根大學位居2019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26位,北歐第1位,歐陸第2位;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01位;2020QS世界大學排名第72位;2020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32位,北歐第1位,歐陸第2位。
2020年8月15日,在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全球100強中排名第33。
巍巍古樓
哥本哈根大學成立於1479年6月1日,國王克里斯蒂安一世批准其成立。和歐洲其他國家早期的大學一樣,哥本哈根大學最初也是由天主教會創建,屬天主教會管轄,以培養教士、傳播基督教思想為職責。早期的哥本哈根大學的專業設置除神學外,還包括法學、醫學和哲學。1482年,大學圖書館建立。1533年至1536年,學校經歷了3年內戰。
1537年馬丁·路德新教改革之後,哥本哈根大學轉歸丹麥路德會(Danish Lutheran State Church)並得以重建,從天主教大學轉變為新教大學,新校徽上的人物就是批准並支持這次重建的國王克里斯蒂安三世。1569年,弗雷德里克二世為學校的師生設立了獎學金基金。1642年,學校啟用在圓塔(Rundetårn) 的天文台。1654年,大學圖書館遷址至圓塔附近。1661年,弗雷德里克三世開始籌建皇家圖書館。
1675年至1788年間,哥本哈根大學引進了學位考試製度,這種制度最先應用於神學院,之後向其他學院推廣。課程越來越多,尤其在醫科和法學方面,發展非常迅速,學院漸具規模。哥本哈根大學的圖書館、教學醫院等重要項目也陸續興建起來,成為丹麥高等教育及科研中心。至1788年,所有專業學生必須參加學位考試來獲取學位證書,學校開始把重心從教學轉移到研究上。
1842年和1850年之間,哥本哈根大學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原來的醫學院和外科醫學研究所合併為保健科學學院。1848年,法學院內也進行了調整,將新興的政治學科歸入法學院。1850年,數學和自然科學專業從哲學院中分離出來,單獨成為一個獨立的學院。
1877年,哥本哈根大學錄取了第一位女學生。20世紀上半葉,發軔於第五屆索爾維會議的的哥本哈根學派與愛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諤、馬克斯·馮·勞厄、德布羅意等人之間的學術爭論,瀰漫在這裡濃郁而清新的學術自由空氣,使這所古老學府歷久常新。
KUA2
1993年,法學專業脫離社會科學學院而成為獨立的法學院。1994年,哥本哈根大學開設環境科學、南北關係和生物工藝學等新專業,並在政策上給予傾斜,以適應其長期發展的需要。從1996年開始,哥本哈根大學又陸續建造了一些新的建築,包括阿邁厄島(Amager)上的生物技術中心和人文學院大樓(今South Campus)。20世紀末,學生人數超過3萬5千人,學校不得不招聘額外的教授和其他工作人員。
21世紀初,學校有超過3萬7千多名學生和7千多名職工,成為全國最大的教學機構。2006年,學校宣布開始逐漸撤離擁有超過五百年歷史的哥本哈根內城古教學建築,對日益增多的院系部門進行集中化,以便形成更大、更現代化的校區和加強跨學科合作。
2007年,因合併皇家獸醫和農業大學和丹麥的皇家葯大學,哥本哈根大學納入了兩個新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和醫藥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和醫藥科學學院的生命科學、藥學科學聯同衛生科學,使其成為北歐最大的健康和生命科學中心之一。2012年,三分之一的生命科學學院、醫藥科學學院、衛生科學學院合併為醫藥與健康科學學院,剩下三分之二的生命科學學院併入自然科學學院。至此,六大院系形成。
2013年4月,皇家圖書情報學院 (The Royal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正式併入人文學院。
哥本哈根大學
英文為“It beholds the celestial light”。關於其中的“It”,有兩種說法,一說指出其為北歐神話中的維德佛爾尼爾,見證哥本哈根大學洞徹天際的智慧之光;另一說則出自彼時在哥本哈根大學同時攻讀文學與自然科學學位的冰島詩人 Jónas Hallgrímsson 的詩 Hornbjarg (“Horn Crag”),詩中的鷹是柏拉圖等思想者之沉思——或者更廣泛地說,人類之精神——的意象:鷹注視著天光的盡頭,因其不懼陽光,而目光銳利;意指只有志存高遠,不畏艱險,洞燭幽微,方能接近真理。
此校訓譯成中文,即為"天埻目見之光" ("埻",通"准")。
1728年10月,哥本哈根發生持續4天的大火,近三成的城市建築被燒毀,二成的城市人口無家可歸。火災亦使哥本哈根大學圖書館毀於一旦,近4萬冊圖書付之一炬,其中大量是中世紀留存下來的珍本和孤本;哥本哈根大學天文台的觀測設備和觀測記錄也被燒毀。不過,學校倖免於1795年的大火。
雖然學校在1801年的哥本哈根戰役[Battle of Copenhagen (1801)] 中未受波及,但地質博物館在1807年英國和丹麥的交戰 [Battle of Copenhagen (1807)] 中被毀,當時英國的艦隊炮轟哥本哈根城 (Bombardment of Copenhagen),哥本哈根大學超過一半的古老建築在這次戰役中被毀。
Botanical Garden
哥本哈根大學現有許多博物館、博物園,如動物學博物館、植物園和溫室、地質學博物館、醫學博物館等。地質博物館現藏有800多萬種樣品;植物園則最大規模地收集了現存植物種類,擁有全球三萬多種植物,並擁有三個基因庫。哥本哈根大學圖書館現已併入丹麥皇家圖書館(The Royal Library,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Denmark and Copenhagen University Library),是北歐地區最大的圖書館。
哥本哈根大學的最高管理機構是校務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學生、教師、管理和技術人員三部分組成。
主樓
大學的經費主要來自國家的直接撥款。1999年的年度預算是24.2億丹麥克郎,其中有大約4億克郎的資助來自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國際組織以及私人基金和公司。2010年大學預算超過10億歐元,為全歐第四,僅次於Oxbridge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由於歷史的原因,哥本哈根大學的校區相當分散,主要分佈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奧斯特學院 (H.C. Ørsted Institute) 附近和阿邁厄島 (Amager) 的北部;但同一專業的課程一般不會在不同的校園教授。
四大校區:
哥本哈根大學
Frederiksberg Campus(腓特烈堡校區):自然科學學院的主校區,同時包含部分健康-醫藥學院,2016年初啟用新的哥本哈根植物學中心 (Copenhagen Plant Science Centre) ;
City Campus(城市校區):現社會科學學院、法學院、神學院、行政部門所在地,也包含了部分自然科學學院及健康-醫藥學院,在獲得丹麥環境部VILLUM基金會、諾和諾德基金會等多個基金會的資助后,新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亦在計劃中;
Søndre Campus(南校區):主要是人文學院和小部分自然科學學院,預計2016/17學年冬季擴建 (KUA3) 完成,屆時法學院和神學院亦將遷址至此;
市外校區或分部:
Taastrup Campus(措斯楚普校區):自然科學學院和健康-醫藥學院部分設施所在地;
Helsingør(赫爾辛格),Hørsholm(霍斯霍姆),Nødebo(諾波):各有自然科學學院的部分建築,在Nødebo還成立了新的森林學校 (Forest School);
哥本哈根大學起初有五大學院,它們分別是:神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健康學院、人文科學學院和自然科學學院,以及一個校外的口腔中心。所有本科課程以丹麥語授課為核心,且學生入學后每學期都有充分的英語課程,能獲取學分。經過不斷的調整與2012年的院系歸併,六大學院為:健康與醫藥科學學院、人文學院、法學院、自然科學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和神學院。
曾用和現行學院徽章
The Black Diamond
【專業排名根據: U.S.News 2015; URAP 2014 (University Ranking by Academic Performance);NTU Ranking 2014 (Performance Ranking of Scientific Papers for World Universities )】
數學 (Master of Science in Mathematics):和物理學及天文學 [Master of Science in Physics (Astrophysics, Geophysics, Biophysics and Quantum Physics)]、化學 (Master of Science in Chemistry) 同為學校傳統強系;
經濟學 (Master of Science in Economics)、數理經濟學 (Master of Science in Mathematics-Economics):其計量經濟學舉世矚目,與數學系組成強大的數理經濟學金融計量基地。同時,哥本哈根大學擁有一個不完善知識經濟學研究中心,隸屬於索羅斯創建的Institute for New Economic Thinking (INET)。在2014年國際計量經濟學博弈賽 (World Championship of Econometrics) 中,哥本哈根大學的團隊擊敗來自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奧胡斯大學和國立統計與經濟管理學校等高校的對手,獲得冠軍;
農學 (Master of Science in Agriculture),食品科學 (Master of Science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農學專業與荷蘭瓦格寧根大學同為世界頂尖,Plant & Animal Science、Agricultural Sciences 分列全球第7位、第9位 (NTU Ranking);Agricultur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Environmental Sciences 分列全球第7位、第10位 (URAP);Agricultural Sciences、Plant and Animal Science 分列全球第9位、第12位 (U.S.News);食品專業亦獲得了Arla和嘉士伯等國際巨頭的支持;
The Black Diamond
藥學 (MSc in Pharmaceutical Sciences),國際健康 (Master of Science in Global Health):其醫藥健康類與Karolinska Institutet (卡羅林斯卡學院) 同屬國際一流,其中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Clinical Medicine 分列全球第8位、第29位 (U.S.News);Pharmacology & Toxicology 全球第11位 (NTU Ranking);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s 全球第20位 (URAP);學校在歐洲三大最佳生物科技創新基地之一的醫谷 (Medicon Valley) 更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地質和地球科學 (Master of Science in Geology-Geoscience):隸屬於實力雄厚的IGN,如 Hans Thybo 教授為歐洲地球科學聯盟 (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主席;其所在的 Geocenter Denmark 是歐洲最重要的地學研究與教學中心之一,同時亦為 GEUS(Geological Survey of Denmark and Greenland,丹麥-格陵蘭地質調查局)所在地。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地球遺傳學中心 (Centre for GeoGenetics,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Denmark) 也與之有著緊密聯繫——這是一個跨學科中心,主要由遺傳學家和地質學家組成,研究內容豐富:從研究歐洲冰河世紀猛獁象的遷移,到追蹤最早的人類在澳大利亞的足跡;從分析格陵蘭島重達20噸的隕石,到理解早前的氣候變化並預測其對未來的影響;從檢測各類疾病的遺傳背景,到探索一雌多雄對綠海龜生存情況的影響;
Niels Bohr Institute
跨學科研究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哥本哈根大學的特長領域,Multidisciplinary全球第28位 (URAP);如 Niels Bohr Institute 的Biophysics是跨越物理學和生命科學的綜合性領域;合成生物學 (Synthetic Biology) 是化學、納米科學、生物物理學等的交叉學科;Dynamical Systems Interdisciplinary Network 則通過多學科緊密合作,藉助數學及計算機建模和統計學、生理和神經科學、心理學、計量經濟學、生物信息學、生物統計學等,合力攻克複雜系統問題。
從2013年起,哥本哈根大學的各學院提供慕課課程:
哥本哈根大學
起源 - 宇宙、太陽系、地球和生命的形成
· The New Nordic Diet - from Gastronomy to Health
新式北歐飲食 - 從美味到健康
· Bacteria and Chronic Infections
細菌和慢性感染
· Diabetes - a Global Challenge
糖尿病 - 一個全球性挑戰
· An Introduction to Global Health
全球健康導論
· Measuring Causal Effec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測量社會科學中的因果效應
SKC
穆斯林世界的本質衝突
· Søren Kierkegaard - Subjectivity, Irony and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索倫·克爾凱郭爾 - 主體性,反諷和現代性危機
· Scandinavian Film and Television
斯堪的納維亞影視
The University Library
一學年分為兩個學期,秋季學期為9月到翌年1月,春季學期從每年2月開始到6月結束。每學期含兩個Block,每個Block結束后考試。考試形式多樣,包括大論文 (Long Essay)、口試 (Oral Exam)、項目報告或作品集 (Project Report/Portfolio)、限時當堂論文 (In-Class Essay)、限時非當堂論文 (Take-Home Essay)、講演 (Presentation) 等。
國家提供所有經費,並對本國 (Denmark)、歐盟 (EU)、歐洲經濟區 (EEA) 和瑞士(Switzerland) 的學生免收學費。2006年起對非上述國家或地區的學生收費。學費為5~13萬克朗/學年,視具體專業而定。
學校對國內外優秀學生一視同仁地提供獎學金(如Graduate Talent Programme);也有由大學和公司共同提供的獎學金(如AKC獎學金);部分專業有歐盟伊拉斯謨獎學金 (Erasmus Mundus)。
丹麥政府亦提供一定名額的政府獎學金 (Danish government scholarships for highly qualified non-EU/EEA students)。而丹麥政府的另一項教育支持獎學金 [The Danish State Educational Support (SU)],雖然主要面向丹麥學生,但國際學生仍可申請,且獲得該獎學金的國際生數量正在穩步增長中。
除常規政府獎學金外,丹麥政府還通過了千萬克朗級的獎學金計劃(丹麥創新獎學金),針對與丹麥有深度科技和工業合作的非歐盟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韓國、美國和日本,並希望促進獲獎者畢業后留丹就業。丹麥連續幾年在全球繁榮指數榜單中擁有優異表現;同時丹麥是歐洲25歲以下青年失業率第五低的國家,僅次於德國、挪威、冰島和奧地利。而哥本哈根大學除提供廣受歡迎的職業導師項目和定期舉行的招聘會外,還和哥本哈根商學院以及丹麥技術大學合作支持創業精英項目。
不僅如此,丹麥政府還額外對來自5個特定國家且對丹麥語言和文化感興趣的學生提供長期獎學金 (Long-Term Scholarships),這五個國家是:中國、日本、以色列、埃及和俄羅斯。
丹麥法律也允許留學生打工,暑期、非暑期每周分別最多工作37、15小時,但沒有法定最低工資標準。
丹麥人口僅500多萬,不到英國的十分之一、美國的百分之二、中國的千分之五,而她在各領域或培養或吸引的傑出人物卻是燦若星河,這其中哥本哈根大學厥功至偉:
Niels Bohr
溫伯格,物理學家,1979年獲諾貝爾獎;
瓦爾明,植物學家,現代生態學的奠基者;
奧勒·羅默,天文學家,最早的光速測定者;
克努曾,海洋學家,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主席;
本·羅伊·莫特森,核物理學家,1975年獲諾貝爾獎;
尼古拉斯·斯坦諾,地質學與地層學之父,解剖學家;
本特·斯特龍根,天文學家,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化學家,1997年獲諾貝爾獎;
拉斯姆森·巴托林,地質學家兼醫師,發現光的雙折射;
卡斯帕爾·韋塞爾,數學家,比高斯更早發現了複數的幾何意義;
巴克 (Per Bak),理論物理學家,利用沙堆模型闡述自組織臨界理論;
瑟倫·索倫森 (Søren Sørensen),化學家,1909年在嘉士伯實驗室發明"pH";
楊福家,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諾丁漢大學校監、復旦大學校長;
烏夫·哈格若夫 (Uffe Valentin Haagerup),數學家,原 Acta Mathematica 總編;
希爾德‧李維 (Hilde Levi),物理學家,率先應用放射性碳定年法和放射自顯影術;
英奇·雷曼,地震學家,發現地球地核內核,1971年獲美國地學最高獎威廉·鮑威獎;
埃斯克·維勒斯列夫 (Eske Willerslev),進化生物學家,以研究古人類基因組而聞名;
科赫 (Lauge Koch),地質學家和北極探險先驅,1949年獲美國國家科學院地學獎章;
喬治·伽莫夫,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生物學家,與喬治·勒梅特一起最早提出“大爆炸”理論;
喬治·德海韋西,化學家,1922年發現鉿(其拉丁文意即“哥本哈根”),1943年獲諾貝爾獎;
仁科芳雄,核物理學家,日本原子物理學之父,與奧斯卡·克萊因共同提出克萊因-仁科公式;
彼得·盧德維格·梅德爾·西羅 (Peter Ludwig Mejdell Sylow),數學家,提出並證明了西羅定理;
奧格·尼爾斯·玻爾,核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主任,1975年獲諾貝爾獎;
托馬斯·芬克 (Thomas Fincke),數學家,首創三角函數中的secant(正割)及tangent(正切);
奧斯卡·克萊因 (Oskar Benjamin Klein),物理學家,提出卡魯扎-克萊因理論、克萊因-戈爾登方程;
威海姆·約翰遜 (Wilhelm Johannsen),遺傳學家、植物學家,“基因”、“基因型”和“表現型”等概念提出者;
I.馬德森 (Ib Madsen),數學家,原 Acta Mathematica 主編,1992年獲洪堡獎,2011年獲奧斯特洛斯基獎;
哥本哈根大學
卡爾·馮·魏茨澤克 (Carl Friedrich Freiherr von Weizsäcker),物理學家、哲學家,里夏德·馮·魏茨澤克之兄,1957年獲普朗克獎章;
拉斯·哈爾斯格 (Lars Hesselholt),數學家,美國數學學會會士,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JAMS) 編委會成員;
漢斯·謝爾勒魯普 (Hans Carl Frederik Christian February Schjellerup ),天文學家,哥本哈根大學天文台台長,曾為大北電報公司起草中文電碼;
漢斯·克里斯欽·奧斯特,物理學家、化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安徒生的忘年交,首先發現電流的磁效應、首先分離出鋁、首先提出“思想實驗”,1829年創立丹麥技術大學;
哈那德·玻爾,數學家、足球運動員,主要研究數學分析,和奧托·諾伊格鮑爾、理查·科朗特一起創辦全球最大數學資料庫 zbMATH (Zentralblatt MATH),1908年獲奧運銀牌;
約翰·惠勒,物理學家,1942年與玻爾共同闡述核裂變機制,參與曼哈頓計劃,提出“黑洞”、“蟲洞”等概念,他也是提出多世界詮釋的休·艾弗雷特三世的導師,1997年獲沃爾夫獎;
朱利葉斯·佩特森,數學家,研究領域涉及代數、分析學、密碼學、幾何學、力學、數理經濟學和數論,以其在圖論上的貢獻而聞名於世,提出佩特森圖,在丹麥被譽為“科學界的安徒生”;
尼爾斯·玻爾,物理學家,同沃納·海森堡、馬克斯·玻恩、沃爾夫岡·泡利、保羅·狄拉克、朗道、約爾當、亨德里克·克喇莫斯、弗拉基米爾·福克 (Vladimir Fock, 前蘇聯)、羅森菲爾德 (Léon Rosenfeld, 比利時)、莫勒 (Christian Møller, 丹麥)、威爾遜 (Alan Herries Wilson, 英國) 等人組成哥本哈根學派,1922年獲諾貝爾獎;
Panum Institute
尼爾斯·傑尼,免疫學家,1984年獲諾貝爾獎;
約翰尼斯·菲比格,病理學家,1926年獲諾貝爾獎;
尼爾斯·呂貝里·芬森,醫師與科學家,1903年獲諾貝爾獎;
亨利克·達姆,生物化學家、生理學家,1943年獲諾貝爾獎;
奧古斯特·克羅,藥學家,諾和諾德創始人,1920年獲諾貝爾獎;
彼得·帕納 (Peter Ludvig Panum),生理學家和病理學家,最早發現細菌內毒素;
馮·馬格納斯 (Preben von Magnus),病毒學家,馮·馬格納斯現象以其名字命名;
海塞 (Lasse Hessel),醫生兼發明家,發明女用避孕套,2000年獲英國女王企業獎;
科里斯坦·漢森 (Christian D.A. Hansen),藥學家,全球最大益生菌供應商科漢森創始人;
吉特·克努森 (Gitte Moos Knudsen),神經科學家,歐洲神經心理藥物學院 (ECNP) 副主席;
卡爾·蘭格 (Carl Lange),醫師、生理學家及精神病學家,與威廉·詹姆斯共同提出情緒理論;
沃雷·沃爾姆 (Ole Worm),醫生及古物研究家,Wormian bones (顱骨縫間骨) 以其名字命名;
舒曼 (Holger Werfel Scheuermann),醫生,Scheuermann's disease (青年性駝背)以其名字命名;
保羅·克亞爾 (Poul Kjer),眼科學家,Kjer's optic neuropathy(常染色體顯性視神經萎縮)以其名字命名;
比約恩·易卜生 (Bjørn Aage Ibsen),麻醉學家,創立危重病醫學(重症醫學),建立世界上首個ICU病房;
保羅·阿斯楚普 (Poul Bjørndahl Astrup),臨床化學家,發明血氣分析儀,1958年與Ole Siggaard-Andersen共同提出鹼剩餘;
卡斯珀·巴托林,解剖學家、醫學家和神學家,最早描述了嗅神經的機理,其著作《人體解剖學》長期以來是解剖學的通用教科書;
托馬斯·巴托林,解剖學家、內科醫生,率先發現人體淋巴系統,率先提出冷凍麻醉的科學理論,率先記載人體自燃現象,比Patau更早描述了13三體綜合征;
何莫邪,漢語言學家;
哥本哈根大學
勃蘭兌斯,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
丹·扎哈維 (Dan Zahavi),現象學家;
葉斯柏森,語言學家,英語語法權威;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作家暨詩人;
拉斯克,語言學家,比較語言學奠基人;
亨利克·諾德布蘭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
約翰內斯·威廉·延森,作家,1944年獲諾貝爾獎;
卡爾·耶勒魯普,詩人兼小說家,1917年獲諾貝爾獎;
亞當·戈特洛布·奧倫施拉格,詩人、劇作家,被譽為“北歐詩歌之王”;
李來福 (Leif Littrup),歷史學家,研究史學史、中國歷史和比較史學;
赫杰特·拉什穆森 (Hjalte Rasmussen),法學家,推動歐共體司法改革;
索倫·克爾凱郭爾,哲學家、心理學家、詩人,存在主義哲學和人本心理學先驅;
阿爾夫·羅斯 (Alf Niels Christian Ross),法學家,斯堪的納維亞法學派代表人物;
柏思德 (Kjeld Erik Brodsgaard),中國學專家,哥本哈根商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
約翰·尼古拉·馬茲維 (Johan Nicolai Madvig),古典學學者,嘉士伯基金會首任主席;
埃格羅茲(梭仁·易家樂,Søren Egerod),語言學家,師從漢語言學泰斗高本漢和趙元任;
路維·郝爾拜,作家、散文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有“人文社科領域的諾貝爾獎”之稱的郝爾拜獎即以其名字命名;
尼爾斯·泰格森 (Niels Christoffer Thygesen),經濟學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濟發展與評審委員會主席,歐元主要設計者之一;
威廉·路德維希·彼得·湯姆森 (Vilhelm Ludwig Peter Thomsen),語言學家、突厥學學者,葉斯柏森導師,土耳其國家圖書館所在的大街以他的名字命名;
約翰·盧茲維·海貝爾 (Johan Ludvig Heiberg),古典學及數學史學者,發現失落的“阿基米德羊皮書”,與希思 (Thomas Little Heath) 譯註現行《幾何原本》;
奧利·維夫,國際關係學者,他和巴裡布贊、凱爾斯特拉普 ( Morten Kelstrup ) 等人創立的哥本哈根學派是建構主義國際關係安全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學派之一;
葉爾姆斯列夫,語言學家,他與布龍達爾、尤爾達爾 (H. J. Uldall) 一起,創建了結構語言學三大學派之一的哥本哈根學派(另兩大學派為布拉格學派和美國描寫語言學派),韓禮德、哈里斯、喬姆斯基等人亦受其影響;
韓征和,國內超導材料研究領域領軍人;
彼得·諾爾,計算機科學家,2005年獲圖靈獎;
艾拉普 (Ove Arup),丹麥裔結構工程師,跨國公司奧雅納創始人;
阿恩·阿斯楚普 (Arne Astrup),應用營養學家,原國際肥胖研究學會主席;
米克爾·圖路普 (Mikkel Thorup),計算機科學家,Journal of the ACM (JACM) 編委;
查爾斯·西蒙尼,軟體開發專家,1966年獲邀前往哥本哈根大學並接觸晶體管計算機;
彼得·達爾高 (Peter Dalgaard),生物統計學家,R語言核心開發小組及Omegahat項目成員;
尤金·波爾齊克 (Eugene Polzik),實驗物理學家,與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共同研發量子計算機;
梭倫。約翰遜 (Søren Johansen),計量經濟學家,其學術思想與克萊夫·格蘭傑互相交流和影響;
彼得·霍伊 (Peter Høj),生物化學工程師,昆士蘭大學校長,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CEO,CSIRO委員;
皮亞特·海恩 (Piet Hein),發明家、數學家,發明六貫棋、索瑪立方塊等多種遊戲,擅長用超橢圓曲線進行設計工作;
斯蒂恩·拉斯穆森 (Steen Rasmussen),人工生命和複雜系統科學家,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和聖菲研究所研究教授;
佩爾·平斯特拉普-安德遜 (Per Pinstrup-Andersen),食品經濟學家,康奈爾大學應用經濟學教授,2001年獲世界糧食獎;
科琳娜·科茨 (Corinna Cortes),計算機科學家,谷歌紐約負責人,提出支持向量機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的通用演演算法;
馬德斯·托夫特 (Mads Tofte),計算機科學家,哥本哈根信息技術大學校長,與導師羅賓·米爾納提出SML (Standard Meta-language);
托瓦爾·蒂勒 (Thorvald Nicolai Thiele),天文學家、數學家和精算師,在統計學、插值、三體問題等多個方面均頗有建樹,首先將定量化引入金融數學,首先用數學方法描述布朗運動;
Work Smarter, Not Harder
裴德盛,丹麥駐華大使;
本傑明·克里斯滕森,早期驚悚片大師;
孔林德,商人、企業家、作家和慈善家;
康妮·赫澤高,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主席;
波爾·尼魯普·拉斯穆森,歐洲社會黨黨魁;
佩爾·柯克比 (Per Kirkeby),畫家、雕塑家、詩人;
保羅·施呂特,政治家,1994年任歐洲議會副議長;
貝蒂·俄林,政治家和經濟學家,1977年獲諾貝爾獎;
哈夫丹·馬勒 (Halfdan T. Mahler),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
赫勒·托寧·施密特,2011年上任的丹麥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莫根斯·呂克托夫特,2015年上任的聯合國大會第70屆會議主席;
維格迪絲·芬博阿多蒂爾,世界上第一位民選產生的女性國家元首;
斯汀·寶仕 (Stine Bosse),北歐聯合銀行董事,Tryg保險公司CEO;
楊煥明,華大基因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史蒂夫·斯庫利 (Steve Scully),美國C-SPAN監製,白宮記者協會會長;
西格蒙杜爾·戴維·貢勞格松,冰島總理,全球年齡最小的民選政府首腦;
艾斯吉爾德·埃布森,賽艇運動員,獲3枚奧運金牌和6枚世界錦標賽金牌;
克勞斯·邁爾 (Claus Meyer),廚藝大師,“全球最佳餐廳”Noma聯合創始人;
李斯閣 (Steen Riisgaard),國際工程諮詢公司 COWI(科威)董事長、前諾維信CEO;
瑪格麗特二世,1972年加冕的丹麥歷史上第二位女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遠房表妹;
簡·雷學利 (Jan Leschly),馬士基集團、美國運通公司董事,職業網球運動員(1967年世界前十),國際網球名人堂主席;
麥德斯·歐麗森 (Mads Øvlisen),諾和諾德CEO、諾維信董事長、樂高集團董事,聯合國全球契約(聯合國全球盟約)企業家代表;
拉斯·米科爾森,從哥本哈根大學生物系中輟,著名演員麥德斯·米科爾森之兄,參演國際知名的《謀殺》(丹麥原版)、《權利的堡壘》、《殺戮元兇:狙擊手》,並客串《神探夏洛克》、《紙牌屋》等劇;
部分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哥本哈根大學進行研究及教學工作:
施里弗,物理學家,1972年獲諾貝爾獎;
威爾金森,化學家,1973年獲諾貝爾獎;
漢斯·貝特,物理學家,1967年獲諾貝爾獎;
保羅·伯格,生物學家,1980年獲諾貝爾獎;
沃爾特·科恩,化學家,1998年獲諾貝爾獎;
格拉肖,理論物理學家,1979年獲諾貝爾獎;
詹姆斯·沃森,生物學家,1953年獲諾貝爾獎;
安德烈·海姆,物理學家,2010年獲諾貝爾獎;
詹姆斯·弗蘭克,物理學家,1925年獲諾貝爾獎;
愛德華·路易斯,遺傳學家,1995年獲諾貝爾獎;
萊納斯·卡爾·鮑林,化學家,1954年獲諾貝爾獎;
內維爾·弗朗西斯·莫特,物理學家,1977年獲諾貝爾獎;
弗里茨·阿爾貝特·李普曼,生物化學家,1962年獲諾貝爾獎;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宇宙化學家、物理學家,1934年獲諾貝爾獎;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1983年獲諾貝爾獎;
。。。。。。。。。。。。
哥本哈根大學孕育了世界著名童話大師安徒生,存在主義哲學先驅克爾凱郭爾;她培養了第一個發現超新星的人和第一個測定光速的天文學家;這裡有電磁理論的先驅,也有量子理論的創始人;她科學地闡述了人腦的結構和肌肉的肌理,尋找到了地球和生命最久遠的證據。
與社會交流互動是哥本哈根大學除科教文化傳播和純粹學術研究之外的另一大支柱,學校與工商業界和政府部門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
聯合研究項目 (Joint research projects) 和研究人員雇傭 (Researcher recruitment) 為企業、組織和公共部門提供高水準的解決方案。戰略夥伴關係 (Strategic partnership) 則著眼於長期發展,成員包括丹麥東能源 (Dong Energy)、葛蘭素史克、馬士基、諾和諾德、諾維信、格蘭富集團、威盧克斯等。其他合作還有發明授權 (Access to inventions)、諮詢服務 (Measurements, analyses and consultancy services) 和政策建議 (Public authorities partners) 等。
多種資金來源,如歐盟研究資金 (EU research funding) ,包括 FP7 Coordinator、Horizon 2020 等項目;丹麥專門項目資金 (The Industrial PhD and Postdoc schemes);單次最高可達1百萬克朗的丹麥創新基金 (Innovation vouchers) 等,為這些合作提供了大量的經費。
學生會:二戰期間,校方盡量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與研究工作;學生自治會 (Studenterrådet) 積極組織和鼓勵參加抵抗運動,並從中走出了許多政治精英和社會活動家,部分人物甚至對多年後發生在另一個國家的五月風暴產生了影響。
活動中心:1984年,學生們在圓塔附近自主建立了學生活動中心 (Studenterhus)。發展到今天,其內容從搖滾現場到爵士演奏,從政治辯論到太極拳演練,無所不包。
社交酒吧:星期五吧 (Friday bar) 是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項傳統,廣泛分佈於各個校區,為師生們在一周忙碌的學習和工作之後釋放壓力、增進社交和交流思想提供場所。
西蘭島大學眾生相
國際生協會:國際生在哥本哈根 [International Student Society of Copenhagen (ISSC)] 和 伊拉斯謨學生網路-哥本哈根 (ESN Copenhagen) 為國際學生定期舉辦活動,以優化交換項目,並促進文化交流。
運動俱樂部:哥本哈根大學運動協會 (USG) 是一個非營利機構,為在校學生提供具有多樣性和多層次性的各類體育項目活動。在哥本哈根這個高消費城市,USG每年的會員費遠遠低於校外的其他俱樂部。
雖然哥本哈根有大量的學生宿舍 (Kollegium/Kollegie),但根據丹麥法律,學校不得經營學生住所。
學校成立了住房委員會 (Housing Foundation),擁有獨立的訂房系統,專門服務國際學生。學生在被錄取後會收到該委員會的邀請郵件,屆時可在線上篩選符合自己心意和預算的宿舍或公寓,並簽訂合同。
除學校提供的幫助外,學生亦可在 kollegierneskontor.dk 和 findbolig.nu 等網站上提前排隊等候專供在讀學生的各類住房。
若需要租住私人的住宅或房間,可以到 boligportal.dk 和 lejebolig.dk 等網站自行聯繫房東並預約看房,或到旅丹華人論壇 loong.dk 和 kina.cc 論壇丹麥版尋找或發布房屋租賃信息。
KUA2
2006年,哥本哈根大學牽頭,聯合北京大學及其他IARU成員,成立了“Aging, Longevity and Health”(衰老,長壽與健康)項目,旨在通過多領域、全方位的合作,探究21世紀亟待解決的衰老機理及人類生命機制問題:小到分子、DNA、大腦,大至日常行為、社會關係、文化特質。
同時,哥本哈根大學積極參與IARU GSP (Global Summer Program),開辦富有特色的各類課程,同時遴選最優秀的學生參加僅限成員學校的暑期特別課程,並提供獎學金,使學生通過與各地各校的頂尖學子和學者交流,具有跨學科、跨文化的全球視野,迎接21世紀的各類重大挑戰。
綠色燈塔
哥本哈根大學與中國的現當代交流始於1937年尼爾斯·玻爾對中國的訪問,以及隨後的周培源、張宗燧、胡寧等科學家前往彼時的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的造訪。20世紀60年代,奧格·玻爾承父遺志,衝破國際意識形態的樊籬,邀請中國學者赴玻爾所進行學術交流,充分踐行了哥本哈根精神,並開啟了中丹友好學術訪問之先河。這其中還穿插著李政道和楊振寧與兩代玻爾的友誼。
2012年,哥本哈根大學制定了面向中國的戰略政策,並配有具體的行動計劃,旨在充分利用和發揮已有的以及即將建立的相關中國研究機構的作用。該行動計劃包括定位哥本哈根大學所有與中國相關的活動,支持中丹教育研究課題,與哥本哈根商學院合作發展丹麥與中國問題的智庫ThinkChina.dk。以上各項工作由哥本哈根大學跨學科機構“活力亞洲倡議”協調開展。
人文學院下的“中國研究”部門和北京大學及浙江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每年約有40名哥本哈根大學學生在該合作框架下赴北大和浙大學習。2010年11月,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與皇家圖書情報學院簽署合作協議。2013年,“復旦—歐洲中國研究中心”在哥本哈根大學成立,是復旦大學在歐洲第一個(也是繼2012年成立的“復旦大學-加州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之後海外第二個)建立的中國研究中心,旨在促進多項在歐洲地區的前沿性且富有政策涵義的中國研究,深化中歐學術夥伴關係。
自然科學院和醫學院下均設有專項中丹研究基金中心,比如,丹中分子納米電子學中心、中丹乳腺癌研究中心、醫學基因組學靈北 (Lundbeck) 基金中心。華大基因將其歐洲總部建立在哥本哈根生物科技園也是工業合作的成功案例之一。哥本哈根大學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丹學院的丹方主導學校和積極合作夥伴。中丹中心設在北京,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合辦,其工作內容包括多個學科領域的教育研究活動,如水資源和環境、納米科學、可持續能源、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
《哥本哈根》(話劇)
《誘惑者日記》(音樂劇)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
《哥本哈根大學/世界著名學府》
《Biography of the Millennium: 100 People -1000 years》(A&E千禧年名人傳)
《世界著名大學:哥本哈根大學》 (中國中央電視台,2003)
《人文天下:歐洲名校——哥本哈根大學》(新華社,2012)
《The Secrets of Quantum Physics, Einstein's Nightmare》(英國廣播公司電視台,2014)
1. 本科相關專業畢業公證
2. 學士學位公證
3. 大學成績公證
4. 語言成績 (雅思6.0以上, 托福580)
5. 個人簡歷
6. 申請信
7. 推薦信
哥本哈根大學
改革在1536年意味著從根本上改變的地位和作用,大學教育在丹麥社會。但是,從組織的角度來看,大學要保持學術共和國大致相同的中世紀的模型,到目前為止,邁向未來。因此,直到1771年,該大學失去了它自己的管轄權。只有在第二個20世紀上半葉沒有最後的痕迹,什麼是所謂的“教授的權力”在六十年代,最後消失。
從就職典禮在1479年至2004年,該大學是由一名校長和一致性。形式的治理已經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通過新的法律和創新。最激進的改變是,對2004/2005年,那裡的一致性是,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理事會。
2020年6月10日,最新2021Q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哥本哈根大學排名第76名。
2020年8月15日,在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全球100強中排名第33。
2020年9月2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2021年度世界大學排名的結果,該校排名第84名。
2020年11月3日,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2020年世界大學聲譽排名,該校排名第71-80位。
2020年12月,2021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哥本哈根大學排名第34名。
2020年12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2020年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哥本哈根大學排名第56位。
2021年1月,位居2021年度全球化大學排名第29位。
2021年6月,位居2022QS世界大學排名第79位。
2021年8月,哥本哈根大學位居2021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3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