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尼斯·蓋奇
美國鐵路工人
菲尼亞斯·蓋奇(Phineas P. Gage),1823年生。25歲在美國佛蒙特州鐵路工地工作時發生意外,被鐵棍穿透頭顱,從顴骨下面進入,從眉骨上方出去,但卻依然存活。此事被譽為“十大起死回生事件”,他本人也成為醫學研究的熱點。37歲時因癲癇死去。
菲尼亞斯·蓋奇在嚴重的腦損傷后奇迹般地存活了13年,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腦損傷患者之一。而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蓋奇在經歷了腦損傷以後,脾氣、秉性、為人處事的風格等等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與從前判若兩人。
菲尼斯·蓋奇
25歲的菲尼亞斯·蓋奇在美國佛蒙特州鐵路建設工地上工作,他負責爆破岩石。1848年9月13日這一天,正
受損大腦模擬
蓋奇的倖存是一個奇迹,他仍然可以說話、走路,嚴重的腦損傷似乎對他沒有什麼影響。但不久以後,人們發現蓋奇的脾氣與從前大不相同了。他本是一個非常有能力、有效率的領班,思維機敏、靈活,對人和氣、彬彬有禮。但這次事故以後,他變得粗俗無禮,對事情缺乏耐心,既頑固、任性,又反覆無常、優柔寡斷。他似乎總是無法計劃和安排自己將要做的事情。正如他的朋友們所說,“他不再是蓋奇了“。
出院后的蓋奇已無法勝任領班的職位。他後來在一家出租馬車行工作,負責趕馬車和管理馬匹。幾年以後,他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1860年2月癲癇發作,同年5月21日去世。
在他生前和死後醫學和心理學權威人士對他進行了廣泛研究。去世幾年後,在一位專家的勸說和堅持下,經他姐姐的同意,人們打開他的墓穴,取出他的頭骨,供研究用。他的頭骨保存在哈佛大學的醫學博物館。
蓋奇的遭遇成了神經科學上的經典案例,因為這一事件說明,個體行為看起來是由意願決定,但最根本的決定因素是生理機制。
蓋奇喪失 了腹內側前額葉皮層的功能,它的結構與鄰近的眶額皮層非常相似。眶額皮層會參與複雜的決策過程,繼而牽涉到人們對風險、獎賞與懲罰的敏感性。這部分腦區受 損,會使病人在衝動抑制和對事件的理解上出現問題,就像蓋奇一樣。但蓋奇的變化是由事故引起的,他並未表現出心理變態者的全部特徵,這說明導致心理變態的“幕後推手”還有其他大腦結構。杏仁核是一個懷疑對象,它能產生諸如害怕之類的情緒反應。這個部位受損的猴子會徑直向人走來而不害怕。心理變態者那種“毫無畏懼”的特質同樣很明顯。
一兩個腦區的損傷不足以產生心理變態者的那種嚴重缺陷。基爾提出,這種心理變態可能是由旁邊緣系統引 起的,它由一系列相互連接的大腦結構組成,與情緒加工、目標搜尋、動機產生及自我控制有關。這一假說得到了大腦成像的支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顯示,這類 患者的旁邊緣組織明顯很薄,證明這部分大腦區域發育不充分,就像一塊軟弱無力的肌肉。
此外,旁邊緣系統還包括前扣帶回和腦島,前者負 責調節情緒狀態,幫助人們抑制衝動,監控自身行為;後者則讓我們意識到哪些行為會違犯社會準則,體驗到恐懼、移情和厭惡情緒。腦島還與痛覺有關,研究發 現,在特定情況下,這些患者竟能無視疼痛的威脅,同時也很難認識到自身的錯誤,更別提改正相應的行為。這或許就是心理變態者一次次入獄卻無法汲取教訓的原 因。
心理變態者到底是後天造成的還是生而如此?可能兩者都有。不論基因和環境哪個影響更大,早期干預都非常關鍵。就像在幼兒階段,有個時間段是大腦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一樣,我們推測在兒童發育早期,構成“良心”基礎的社交和認知能力的發展也有一個關鍵時間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