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前胡的結果 展開

前胡

藥物

前胡是傘形科植物白花前胡乾燥的根。前胡味苦、辛,藥性微寒。歸肺經。前胡的主要成分是香豆素類、糖苷類等。其中,香豆素類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乾燥的前胡藥材及飲片中,白花前胡甲素的含量不得少於0.90%,白花前胡乙素的含量不得少於0.24%。

簡介


● 正名:前胡
● 英文名:Qianhu
● 拉丁名:Peucedani Radix
● 別名:羅鬼菜、姨媽菜、水前胡

功效與作用


● 前胡有降氣化痰、散風清熱的作用。
● 現代研究表明,前胡還有抗心律失常、抗心力衰竭、降血壓、抗炎、鎮痛、解熱、抗腫瘤等作用。
● 前胡可治療風熱咳嗽痰多、痰熱喘滿、咯痰黃稠等。
● 有臨床報道顯示,前胡還可用於治療手指疔瘡。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有前胡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前胡。
● 陰虛咳嗽、寒飲咳嗽者,請謹慎使用前胡。
● 如果您正在使用環丙沙星等其他藥物,請務必告訴醫生。
● 孕婦禁止服用前胡。
● 哺乳期女性服用前胡前請務必諮詢醫生。
● 兒童及老年人群使用前胡前請諮詢專業醫生。

如何使用前胡


● 前胡可煎汁服用,也可入丸散劑使用,服用時需遵醫囑用藥,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3~10克。
● 前胡可泡酒使用。
● ● 復方補骨脂酒(外用):與補骨脂、密陀僧等中藥配伍使用,能活血祛風、解毒消斑,主要用於白癜風。
● ● 崔氏側子酒(內服):和五味子、山茱萸等中藥配伍使用,能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可用於腳氣不瘥。

用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避免與皂莢、藜蘆等藥物同時服用。
● 服藥期間,應盡量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有需求,請在食用前諮詢專業醫生。
● 如果前胡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目前,未見有資料顯示前胡有毒性作用,也未見有按規定劑量服用前胡後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報道。但如果要長時間服用,請諮詢專業醫生,制定合理用藥方案。

我該如何選購前胡


● 前胡的道地產區為浙江吳興,山東、安徽、陝西、江蘇等地區也有分佈。
● 前胡及加工品具有如下特徵:
● ● 前胡:為黑褐色或灰黃色的不規則的圓柱形、圓錐形或紡錘形,稍扭曲,下部一般長有分枝,根頭部長有莖痕和纖維狀葉鞘殘基,上端有細小的、密集的環狀紋路,下部有縱皺紋、縱溝及橫向皮孔樣突起。質地比較柔軟,乾燥時質地較硬,可以被折斷,斷面為淡黃白色,不平整,皮部長有很多棕黃色油點,形成棕色的環紋,射線為放射狀。前胡氣味芳香,味微苦、辛。
● ● 蜜前胡:形狀和前胡片類似,表面有些許光澤,黃褐色,滋潤,味道偏甜。
● 應存放於乾燥、陰涼的地方,注意防霉、防蟲蛀。

含前胡的中成藥有哪些


● 通宣理肺丸: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的功效,主要用於資料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所引起的感冒咳嗽,可緩解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無汗、肢體酸痛等。
● 羚羊清肺丸:有清肺利咽、清瘟止嗽的作用,用於治療肺胃熱盛、感受時邪、身熱頭暈、咽喉腫痛、咳嗽痰盛、口乾舌燥、四肢酸懶等。
● 消咳平喘口服液:能止咳、祛痰、平喘,用於治療感冒咳嗽,也可用於急、慢性支氣管炎。
● 寶咳寧顆粒:有清熱解表、止嗽化痰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外感風寒、內熱停食所致的咳嗽痰盛、頭痛身熱、煩躁不安、氣促作喘、咽喉腫痛等。

前胡和柴胡功效一樣嗎


● 前胡是傘形科植物白花前胡的乾燥根,入肺經,柴胡是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乾燥的根,入肝、膽、肺經。二者功效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 ● 前胡和柴胡都有清熱作用,可治療風熱感冒咳嗽。前胡臨床多用於化痰止咳;柴胡用於解表解熱、寒熱往來。
● ● 前胡有降氣化痰、散風的作用,可治療痰熱喘滿、咯痰黃稠、嘔逆食少等。柴胡還能疏肝解郁、升舉陽氣,主要用於治療胸脅脹痛、寒熱往來、月經不調、脫肛、子宮脫垂等。

用藥誤區


● 誤區:前胡只能煎汁內服,不能外用
● ● 前胡不僅可煎汁內服,而且還可以外用。外用時,前胡通常可以與補骨脂、密陀僧等中藥配伍,泡成藥酒後塗抹患處,可活血祛風、解毒消斑,主要用於治療白癜風。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2]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成方製劑卷(上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成方製劑卷(下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