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腳舞
左腳舞
左腳舞,是彝族的傳統舞蹈。左腳舞有1000多年歷史,三月會已有近400年歷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腳舞最早的文字記載。
左腳舞的故鄉是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牟定縣。左腳舞傳承千年經久不衰,是目前雲南彝族人聚集區流行最廣、影響最深的彝族舞種,被譽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是民族傳統盛會“三月會”,屆時,既是彝族歌舞的海洋,又是商貿活動的熱浪。
彝族左腳舞有1000多年歷史,三月會已有近400年歷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就有左腳舞最早的文字記載。
牟定,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左腳舞的故鄉。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是民族傳統盛會"三月會",屆時,既是彝族歌舞的海洋,又是商貿活動的熱浪。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世間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造成洪水危害。兩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羅勇敢地站出來,前去制服惡龍。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羅的帶領下,一齊向惡龍開戰,惡龍見勢不妙,趕緊逃回龍潭。人們抓住時機,把事先燒紅的栗炭往潭裡倒,倒滿后又抬石頭、挖泥土,把龍潭填平。還怕夯壓不緊惡龍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邊唱邊跳邊跺腳,三天三夜惡龍終於死了。為了慶祝勝利,彝家人用惡龍的頭、皮、骨、筋製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腳彈琴,口唱左腳調“阿里羅”以示紀念。
左腳舞
左腳舞的調子種類很多,但基本都是豪放型的。第一類是好客調,如:“喜歡也要來,不喜歡也要來,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來……”;第二類是歌唱美好生活,如“三月會三月會,好是好玩呢,又彈弦子又跳腳,又賣缸罐又賣籮,阿里羅阿里羅阿里阿里羅……”;第三類是歌唱豐收年成,如“月亮出來了,弦子調好了。月亮圓又圓,月亮露笑臉,我們大家一起跳,歌唱豐收年……”;第四類是吟唱愛情,如“傳情最是三月會,跳腳三天也不累。不來就說不來呢話,莫讓阿妹空等著……”。
《彝族民間歌舞——左腳舞》由《高山頂上茶花開》、《莫給小妹白等著》、《彝山松毛綠茵茵》、《青菜心 白菜苔》、《我們團圓在今晚》、《曇華山好地方》、《阿哥阿妹跳腳來》、《趕會調》、《小哥小妹去玩耍》、《歌唱豐收年》等十個曲目組成。
左腳舞
當地政府大力保護左腳舞這一民間文化。有關部門先後多次組織收集、整理、編排左腳舞影像資料,共整理出左腳調一百餘首,出版多套錄影光碟及叢書。該縣還彙編了左腳舞元素的課間操音樂,在該縣中小學習進行了普及推廣。據介紹,該縣自發組織的左腳舞表演隊就有十多支。這也讓左腳舞在牟定流傳得比較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