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古村

江畔古村

江畔村,古稱浮潭,位於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沿溪鎮,肇始於北宋,興盛於明清,歷經千年,為千年古村,也被稱為“廬陵文化古村”、“江南贛商第一村”。江畔古村江水環繞,綠樹掩映,村前有千畝草甸,村后青山為屏,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是一個錯落有致、有山有水的贛派建築村莊。

歷史沿革


江畔古村始於北宋真宗年間,歷千年,為千年古村。據記載,江畔由世昌公孫僅開基,其時任新干州判,行舟經浮潭,雅愛其山水奇秀,遂肇基浮潭。

主要景點


1、具有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江畔村是一個悠久歷史的古村落,為千年歷史古村。村中保存有連片的100多棟明清建築風格祠堂、書院、當房和民居,村周有古樟、古驛道、古渡、古堤、古碼頭、古戲台、古碾房、古廟和古庵遺址,還有被列為文物保護的古橋、古塔。
2、具有獨特的中國村落風水文化。江畔村背山靠水,古人根據特有的山勢、水系和環境,造就有江畔獨有的風水文化,比如有“耕牛卧潭”、“七星古塘”、“文塔臨溪”、“筆架樟”、“桑梓樹”和“臨水居”等風貌。
3、具有深厚的贛商文化。江畔村同時也為贛商文化古村、五義慈善古村和一代儒商孫明故里。明清時期,江畔孫氏成為“江右商幫”中的一支勁旅,成就了一大批巨賈富商。他們先後捐獻軍餉報效國家,修建會館士館、學院書院,修築吉安白鷺洲堤岸和橋樑道路,一門三代三修吉安府試院。
4、具有自然的古梯田和贛江觀光景觀。江畔村依山環水,北面青山為屏,山勢從東面贛江邊向西逶迤延伸至西,村後山間依形就勢開闢出層層梯田。江畔村臨江而建,東傍贛江,在贛江“沙洲上”可能體驗沙灘風光,也可以體驗古浮潭波光粼粼的情景和古花石潭的自然景觀。
江畔古村吸引井岡山大學南昌大學及外省院校學者、師生實地考察實踐,上海財經大學多次組織師生到該村實習、實踐和研究,被上海財經大學著名財經史專家、學者汪涵民教授稱為“贛商第一村”、“儒商典範”…
交通tips:江畔古村,現今也俗稱江邊村。位於泰和縣沿溪鎮境內,距吉安市40餘公里,自駕50分鐘車程;在泰和縣城東北15餘公里的贛江邊,縣城車行20分鐘;距泉南高速公路泰和北出口東北方向10公里。

浮潭

光緒泰和縣誌記載:“泰和縣城東北沿江行三十里,有一寬十二丈、長十里的浮潭,波光蕩漾。”說的是在江畔上游處“沙洲上”位置,江面開闊,水流較緩,在靠江畔村這岸形成淺水灘,江水清澈,波光粼粼,有如深潭浮起,所以叫“浮潭”,所以,江畔村也稱為浮潭村

花石潭

江畔浮潭
江畔浮潭
江畔村依山環水,北面青山為屏,山勢從東面贛江邊向西逶迤延伸至西,西面山腳下為千畝良田,村後山間依形就勢開闢出層層梯田。村莊東臨贛江,浩瀚的江水從南邊天際而來,奔流向北,碰撞在河岸的崖壁上,激起層層旋渦,形成深水的花石潭。
浮潭
浮潭
光緒泰和縣誌記載:一是“花石潭在縣東北三十里,潭側有大小石,日出則五色燦爛如花,故名”。明朝兵部尚書、太子太保泰和人尹直有詩云。二是“花石潭巡檢司在縣東四十里花石潭,明永樂初建,隆慶間知縣祝教重修,乾隆二十五年奉裁。”三是:“便民倉,在花石潭巡司內,知縣祝教修,東西廊為倉,萬曆二年知縣王道成重修,曾於拱記。”
明朝兵部尚書尹直,多次到江畔花石潭巡檢司視察,對江畔旖旎風光留下了美好記憶,由此作詩紀念,描寫江畔沙洲、浮潭和花石潭等美景。
《江畔花石潭》
去縣東逾舍,巡司扼兩河。
鹽沙堆白渚,花石蘸清波。
風動金鱗躍,星馳采鷁過。
幾回經宿處,擊節和漁歌。

魁星塔

魁星塔(狀元塔)
魁星塔(狀元塔)
【古石塔】位於村后東北角贛江邊上,稱為“魁星塔”,也稱“狀元塔”、“惜字塔”、“江畔村塔”。
古石塔由磚石砌置,六面五級,葫蘆頂,高15米,為泰和縣第二高塔。塔身嵌有青石陽刻“惜字”二大字,意為珍惜文字。
古塔旁,有一座名為“回龍橋”的單孔古石橋橫跨溪上,因為,贛江漲水時,河水倒灌溪內,有如游龍迴旋,故橋得之名。橋邊有顆被稱為“筆架樟”的數百年大樟樹,分3-4枝大樹杈,枝繁葉茂。從遠處看,石塔就象一支如椽大筆,斜架在“筆架”上。
魁星塔和筆架樟
魁星塔和筆架樟
古石塔高聳雄峙,造型優美。最上層正南面鑲嵌“文運開天”石刻匾,在塔身第五層三個窗口,有石雕“指日高升”、“魁星點斗”、“天官賜福”等傳說故事的人物形象。
其中,石雕吉祥圖案“魁星點斗”是採用會意文字的形式,畫面上有一魁星的,魁星神像頭部像鬼,一腳向後翹起,如“魁”字的大彎鉤,左手捧墨斗,如“魁”字中間的“斗”字,右手執筆,單足站立在鰲頭之上,意寓用筆點定中試人的姓名,這個人物形象也組成一個草體的“魁”字,取魁星點斗獨點鰲頭之意,形象生動,拼字巧妙。
“魁星”為北斗七星中前四顆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的總稱,主文運、文章。在科舉考試中,取得高第稱作“奪魁”,“魁首”,所以當地人把魁星塔也稱作“狀元塔”

南無橋

南無橋(狀元橋)
南無橋(狀元橋)
【古石橋】村莊前面東南方有一條進村道路,跨河有一座三孔古石橋,稱為“南無橋”,也稱之為“狀元橋“、龍湖橋”或“虹橋”,為省級保護文物。
橋由江畔村公建,高3.5米,長38米,寬3.4米,始建於清朝光緒元年,為紅米石砌置而成,橋面鋪岩條石,兩邊立有青石橋墩和欄桿,橋墩上陰刻“光緒元年洪秋吉日建”和“南無阿彌佗佛”。

贛江和曲水

曲水溪
曲水溪
【贛江】從泰和縣城沿贛江順流而下,過印霞江和石虎塘水利樞紐,到達江畔村。
【曲水】江畔村前有條小河,稱為“曲水”或“曲水溪”,來自“曲水流觴”。如玉帶從村前緩緩流過,再往東北向繞村而過,注入贛江,實現江河交匯。
【草甸】河對面是一片闊野和大草甸,兩岸種著一些桑葉樹,草地上則散種著高大的梓梓樹,形成江畔村一道美麗的風景,也詮釋了別具一格的桑梓文化。

千年古樟

迎客樟
迎客樟
【古樟】江畔村口四周和房前屋后的樟樹連片,古樟有傘樟、迎客樟、筆架樟和連理樟……,
【傘樟】村子東南向,從縣道進入江畔的口子上有一棵大傘樟,稱為“傘把樹”,傘樟像一把撐開的大傘,長得十分勻稱,非常對稱。
【迎客樟】從“傘把樹”一路進村,到橋上村口草甸上,則有一棵冠蓋如雲的大樟樹,樹冠足可蔭蔽一畝多的地面。它揮展雙臂,好似熱情歡迎來往客人,因此稱為“迎客樟”。這顆古樟有千年樹齡。

中夾塘水庫

中夾塘水庫
中夾塘水庫
【中夾塘水庫】江畔村的古塘眾多,最大的就是西面山間的“中夾塘”,取名得自“兩山夾一塘”,現為“中夾塘水庫”,為灌溉作用。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國家提倡大興水利,在原中夾塘基礎上修成現有的水庫。
村後有八口塘,其中處於六合祠堂後面的一口叫月光塘(在口語異化為:月股塘),其它七口呈七星排列,組成“七星伴月”的古風。池塘環環相連,口口相通,聚集山澗來水,匯成涓涓一溪,從古塔旁潺潺流過,向東注入贛江。

書院和藏書樓

浮潭書院
浮潭書院
【書院】在村后東面贛江邊一座俗稱“礁背”大石山上,稱為“浮潭書院”。
【藏書樓】明清時期,江畔建有著名的藏書樓《文潭樓》,收藏有歷代經典書籍和古代善本2萬多冊。
其中有文學史和圖書史稱為泰和孫氏刻本的《金元明八大家文選》。

贛派建築


贛派建築又稱贛派民居、江右民居。是漢族江右民系的傳統建築。主要分佈在江西一帶,其布局簡潔,樸實素雅、卻又十分講究。
文潭樓
文潭樓
連片贛派風格水墨畫式的古老民居,鋪展在眼前。青磚黛瓦,飛檐翹角馬頭牆,與青山綠水相互映襯,既古樸又清遠。
馬頭牆,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
江畔村的馬頭牆高低錯落,一般為兩疊式、三疊式。較大的民居,因有前後廳,馬頭牆的疊數可多至五疊或六疊式,其中五疊式俗稱“五嶽朝天”。
古民居
古民居
【江畔別墅】江畔古民居眾多,應該大多是明、清朝的,有獨棟豪宅,也有由多棟組成的院落式連體大宅,其中最為闊氣、最為氣派的幾棟位於村中心。
古民居
古民居
古民居
古民居
村中心有兩口古塘,一大一小,一方正一長條形。大的正方池塘前為村中最為著名的豪宅--江畔別墅,名稱源於外牆上的兩個大字“別墅”。
“別墅”門庭寬大,厚牆高屋,門前原先有一個風雨廊,門外鋪就一整塊大紅石,門墩、門楣均為青條石,門楣上方為木雕鰲頭飛鳳。其磚牆37cm,近普通磚牆兩倍的厚度。
別墅分為前後兩堂,旁邊為廚房,整座別墅相當於3--4棟普通房屋的面積。前正廳宏偉寬敞,青磚鋪地,條石鑲邊,抬頭頂上天花板有一幅寬大的金漆古畫,大廳四周木板隔柵,上部隔柵或為鏤空刻字,或為金漆字畫。正廳兩旁為廂房,後為後堂,也相當於一棟單獨房屋,有天井、后正廳、廂房和小院落。
長方形池塘正面為排屋,前後兩排,每排3棟,共6棟組成一個深宅大院。門前為寬大紅石台階、紅石門楣。與眾不同的是,室內通向二樓的都為木踏板樓梯,廂房為隔空木地板。按中國風水,水主財運,村中心兩池塘前豪宅大院,都為當年富甲一方豪商所建。
【民居】江畔民居大多結構規制相同,正屋一棟三進,有前廳、后廳,左右為廂房,出大門有個小院子,這些房屋一律條石鑲邊或鋪地,青磚黛瓦粉牆,飛檐翹角馬頭牆,很是氣派。室內則有金漆木雕、刻字、書畫等裝飾,一般內容為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或朱子家訓、格言箴言等……
【合作社】合作社是一棟豪宅,合作社正屋坐北朝南,位於嘉德堂祠堂對面,合作社佔地面積大,有3-4棟房大,擁有江畔村最大的私家花園。
從正屋南大門向左,再折向後,有一條鋪滿鵝卵石的深深巷道,使得院落大門朝北,正對馬路。圍牆高4米左右,站在牆外看不到裡面的建築。合作社也是解放后一個商店,正屋正廳上部兩邊板壁上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個大字。
江畔村古民居眾多,有氣勢恢宏的獨棟豪宅,也有由多棟組成的院落式連體大宅,其中最為闊氣、最為氣派的幾棟位於村中心。村中心有兩口古塘,一大一小,一方正一長條形。大的正方池塘前為村中最為著名的豪宅——江畔別墅,名稱源於外牆上的兩個大字“別墅”。別墅分為前後兩堂,旁邊為廚房,整座別墅相當於3—4棟普通房屋的面積。前正廳宏偉寬敞,青磚鋪地,條石鑲邊,抬頭頂上天花板有一幅寬大的金漆古畫,大廳四周木板隔柵,上部隔柵或為鏤空刻字,或為金漆字畫。正廳兩旁為廂房,後為後堂,也相當於一棟單獨房屋,有天井、后正廳、廂房和小院落。長方形池塘正面為排屋,前後兩排,每排3棟,共6棟組成一個深宅大院。門前為寬大紅石台階、紅石門楣。與眾不同的是,室內通向二樓的都為木踏板樓梯,廂房為隔空木地板。兩池塘和兩豪宅,在同一橫軸線的兩側。軸線為一條橫向馬路,青石板和鵝卵石鋪就,下有排水溝。

民俗民風


【人戲】“人戲”就是舞台劇,由真人表演,大概是為了和電影以示區別。
古村宗祠
古村宗祠
演人戲要有戲台,江畔的戲台為室內古戲台,在“六合堂”內。戲台很大,在禮堂南面,為一個高台,由木頭懸空搭建,上面鋪有實木地板,很結實。
江畔村唱人戲各種角色演員都是村民,吹拉彈唱伴奏也是村民,化妝舞美都是自己搞定,樂器也只有簡單的鑼、鼓、二胡、鈸和笛子,大家自編自導自演,除了穆桂英掛帥和隋唐演義里的故事外,還編了很多現代故事,比如:《鬼打賊》、《張三賣肉》、《補背褡》、《放羊記》、《蠢子接姨娘》和《王小二過年》等。
龍燈表演
龍燈表演
龍燈】是江畔村正月、元宵節的一項群眾性傳統民俗,江畔的龍燈源遠流長,自古就有“浮潭龍燈冠泰和”的讚譽。
春節期間,龍燈在曬場上當眾舞龍,龍燈在紅珠的引導下,在鑼鼓、嗩吶的伴奏中,上下飛舞,四面翻滾,場面雄渾,氣氛熱烈。
傍晚,龍燈到村民家中賀喜,戶主燃放鞭炮接送,叫“接龍”,接龍過程中,龍燈要迎接到正屋,並向正屋神位賀喜,說幾句“喝彩”話,即唱幾句祝福讚詞。
元宵節后,正月十六一大早,天剛蒙蒙亮,要把龍燈送到河邊,龍頭、龍身、龍尾的彩紙和外表裝飾撕下燒掉,將龍的骨架放在祠堂保存起來,待來年再重新糊裱,寓意為“年年新龍(興隆)”。

民間傳說


【曲水和狀元橋】
曲水溪
曲水溪
跨曲水小河的"南無橋",也被村民口口相傳稱之為“狀元橋”,為文物保護古建。
關於“曲水”和“狀元橋”的來歷,一個美好的傳說在江畔村民中世代口口相傳。
狀元橋
狀元橋
傳說,古時候有一天,天剛蒙蒙亮,文曲星早早來到凡間,考察天下讀書人用功情況,他一路順著贛江巡視過來,先是來到泰和快閣旁的澄江書院上空,聽見書聲琅琅,心情大悅。於是,往贛江下游繼續巡視,一路上人間寂靜無聲,大失所望,正準備打道回府。
剛過印霞江,突然,前面傳來一陣陣讀書聲,他撥雲一看,是一群青年學子正在花石潭上的書院,對著贛江早讀,他大為感動,翻開功名薄一查看,決定給這個村莊增加文運,他提筆在村莊前面虛點幾筆,寫了個草字“文”,於是,村莊前面出現了一條四轉五折的小河,當年,村莊科舉考試大中。
村民為了感謝文曲星,把這條小河稱作“曲水”。後來,村民又在曲水河上架起了一座石橋,為了紀念文曲星,稱之為狀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