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徠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實驗室於1987年由國家計委批准籌建。1990年9月,經中國科學院批准,實行邊建設邊開放。1992年3月,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對國內外開放。實驗室是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化學所(北京)聯合組成的。

研究領域


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分子反應動力學,利用現代化學反應動力學實驗與理論方法,在原子和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基元化學反應和複雜分子反應及相關過程的動力學。
主要研究內容:利用基元反應態態動力學研究化學過程中的過渡態動力學及量子干涉現象;自由基光化學及反應動力學;超快分子反應動力學;化學反應控制的理論;分子團簇的結構和動力學;生物分子的電荷轉移和質子轉移過程;界面及凝聚相的光譜與動力學;單分子與單粒子的光譜與動力學;大氣化學、燃燒化學、星際化學及化學激光中一些重要過程的反應動力學。
實驗室目標:在分子反應動力學基礎科學研究中作出重要創新成果,為重大科學技術進步提供基礎知識,爭創世界一流的實驗室,要在國際科學研究領域佔一席之地。
主要研究:氣相分子(包括激發態分子、自由基、離子)的相互作用和化學反應動力學,激光誘導的分子反應動態學,原子、分子團簇的形成和反應,氣體分子與固體表面的相互作用等。探索分子間相互作用的本質和規律、影響反應通道和產物態分佈的各種因素,以達到控制化學反應的最終目的。實驗室以實驗研究為主,同時也注重理論研究,力求在理論與實驗結合的基礎上對分子間和分子內的動力學過程有深入的了解。
實驗室的研究內容主要有:分子反應的取向性,氣相分子的光解離和光電離,激發態和自由基的反應和傳能動力學,超快化學過程的飛秒激光探測和波包理論研究,原子分子團簇的生成機理和動力學等。研究的反應體系著眼於在大氣化學、化學激光、燃燒、催化、材料科學等領域中提出的重要化學反應。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
近兩年,楊學明小組在研究基元反應方面,發現反應過渡態中的量子干涉現象,在 《Science》和《 Nature》上發表了重要文章,對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學科作出重要貢獻。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本實驗室在實驗設備、實驗技術、理論研究和計算方面,都在逐漸縮短與國際先進實驗室的差距,已成為國內分子反應動力學的主要研究基地,是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攀登計劃和 973 計劃)的牽頭單位。
1993 年第 15 期世界著名的科學雜誌 《Science》指出:大連是化學物理的溫床,因為大連化物所有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這表明該實驗室在國際上的地位已被承認。
1997 年國際著名的 Gordon 會議將本室沙國河院士的發現 -- “ CO 碰撞傳能中的量子干涉效應”,確定為會議的中心議題,並邀請到會報告。樓南泉院士自 1979 年起,被聘為國際分子束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長期),張存浩院士被聘為國際重要學術刊物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的編委。 2001年被聘為該實驗室主任的楊學明研究員,是本領域國際傑出的青年科學家。

學術團隊


現徠任實驗室主任為楊學明研究員,中科院院士何國鍾研究員任本屆(第三屆)學術委員會主任,學委會成員由國內外著名的同行專家、教授17人組成。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22人(其中研究員15人,副研5人,助研2人),技術人員4人,管理人員1人。在該室工作的有五位資深中科院院士,他們是樓南泉、張存浩、朱起鶴、何國鍾、沙國河。除了上述5位院士外,其他的學術帶頭人還有:楊學明,王秀岩,韓克利,王 利,楊何平,李學初,白吉玲,呂日昌等。

項目成果


實驗室自成立以來,培養出一百多名研究生,數十人已經成為學術帶頭人。同時取得了多項成果,獲多項獎勵:
1.“分子束反應動力學和分子傳能研究”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6 年);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87 年);
2.“分子束激光裂解譜儀”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7 年);
4.“分子及團簇的激光光解和光電離的綜合實驗設備研製”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2 年);大型實驗裝置的研製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2 項 (1982 、 1994 年 ) ;
5.“雙共振電離法研究激發態分子光譜和態分辨碰撞傳能”獲 1997 年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及 1999 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其中沙國河院士等首次實驗發現“分子碰撞中的量子干涉效應”,並被評為 2000 年中國十大科學進展新聞之一;
6.“分子束和激光束反應動態學研究”獲1999 年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