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性心臟病

貧血性心臟病

貧血性心臟病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所致的心臟擴大、心肌肥厚和心功能不全。發病機制主要是由於各種慢性貧血導致血氧供應不足。臨床表現多有頭暈、疲倦、面色蒼白、心悸等,有時可有心絞痛、勞力性呼吸困難或陣發性呼吸困難等。根據嚴重慢性貧血病史,出現心臟擴大和(或)心力衰竭,而貧血糾正後癥狀和體征緩解或消失者,可診斷本病。治療主要是積極尋找貧血原因採取病因治療,糾正貧血及對症治療。早期積極治療可改善或者完全消除癥狀。

你需要到哪個科就診


● 心血管內科、血液內科或內科。

病因


● 貧血性心臟病主要是由於嚴重貧血導致的,貧血的主要病因如下:
● 缺鐵性貧血:系由缺鐵和鐵利用障礙造成的貧血,這是臨床最常見的貧血。
● 巨幼細胞性貧血:葉酸或維生素B₁₂缺乏或利用障礙所致貧血。
● 再生障礙性貧血:這是一種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與原發和繼發的造血幹細胞損害有關。
●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及各類造血系統腫瘤性疾病如白血病等。
● 失血性貧血: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和嚴重肝病等。
● 其他:如外傷、腫瘤、消化性潰瘍和婦科疾病等所致的貧血。

癥狀


● 貧血性心臟病的患者往往有長期貧血的病史,並可出現以下癥狀和體征:
● 頭暈、頭痛、面色蒼白、乏力、虛弱、耳鳴、黑矇、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
● 心悸、勞力性呼吸困難、陣發性呼吸困難和端坐呼吸。
● 下肢水腫。
● 心絞痛。

檢查


● 確診貧血性心臟病主要依靠血常規、骨髓穿刺、心臟彩超或胸部X線平片、心電圖。
● 血常規、骨髓穿刺及貧血的其他相關檢查提示重度貧血。
● 胸部X線平片(或心臟彩超)示心臟擴大(雙側擴大),可有肺淤血和肺水腫表現。
● 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缺血性ST-T改變。

診斷


● 醫生診斷貧血性心臟病主要依據典型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根據嚴重慢性貧血病史,出現心臟擴大和(或)心力衰竭而貧血糾正後癥狀和體征緩解或消失者,可診斷為貧血性心臟病。

典型癥狀

● 貧血癥狀:頭暈、頭痛、面色蒼白、乏力、虛弱、耳鳴、黑矇、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
● 心功能不全:心悸和勞力性呼吸困難為突出癥狀,嚴重時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或端坐呼吸,見於血紅蛋白<50g/L者。
● 約30%發生心絞痛癥狀。

體征

● 心臟增大:持續血紅蛋白<70g/L者,約70%患者心影呈普遍性增大。貧血糾正後,心影輔助可於數周內恢復至正常。
● 心音:竇性心動過速,第一、第二心音常增強,可有第三、第四心音奔馬律。
● 雜音:肺動脈瓣區2~3級噴射性收縮期雜音,二尖瓣區柔和的全收縮期反流性雜音。
● 心排出量增加,血流加快,周圍血管擴張,可見脈壓差增大。
● 周圍血管征陽性:毛細血管搏動和水沖脈,頸動脈處可聽到血管性雜音,股動脈處有槍擊音和雙重性雜音。

輔助檢查

● 骨髓穿刺及貧血的其他相關檢查提示重度貧血。血紅蛋白常<70g/L。
● 胸部X線平片(或超聲心動圖)示心臟擴大(雙側擴大),可有肺淤血和肺水腫表現。
● 心電圖:竇性心動過速、缺血性ST-T改變。

鑒別診斷


● 貧血性心臟病需與風濕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二尖瓣狹窄)、腳氣性心臟病、甲亢性心臟病進行鑒別。
● 通過輔助檢查,超聲心動圖檢查二尖瓣瓣膜無損害,甲狀腺功能檢查無異常,並且存在持續的嚴重貧血,貧血好轉后心臟雜音消失,有助於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採用病因治療及對症治療。
● 找到貧血病因,糾正貧血。
● 輸血。
● 心力衰竭時休息、限鹽,給予強心劑、利尿劑等改善心功能的相應對症治療。

危害


● 貧血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血紅蛋白需在70g/L以下,在此限度以下方可引起心臟循環的代償性改變。表現為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此種改變隨貧血的嚴重加重而增加,嚴重貧血時心排血量及冠狀動脈血流增加正常的2~3倍。
● 由於心率增快、代謝增加,心肌缺氧,逐漸引起心肌變性。在長期嚴重貧血中,血紅蛋白低於50g/L(尤其低於30g/L)時,心臟逐漸擴大,甚至心力衰竭。

預后


● 早期積極治療可改善或者完全消除癥狀。預后好壞取決於貧血的原因及嚴重程度。

預防


● 預防貧血性心臟病主要包括通過日常護理及飲食調理預防貧血。

日常護理

● 適當活動,避免過度勞累。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
● 定期體檢,檢查血常規、心臟彩超、心電圖等項目。

飲食調理

● 給予低鹽、清淡飲食,戒煙酒,根據貧血病因進食含鐵豐富食品或補充葉酸、維生素B₁₂,預防貧血。

參考文獻


●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 [2] 董承琅。陶壽淇。陳灝珠。實用心臟病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