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傳染病,多為急性發病,一般不發展為慢性。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發生於青壯年,發病有明顯季節性,在雨季或洪水后容易大規模發病。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統計,2010~2013年,我國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數為2.3萬~2.7萬。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主要經消化道途徑傳播。系帶有戊型肝炎病毒的糞便,污染了水源、食物或周圍環境,然後病毒經過口腔進入到人體內,就引起了戊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潛伏期為15~70天,平均40天。發病後,會有發熱、咳嗽、頭疼、全身乏力、噁心、嘔吐、腹瀉、黃疸、全身瘙癢等表現,也可能沒有明顯的癥狀。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以適當休息、合理營養為主,輔以藥物治療。如果發生了肝衰竭,可能需要進行肝移植。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預后良好,病死率低。但如果感染者是孕婦、老人、2歲以下的兒童或乙肝病毒攜帶者,可能會發生肝衰竭,甚至會危及生命。

就診科室


● 感染科、消化內科或內科

病因


●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傳染病,是感染了戊型肝炎病毒所致。患病與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染有關。
● 傳染源
● ● 基因型Ⅰ和Ⅱ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 ● 傳染源為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戊型肝炎病毒攜帶者。
● ● 基因型Ⅲ和Ⅳ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 ● 傳染源為豬、鹿等動物和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 傳播途徑
● ● 糞口傳播
● ●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及豬等動物均可從糞便排出戊型肝炎病毒,污染水源、食物和周圍環境而發生傳播。
● ● 母嬰傳播
● ● 患有戊型病毒性肝炎或攜帶戊型肝炎病毒的母親有一定概率傳給新生兒。
● 易感人群
● ● 人群普遍易感,青壯年發病率高,兒童和老人發病率較低。

癥狀


● 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不會立刻出現不適,而是會有潛伏期,為15~70天,平均40天。戊型病毒性肝炎分為急性戊型肝炎(包括急性黃疸型和無黃疸型)、重型肝炎型和膽汁淤積性肝炎3種不同類型,有不同的癥狀表現。
● 急性黃疸型
● ● 發熱。
● ● 頭痛。
● ● 全身乏力。
● ● 食欲不振。
● ● 厭油。
● ● 噁心嘔吐。
● ● 腹瀉。
● ● 尿色加深。
● ● 鞏膜、皮膚顏色發黃。
● ● 全身瘙癢。
● 急性無黃疸型
● ● 表現較輕,可能沒有明顯癥狀。
● 重型肝炎型
● ● 主要出現肝衰竭的表現:
● ● 精神萎靡不振,極度乏力。
● ● 意識模糊。
● ● 發熱。
● ● 頻繁噁心、嘔吐。
● ● 腹部明顯變大。
● ● 有皮膚瘀點或瘀斑。
● ● 嘔血。
● 膽汁淤積型
● ● 起病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
● ● 肝腫大。
● ● 皮膚瘙癢。
● ● 大便呈白陶土樣。

檢查


● 通過體格檢查、戊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EV抗體)檢測、戊型肝炎病毒(HEV)的分子生物學檢測、肝功能檢查可以確診。醫生可能還需要通過其他檢查,了解肝臟情況,判斷病情發展。
● 體格檢查
● ● 通過觀察皮膚和黏膜狀況,可以判斷黃疸的程度。
● ● 通過觸摸腹部,可以了解肝臟是否有腫大。
● ● 通過叩診腹部,可以了解是否有腹水和肝區叩擊痛。
● 抗HEV抗體檢測
● ● 陽性(“+”)結果說明有過感染,但不能確定現在有沒有感染。
● ● 陰性(“-”)結果說明沒有感染,基本可以排除戊型病毒性肝炎。
● 戊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學檢測
● ● 可特異地檢測血清、糞便、污染水源中戊型肝炎病毒的RNA。
● ● 陽性(“+”)結果說明有感染。
● 肝功能檢查
● ● 可以通過血清轉氨酶、血清膽紅素、凝血酶原時間的數值了解肝臟是否受損以及受損程度。
● 其他檢查
● ● 其他檢查目的是了解肝臟的情況。其中比較重要的檢查有:
● ● 肝臟超聲。
● ● 肝臟CT。
● ● 肝臟穿刺活體組織檢查。

診斷


● 醫生會綜合考慮癥狀以及體格檢查、抗HEV抗體的檢測、戊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學檢測的結果,來判斷是否患有戊型病毒性肝炎。
● 接觸過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或到過戊型病毒性肝炎高發區和流行區。
● 出現持續1周以上的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尿色加深等癥狀。
● 體格檢查時,可以觀察到黃染的皮膚和鞏膜,觸診時摸到腫大的肝臟。
● 血清膽紅素和血清轉氨酶的數值升高,尿膽紅素陽性,並可以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黃疸。
● 抗HEV抗體的檢測陽性、戊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學檢測陽性。
在抗HEV抗體檢測、戊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學檢測結果出來之前,醫生很難做出明確診斷。如果有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觸史,並出現了乏力、皮膚和鞏膜黃染的表現,可能會先考慮診斷為戊型病毒性肝炎。

鑒別診斷


● 病毒性肝炎,比如常說的甲肝、乙肝等,都可能會出現乏力、噁心嘔吐、尿色加深等癥狀。因此,出現類似癥狀不能確定就是戊型病毒性肝炎,一定要及時就醫,請醫生做出明確診斷。

治療


● 治療以適當休息、合理營養為主,輔以藥物對症支持治療。應避免飲酒、過勞和使用損害肝臟的藥物。如果發生肝衰竭,可能需要進行肝移植手術。
● 適當休息
● ● 可以卧床休息。癥狀明顯好轉后,以不感到疲勞為原則,逐漸增加活動量,直至癥狀消失、隔離期滿。
● 合理營養
● ● 患者食慾減退、厭油膩時,宜進食清淡的低脂半流質食物。
● ● 病情好轉后,以富含熱量、蛋白質及維生素的飲食為主,如雞蛋、牛奶等。
● 藥物治療
● ● 按中醫辨證論治,常使用茵陳胃苓湯加減、茵陳蒿湯、胃苓合方加減、逍遙散、平胃散等方劑進行治療。
● ● 進食差者,需要補充能量及維生素,如使用10%的葡萄糖液,並酌情加入水溶性維生素、氯化鉀等。
● ● 對症退黃及保肝降酶。
● 手術治療
● ● 如果發生肝衰竭,可行血漿置換或膽紅素吸附等人工肝支持治療,必要時進行肝移植手術。

危害


● 影響日常生活
● ● 乏力、食欲不振等問題,會影響生活質量,可能使患者無法正常吃飯,乏力會影響活動能力。如果情況嚴重,可能影響工作和學習。
● 影響社會交往
● ● 家人、朋友等可能會擔心被傳染,刻意保持距離,從而影響正常人際交流,時間久了可能會影響心情。
● 傳染他人
● ●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傳染病,病毒可以以糞便為載體,污染水源或食物,傳染給他人。女性還有可能通過生育傳染給子女。
● 危及生命
● ● 如果發生了肝衰竭,不及時進行肝移植,可能會危及生命。

預后


●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預后良好,及時治療病死率低,不會向慢性肝炎發展。但如果感染者是孕婦、老人、2歲以下的兒童或乙肝病毒攜帶者,可能會發生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預防


● 管理傳染源 
● ● 早期發現傳染源,應立即按消化道傳染病隔離至病後3周。應該給患者的糞便和排泄物嚴格消毒,還要對其居住、工作、活動頻繁的場所儘早進行消毒。
● ● 托幼機構、集體生活的機構發現戊型肝炎后,除將患者進行隔離治療外,應對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45日。
● ● 對生產經營食品的人員進行定期檢查。
● 切斷傳播途徑
● ● 積極改善居住和衛生條件,養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
● ● 共用餐具需要消毒,加強水源、飲食、糞便管理,把好“病從口入”關。
● ● 堅決不生食不安全的水產品和食物。
● 保護易感人群 
● ● 可以給易感人群接種重組戊型肝炎疫苗,從而保護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