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鼠蛇

蛇目游蛇科動物

滑鼠蛇(學名:Ptyas mucosus),俗名:烏肉蛇、草錦蛇、長標蛇、水律蛇、山蛇,是一種無毒蛇

背面黃褐色,體後部有不規則的黑色橫紋。在中國主要分佈於南方地區,生活於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平原地帶。

蛇性情較兇猛,攻擊速度快,捕食鼠類、蟾蜍、蛙、蜥蜴和其它蛇等。11月至次年3月冬眠,5~7月產卵,卵數7~15枚,每條成年母蛇每年產卵12枚。

形態特徵


滑鼠蛇
滑鼠蛇
滑鼠蛇是中國所產無毒蛇中的較大者,成蛇體長而粗大,一般在1500mm以上,有的可達2000mm左右。蛇身背面黃褐色,身體後部有不規則的黑色橫紋,橫斑至尾部形成網紋;腹面前段紅棕色,後部淡黃色。頭部黑褐色,唇鱗淡灰色,腹面黃白色,腹鱗后緣色黑,身體前段、後段及尾部的腹鱗黑色,后緣更為明顯。頰鱗一般3片,背鱗一般19一17一14行,腹鱗185以上。頭較長,眼大而圓,瞳孔圓形;狹部略內凹;半陰莖不分叉,圓柱形。頰鱗3或4、眼少2或5,與其他蛇易於區別。背鱗頸部19行,體中部17行,肛前14行;腹鱗189~193行,尾下鱗100~118對。

棲息環境


生活於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平原地帶;常出現在坡地、田基、溝邊以及居民點附近。

生活習性


滑鼠蛇性情較兇猛,擅長游泳,往往可在河流或湖泊里發現它們。但和其它蛇類一樣懼怕人類。行動迅速,晝夜活動,滑鼠蛇雖然食物範圍較廣,但均是肉食性的,而且根本不吃死去的動物屍體,僅僅只吃自己捕殺的獵物。捕食魚類、蟾蜍、蛙、蜥蜴、鼠類和其它蛇等,其中以鼠為最嗜好。在發現鼠時即快速追捕,鼠若逃入洞,也跟蹤入洞捕捉,洞口比蛇體小時,便在洞口等待,及鼠再現於洞口,便閃電式似地將其捉住。
滑鼠蛇
滑鼠蛇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冬眠,冬眠情況與灰鼠蛇相同。此蛇雖會吞食其它蛇類,但也常是眼鏡王蛇的食物。此蛇性情兇猛,攻擊速度快,和其它蛇類一樣懼怕人類。在福建城市邊緣的個體要比山區里的大,顏色斑紋各異,和灰鼠蛇的最大區別是其腹部的顏色不是像灰鼠蛇那樣黃。

分佈範圍


世界

印度、阿富汗、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

中國

在中國主要分佈於華南、西南各省,台灣和越南、泰國等地也有分佈。

生長繁殖


滑鼠蛇5-7月產卵,其時雌蛇於灌木叢中的落葉下面作盆狀凹,將卵產於其中,隨後雌蛇盤於其上保護之。卵數7-15枚,卵徑45-50 mm×25-30 mm,50-70天孵化。根據統計滑鼠蛇母蛇在公母比例中佔51.9%,受精卵占產卵數的92%,孵化率占受精卵數的65.2%,自然成活率可達30%,每條成年母蛇每年產卵12枚。

保護級別


滑鼠蛇
滑鼠蛇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瀕危等級:附錄Ⅱ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等級:VulnerableVUA2ad+3a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
中國國家保護等級:二級

保護措施

2020年10月,國家林草局發布國家林草局發布了《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通知,明確對64種在養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其中,對滑鼠蛇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但允許用於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各地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分類制定管理措施和養殖技術規範,強化日常監督管理,嚴格落實防疫檢疫相關要求。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滑鼠蛇是中國廣東、廣西、福建的主要食用蛇之一。據報道,在廣州,每天僅在蛇類交易市場成交的滑鼠蛇可達1噸,有時仍供不應求。研究人員對養殖與野生滑鼠蛇蛇肉的營養成分進行檢測(如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糖、微量元素的含量),並對兩者的各項檢測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養殖滑鼠蛇蛇肉的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糖以及礦物質元素硒、鉻、鎂、銅、鐵、鋅含量與野生滑鼠蛇相比無顯著差異;養殖蛇肉的部分指標如氨基酸、絲氨酸、亮氨酸、甘氨酸、賴氨酸、丙氨酸、組氨酸、精氨酸、結氨酸含量比野生蛇含量偏高。結論養殖滑鼠蛇蛇肉與野生滑鼠蛇蛇肉的營養價值大致相同。養殖滑鼠蛇蛇肉不但嫩、香、醇,而且無致病菌及寄生蟲感染,是理想的綠色營養食品。

藥用價值

滑鼠蛇是入選三蛇酒和五蛇酒的首選代表蛇之一。其肉有藥用價值。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無名疼痛等症。
(圖)滑鼠蛇
(圖)滑鼠蛇
【藥用部位】滑鼠蛇的肉。
【性味歸經】甘、咸,溫。入肝、腎二經。
【功效主治】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用於風濕關節痛,中風后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