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碗

青花碗

青花碗,此碗高9.2cm、口徑20.8cm ,圈足撇口,碗壁呈弧形。在碗的內壁有三圈梵文真言,中心有一大梵文字。碗的外壁繪團龍紋四組,龍紋四周飾八寶紋。在內容上,雖然仍有前朝的八仙、蓮花、仙鶴等傳統圖案,但也加入了新的山水、人物圖案,這與以前的參考戲曲、小說插圖有所不同。淡雅的色彩加上文人山水畫,使得萬曆時期的青花顯得較為高雅。

基本介紹


青花碗
明朝萬曆時期的瓷器在生產上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被一些研究者稱為轉變期。在萬曆前期,色料還是回青料,回青用
青花碗
青花碗
完,改用國產的浙江青料,但色料的處理比前期有了進步,更加精細。當時的淡描青花技術能生產出有淡雅色調的圖案和花紋。青花碗上飾有八寶紋,八寶又稱八吉祥,它的圖案為: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結。它們是佛家常用的象徵吉祥的八件器物。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青料介紹回青,有產於西域、新疆、雲南等多種說法。此料發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於混水(填色),發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於設色(勾勒輪廓),筆路分明清晰。浙料,又稱浙青,產於浙江紹興、金華一帶。國產料中以浙料最為上乘,其發色青翠,明代萬曆中期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器均採用此料。平等青,又稱陂唐青,產於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石子青,又稱石青,產於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發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採用此料,官窯則用於與回青調和使用。珠明料,產於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發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採用此料。上述國產鈷料多屬高錳類。蘇麻離青,即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青花瓷 其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深藍色或繪畫用的深藍色粉末顏料。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鏽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化學青料,即用化學製品氧化鈷配製的青料。發色紫藍、純粹、濃艷,但輕浮而缺乏附著力,價格也低廉。使用此料製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