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靜脈血栓形成

顱內靜脈血栓形成

顱內靜脈血栓形成是一種相對少見,但卻能危及生命的腦血管事件。顱內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與發病機制複雜,與高凝狀態、感染、腫瘤、血液病、藥物、物理因素等有關。顱內靜脈血栓形成最主要的表現為頭痛,還可出現噁心、嘔吐,視力喪失、癱瘓、精神狀態改變及昏迷等癥狀。顱內靜脈血栓形成主要需要根據已知或可能的病因進行相應治療,並糾正脫水、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腦血液循環等。顱內靜脈血栓形成可引起頭痛、噁心、嘔吐等癥狀,給患者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不便,病情嚴重時還可能導致癱瘓、昏迷,甚至危及生命。顱內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可緩解癥狀,改善預后。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或內科

病因


● 顱內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與發病機制複雜,與遺傳性高凝狀態、獲得性高凝狀態、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血液病、藥物、物理因素等有關。

癥狀


● 顱內靜脈血栓形成的表現多樣,主要為頭痛、噁心、嘔吐,視力喪失、癲癇發作、肢體癱瘓、精神狀態改變、飲水嗆咳、吞咽困難及昏迷等。

檢查


● 醫生需要通過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診斷顱內靜脈血栓形成。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及電解質、血糖、凝血指標等檢查可幫助初步了解身體狀況。
● 腦脊液檢查可幫助了解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

影像學檢查

● 顱腦CT及CT血管造影檢查有助於大致了解顱內靜脈血栓形成的部位和嚴重程度,幫助確診。
● 顱腦MRI和MRV檢查可顯示了解不同發病時期的頭部狀況,有助於了解患者發病時期及恢復情況,為診斷顱內靜脈血栓形成提供依據。
● 顱腦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可顯示CT與MRI不能顯示的情況,適用於MRI和MRV檢查后不能確診的患者。

診斷


● 醫生需要根據癥狀、影像學檢查診斷顱內靜脈血栓形成。
● 患者有頭痛、噁心、嘔吐,視力喪失、癲癇發作、肢體癱瘓、精神狀態改變、構音不清、飲水嗆咳及昏迷等癥狀。
● 顱腦MRV顯示受累腦靜脈竇完全閉塞、不規則狹窄及存在邊緣不光滑的低信號,或者表現為發育正常的腦靜脈竇高血流信號消失,或表現為再通后形成邊緣模糊且不規則的較低信號。間接徵象為梗阻發生處有靜脈側支循環形成、引流靜脈異常擴張。
● 顱腦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顯示靜脈和靜脈竇部分或完全不顯影、皮層側枝靜脈擴張呈螺線狀、腦循環通過時間延長及梗阻硬膜竇或靜脈的反流等。

鑒別診斷


● 顱內靜脈血栓形成與腦膿腫、顱內佔位病變、重型炎性脫髓鞘腦病、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急性脊髓炎等疾病有相似的表現,醫生需要通過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進行鑒別。
● 當出現頭痛、噁心、嘔吐,視力喪失、肢體癱瘓等癥狀時,不要自行診斷和用藥,以免延誤病情,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治療


● 顱內靜脈血栓形成主要針對病因進行相應治療,以及抗凝和溶栓治療。

病因治療

● 根據已知或可能的病因進行相應治,療並糾正脫水、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腦血液循環。
● 感染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需要儘早針對病原菌抗感染及處理原發灶。

抗凝治療

● 常用藥物有低分子肝素、華法林,可降低高凝狀態,降低再次發生靜脈血栓形成的概率。

溶栓治療

● 病情嚴重者,在充分抗凝治療的情況下仍不斷惡化,並且排除了其他使病情惡化的原因后,可進行血管內介入,局部溶栓或清除血栓。
● 常用方法包括系統性靜脈溶栓、靜脈竇接觸性溶栓、動脈溶栓、機械碎栓、支架成形術。

危害


● 顱內靜脈血栓形成可引起頭痛、噁心、嘔吐等癥狀,給患者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不便。病情嚴重時還可能導致癱瘓、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預后


● 顱內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可緩解癥狀,改善預后。

預防


● 顱內靜脈血栓形成需要針對原發病進行預防。
● 存在顱內感染,顏面部癤、癰,中耳炎,上頜骨骨髓炎,蝶竇或篩竇炎,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糖尿病,先天性或獲得性凝血機制障礙等情況的患者,應該及早接受治療,降低發生顱內靜脈血栓形成的概率。